殷濤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已全速開啟,正顛覆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也給社會變革帶來了無窮的活力和可能?!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而目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閱讀的碎片化和表達的低幼化傾向依然突出,因此,探索和梳理讀寫教學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應有樣態(tài)十分必要。
一、營造生命課堂,讓讀寫入目入耳入心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文多是經(jīng)典的例子,蘊藏了真善美的因子。教師要善于運用技術的“魔法棒”,激活真善美,讓讀寫入耳人心。
1.渲染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
信息技術兼具聲音、圖像、動畫等功能,對學生有天然的吸引力。一幀圖片、一首歌曲、一段視頻的恰當運用,往往能錦上添花,讓學生更愉悅、主動地投入學習。
借助信息技術,有助于學生領悟教學內容。技術的聲、光、電帶給學生較強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yǎng)觀察力,增強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時空久遠、遠離學生日常生活的課文,恰當使用技術手段常常事半功倍。如《蘇州園林》中有一句表現(xiàn)蘇州園林總特點的話——“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因為蘇州園林遠離學生生活,僅靠文字來想象難免蒼白、膚淺,如果通過景點地圖軟件,實現(xiàn)三維全景虛擬游覽,可以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對蘇州園林“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體會得更深。
借助信息技術,有助于學生優(yōu)化寫作心境。心境對于寫作的影響很大,當有激情不吐不快時,往往文如泉涌,下筆千言;反之則文思枯竭,搜索枯腸而不得。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布置一個題目,稍作點撥就讓學生開始寫作。很多學生雖苦思冥想,絞盡腦汁,也難免胡編亂造,應付了事。用好信息技術有利于營造情境,激發(fā)學生入境而動情,情動而辭發(fā)。比如,可以在母親節(jié)之際開設“母子連心”音樂作文活動課。課上,先播放一個網(wǎng)絡流行的沙畫作品《母親,當你老了》,流淌變幻的沙子仿佛歲月的變遷,一幀幀不斷切換的生活場景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潮汐;再趁熱打鐵,在《羔羊跪乳》的音樂中引導學生回憶那些母子連心的深情時刻;學生眼含熱淚,心潮澎湃,奮筆疾書,不少平時怕寫作文的學生也寫出了情真意切的文字。
2.積極對話,同頻共振蕩漣漪
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墩n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和積極參與的精神?!奔夹g參與能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限制,使對話更加自由、充分。 一是充分開展生命對話。技術輔助創(chuàng)設有效平臺,引導學生與文本、他人、自己積極對話,培養(yǎng)其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比如教學《祥林嫂》一文,教師拋出問題“究竟誰是殺死祥林嫂的兇手”。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讓學生進入網(wǎng)絡討論區(qū),按“原告”“被告”“審判官”分小組各抒己見。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在觀點碰撞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我認為魯四老爺是兇手,沒有他,祥林嫂不會死?!薄拔也煌?,魯四老爺只是一個符號,沒有他,還有王四老爺、劉四老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巡視期間,可以把主要觀點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導全班討論;也可以相機點撥,釋疑解惑,起到組織、指導和促進的作用。
二是及時反饋診斷。美國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每一個動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饋,反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課標》要求“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與學活動”。除了課前和課后(了解學情、搜集問題等),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診斷反饋功能較好地體現(xiàn)在隨堂檢測上。一種是趣味性的,如把知識點制作成搶答題、連線題或判斷題,通過制定游戲規(guī)則(個人或小組參賽),既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寓教于樂,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另一種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常規(guī)性網(wǎng)絡答題,不僅節(jié)省了批閱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而且統(tǒng)計反饋及時。大數(shù)據(jù)分析還能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群體差異,甚至能夠聚焦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補償性教學。
二、打開課外空間,讓生命因讀寫而更豐盈
課外讀寫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格養(yǎng)成、智力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墩n標》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p>
1.拓寬視界,山外青山樓外樓
網(wǎng)絡上的海量資源,百家爭鳴的觀點,能鍛煉學生的甄別和批判能力;信息化時代讓讀寫“碎片化”,某種程度上重塑了人們的文化接受習慣,如引導得當,往往有獨到功效。
一是補充拓展課內所學。葉圣陶先生強調,“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進入圖書館、資料中心自主查找費時費力,又常常不得要領,而統(tǒng)一購書會給學生帶來經(jīng)濟上的壓力,于是,網(wǎng)絡下載和“在線閱讀”功能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下載資源,進行梳理,建成電子書庫,或者放到自己創(chuàng)建的閱讀網(wǎng)頁上,供學生自由取用。補充的內容包括寫作背景、作者資料、人文典故等。拓展的內容更是靈活多樣的,比如文章作者的遷移——學習泰戈爾的《金色花》時,向學生推薦他的散文詩集《吉檀迦利》;閱讀主題的遷移——學習魏巍的《我的老師》時,遷移到同樣寫老師的《藤野先生》。補充、拓展的內容可以涉及寫作技巧、閱讀方法等,達到舉一反三之效。
二是精準服務個性需求。教育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主要體現(xiàn)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人工智能與大數(shù)據(jù)分析使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微課是常見而有效的手段。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以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視頻或音頻。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可以反復觀看,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比如制作“古詩詞系列微課”“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滿足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另外,可以針對個體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讀書推送。如針對語言枯燥、行文呆板的學生,推送余光中、張曉風的文章;針對思路狹窄的學生,推送余光中、林清玄的作品;針對立意淺顯的學生,推送魯迅的作品等。這樣的推送就像營養(yǎng)輸送,簡單易行且不受時空影響。
2.常態(tài)讀寫,無心插柳皆成蔭
學生為什么怕寫作文?歸根結底是由于缺少閱讀積累,缺少觀察、感悟生活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碑斀?,一根網(wǎng)線就能讓經(jīng)典隨時“現(xiàn)身”,拍照設備讓生活“觸手可及”,為學生提供了別開生面的讀寫條件。
一是抓拍生活,及時捕捉靈感?!墩n標》指出:“習作教學要讓學生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獨特的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弊詭桨濉⑹謾C等終端的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手拍照配文,隨時隨地進行觀察和表達。筆者每周布置寫作任務:走進自然,走上街頭,寫景、寫人、記事,并拍照配圖。學生尋找拍攝對象,就是有意識的觀察;努力讓表達吸引人,就是在錘煉文筆。
二是培養(yǎng)習慣,涵養(yǎng)經(jīng)典閱讀。學校層面,在公共區(qū)域安裝電子閱讀器和朗讀亭,并利用午間、課間播放經(jīng)典誦讀,讓閱讀如空氣般彌漫校園。同時升級學校信息技術平臺,安裝電子圖書及經(jīng)典閱讀軟件,創(chuàng)辦學校讀寫微信公眾號,在校園網(wǎng)上開設班級讀寫展示主頁,為學生的自由讀寫提供更實用的平臺。教師層面,可以因勢利導,給學生和家長推薦經(jīng)典名著的有聲書,以及《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在線節(jié)目,讓學生重溫經(jīng)典的音韻之美、雅致之美和人情之美;可以指導學生在豆瓣閱讀等程序中制訂閱讀計劃,尋找閱讀好友,參加同城活動;還可以推薦一些高質量的讀寫APP,比如“喜馬拉雅”“閱讀365”等,學生在上學途中、運動間隙、晚餐之余都可視可聽,日積月累,也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三、促進交流評價,放大教育的格局
《課標》指出:“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被ヂ?lián)網(wǎng)技術在展評交流等方面有著先天優(yōu)勢,利于拓展讀寫空間。
1.展示交流,天光云影共徘徊
無論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還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作為思想載體的文章是需要傳播、共享和交流的?!奥尻柤堎F”是古人的傳播佳話,現(xiàn)代傳播則可以憑借技術的翅膀飛人千家萬戶。
一是交流平臺更民主自由。2019年元旦,我校參與了“童詩詠未來”全國網(wǎng)絡迎新詩會,十余所學校的數(shù)千名學生在CCtalk上直播,朗誦作品,發(fā)文配圖,線上線下互動,家長和教師加油鼓勁,氣氛熱烈,可謂技術與詩意共生。有了網(wǎng)絡平臺,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及時呈現(xiàn)。比如作文,以往只是教師批閱之后擇優(yōu)講評幾篇,往往浮光掠影;現(xiàn)在則可以把所有作文上傳,分門別類,供學生對比閱讀,取長補短。筆者所帶班級在新浪平臺上創(chuàng)設了班級博客“永遠的1304”,創(chuàng)辦兩年來,發(fā)文已有一千多篇,點擊量超四萬三千次。這些文字既是生活的記錄,也是作文的素材,更呈現(xiàn)出學生思想的光亮和生命的成長。寫有所長的學生還可以開設個人博客或微信公眾號,經(jīng)營自己的一方園地,悅己也怡人。
二是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是網(wǎng)絡時代的文明特質,技術打開了教學時空.讓教學更自由、更高效。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教學實現(xiàn)課堂翻轉,有利于以學定教;可以利用閑暇開展補償性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筆者曾嘗試跨區(qū)域遠程教學,主場是江蘇省常州市,另一邊是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兩地相隔約一千公里,共上一節(jié)“像樹一樣成長”的實景課。常州的教師在公園講授市樹廣玉蘭的特色,云南的教師則在千里之外詳細介紹芒市樹包塔的奇景(榕樹種子在磚塔裂縫中生根發(fā)芽,越長越大的榕樹把塔包了起來),這種新奇有趣的景觀使學生眼界大開,對樹、文化乃至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2.評改對話,橫看成嶺側成峰
傳統(tǒng)評改往往靠教師“包打天下”,容易忽視學生的多樣性,大量的批閱也易導致教師評語的簡單化、同質化,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技術的介入,則讓評價的主體更加多元,評價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一是評價更加開放多元。在網(wǎng)絡平臺上,每個學生都享有平等的地位與空前的自由。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既評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評判,于是,他們表達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可以上傳讀書筆記、朗讀配音、演講視頻等,然后同學、家長甚至其他網(wǎng)友都可以各抒己見,交流評點,相互切磋、提升。一個“贊”字,幾句點評,角度多元,見仁見智。“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
二是評價更加科學客觀。評價是診斷也是導向,不可或缺。任何事物的成效都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予以評估,讀寫亦應如此。傳統(tǒng)評價維度單一,更多基于經(jīng)驗和結果,科學性、精確性不夠;而信息技術手段主導的評價基于數(shù)據(jù)和實證,維度多元,關注過程,能大大提升信度和效度。學??梢試H讀寫素養(yǎng)測評理念為理論支撐,科學制定讀寫能力維度標準與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分級閱讀書目、定向推送任務、在線名師閱讀測評題庫,并形成閱讀力診斷報告和分析數(shù)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實時收集分析,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診斷;通過電子檔案袋客觀地記錄學生的讀寫情況,對具體環(huán)節(jié)進行過程性評價,并建立長效機制;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差異及不同需求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當然,技術只是工具,網(wǎng)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期,如何平衡好學習、休閑與健康的關系,更理性地取其長、避其短,依然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