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群,海瑞奇
(1.陜西省咸陽彩虹醫(yī)院 中醫(yī)科,陜西 咸陽,712000;2.陜西省眉縣中醫(yī)院 兒科,陜西 寶雞,722300)
汗癥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一種病證,多發(fā)生于5歲以內小兒。汗癥分自汗、盜汗,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稱為盜汗。長時間汗出過多會導致體液電解質失衡及營養(yǎng)物質的丟失,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并導致患兒免疫力下降,易感外邪?,F代醫(yī)學多從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和抑制汗腺分泌等方面治療小兒多汗,雖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1]。本研究探討中醫(yī)措施治療汗癥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60例本院門診收治的脾胃積熱型盜汗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1~6歲;病程1個月以上。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1~6歲;病程1個月以上。2組患兒性別、年齡、體質量、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中醫(yī)兒科學》[2]擬定的標準:小兒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寐則汗出,醒時汗止者稱為盜汗;排除因風濕熱結核病等傳染病引起的出汗。
治療組口服醒脾養(yǎng)兒顆粒。1~3歲患兒每次2袋,每日2次;3~6歲患兒每次2袋,每日3次。同時,以五倍子、煅龍骨、煅牡蠣細粉每次3 g醋調敷神闕穴,晚敷晨取。對照組口服多葡萄糖酸鈣口服液。1~3歲患兒每次5 mL,4~6歲患兒每次10 mL,每日3次。同時,加入維生素D滴劑每日1粒。2組均治療4周。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價。痊愈:盜汗及其伴隨癥狀消失;好轉:汗出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無效:出汗及其他癥狀均無變化。
治療組痊愈14例,顯效11例,有效2例,無效3例。對照組痊愈8例,顯效10例,有效4例,無效8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3%(P<0.05)。
治療組盜汗消失時間為(0.10±0.03) d,伴隨癥狀(納差、夜臥不安)消失時間為(1.35±0.99) d;對照組分別為(0.24±0.04)、(3.71±1.17) d。2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療程結束后未發(fā)現患者對藥物有過敏反應及不耐受現象,血、尿、便常規(guī),心電圖,肝、腎功能未見異常。
《素問·陰陽別論》中提出:“陽加于陰,謂之汗”。衛(wèi)氣晝行于陽而寤,夜行于陰而寐。小兒生理特點為陽常有余而陰不足,陰虛不能濟陽,虛火伏于陰分,寐時衛(wèi)氣行于陰分,助長陰分之伏火,兩陽相加,迫使陰液外泄為汗,汗出則陰液更傷,陰虛則陽愈亢[4]。中醫(yī)認為,陰虛盜汗,但未必盜汗都為虛證,也有屬于陽盛實證的情況?!端貑枴ぴu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液來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脾胃正常運化使汗出有源。另外,小兒又喜食濕熱之品,脾喜燥惡濕,濕邪又可困遏脾土,使脾固攝津液能力下降,汗出于玄府[5]。
中醫(yī)治療汗癥有較好的療效?!队子仔聲分惺珍浟烁鞣N藥方,比如 “用麻黃根雷丸牡蠣各三兩,炙甘草一兩,粱米一升,搗粉涂身,盜汗即止”[6]。吳艷明[7]采用止汗靈顆粒(黃芪、防風、白芍、五味子、麻黃根、生姜、大棗) 治療20例氣陰兩虛型小兒多汗癥,治愈率為100.00% 。賈寧等[8]采用虛汗停顆粒治療小兒多汗癥120例,總有效率為91.60%?;衾蚶虻萚9]認為,肝脾在汗液的形成和排泄中具有全面的調節(jié)作用,可謂調汗之樞紐,并結合現代兒童生活習慣,論述了臨床常見木旺克土,積熱蒸騰,迫津外泄而致汗出增多,治從調理肝脾著手??秫P明[10]認為,腎虛是小兒多汗的根本原因,以六味地黃丸加味治之。嚴飛飛[11]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療肺脾兩虛所致汗癥,自擬固表止汗湯治療67例患兒,有效率為100.00%。李立新[12]采用自制臍療貼(五倍子粉以陳醋調勻塞入臍部固定) 治療小兒多汗癥350例,總有效率為94.63%。王媛媛等[13]將五味子與五倍子1∶2配比敷臍治療 1周后治愈59.32%,好轉20.93%,總有效率80.23%。賓博平等[14]以五味子、五倍子、牡蠣取等比例研磨成中藥粉末,每晚敷于患兒臍中,5 d為1個療程,治療3~5個療程,治愈率為70.10%。王建東等[15]自擬止汗散五倍子(公丁香、肉桂、細辛、吳茱萸)外用麝香壯骨膏固定,31例患兒出汗癥狀全部消失。章進[16]、董傳昌等[17]采用自制中藥敷臍治療患兒,總有效率分別為95.90%、90.00%。
醒脾養(yǎng)兒顆粒是苗族傳統(tǒng)藥方,以毛大丁草為主藥,其性涼,味苦、辛,藥理作用為燥濕健脾、補虛斂汗?!队卓菩臅酚衷?“臍者小兒之根蒂也”。臍是穴位神闕之所在,是臨床貼敷外治法中最常見的主穴之一?,F代研究[18]表明,臍部敷藥能夠刺激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機體代謝旺盛,能夠溫通陽氣扶正,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恢復,進而有利于促進藥物吸收。因此,中醫(yī)治療小兒盜汗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將中醫(yī)內外治法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