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從教三十多年,越發(fā)覺得只有入世和做事才會有所磨煉,才能立足于事業(yè),做好本職工作。作為校長,我們沒有誰是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有不足,但只要努力往“立己達人”的格局上靠近再靠近,就會有所長進。從學校管理角度看,如何處理千頭萬緒的“事”與豐富立體的“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在事情中尊重人、凝聚人、成就人和發(fā)展人,是校長必須積極思辨、躬身實踐的現實命題。
很久以來,我一直篤信只要把“事”做好,就是最好的做人。這種想法可能源于自身性格和經歷,從做學科教師,到當班主任,到做副校長,我始終堅持勞神苦體,契闊勤思,悉心鉆研業(yè)務,努力做一個有專長、有底氣的教育人。做校長后,從研究辦學綱領開始,我把這樣的體會變成對教工的規(guī)范,引導教師講大是大非,不講是是非非,對事不對人,杜絕討好人、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風氣。甚至,在講某個老師“好故事”的時候,我主張不要給結論,一定講事情本身。
這種做事風格取得的成效也還不錯,學校取得了長足進步。近年來,清華附小卓有成效地進行了基于國家課程的“1+X課程”建構;連續(xù)兩屆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提煉了從1915年“成志學?!钡浇袢粘芍窘逃枷氲?,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把“事”做成了“事業(yè)”。當然這個過程中,避免不了些許的質疑、抱怨、誹議等,而我們更愿意把這些作為“歷練、激勵、打磨”,將其視若家珍,甚至平添了感激,從而激勵和督促我們既做了事,也帶出了人,還獲得一條“法寶”—“真誠”所致,金石為開。哪怕給我們的批評再無情,只要是真誠的,我們就無怨無悔地接受,就可以努力去“藥到病除”。甚至,我們把同事之間善意有見解的批評當作做事境界。
但時間一長,我發(fā)現“對事不對人”不是萬能法寶,有其局限性。譬如教師們年齡跨度大,來源地域廣,加上家庭背景、性格脾氣和文化修養(yǎng)不同,管理者有時必須采取“迂回”的姿態(tài),其實無法真正做到“對事不對人”。我也曾運用管理學上的20%法則,去盯住最重要、最關鍵的那些人。但有些事遠遠不是只盯住這些關鍵人那么簡單。如果團隊某個人做不好關鍵細節(jié),那么其他人就只能補臺。有的制度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用道德的力量掩蓋或彌補人性的缺陷,校長往往被迫“一竿子插到底”……回首過去,有時付出真情真意還被燒成了“重傷”。
當你只想著“對事不對人”,把事做好的時候,看上去完成得不錯,但做事的那些人及其做事目的各不相同,難免有人會認為“都是給你校長干的”。于是,面對那些你曾經搶臺、補臺、越級管理、超額管理的地方,你就會自問,是誰“偷走”了你的精力和心情?是誰讓你付出了巨大成本甚至代價?……
我記得“彼得原理”說:每一個人都會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位置,最終公司每一個管理層的位置上都坐著一個不稱職的人。讀到這句話時,我后背冒冷汗。從副校長到校長的跨越,是專業(yè)技術能力向綜合能力的提升跨越。隨著做校長時間的加長及多重挑戰(zhàn)的歷練,自己就會感覺原來聚焦于把事情做好的管理經驗顯得過于簡單了,于是就會自覺地反思并總結自己的經驗或教訓。
學校不同于企業(yè),企業(yè)因為實施聘任制,可以解雇不能勝任工作的人。但是學校卻不那么容易使用這種手段,同時這也不是最優(yōu)選擇。因此,校長既要以事為先,又要以人為本,從研究“事”到研究“人”。如何超越偏見和避免先入為主地判斷一個人、一件事呢?
一路走來,我覺得自己并不具有一些管理者的“先天稟賦”,甚至至今仍為此而焦慮和自我懷疑。好在有這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到家”真難!有時你不知要走多長時間的路,遇見多大的事,才能被人驀然發(fā)現那顆“日久之心”。所以,能夠遇見對的人,做了對的事,那是幸運;能夠遇見有潛力的人,創(chuàng)造關鍵事件,想方設法去發(fā)掘與點燃他們,甚至不惜扶上馬送一程,那也是幸運;但倘若遇見不對的人,你也得想盡各種辦法去影響和感化對方,也必須把這當成是幸運。就拿學校的90后來說,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用發(fā)布命令的方式去溝通,而要試著喚醒、啟發(fā)他們,多多包容他們、引領他們,幫助他們一步步成長,與他們結成長久同路人。
如果說“對人不對事”是校長管理本能的話,“對事不對人”就是一種本領。把這兩者結合,進行“對事也對人”與“對人也對事”的綜合考量,似乎才形成校長管理基本素養(yǎng)。同時,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的教育反饋在校外、窗外,就有很多“事中人”,涉及三個或更多方面,比如管理者、教職工、學生、家長、上級領導、社會輿論……如果僅僅用“先事后人”和“先人后事”兩個維度解決問題,就能真的萬事大吉了嗎?這需要我們繼續(xù)深思。
校長都懂為人用人都要“以德為先”,尋找、培育并成就一個個“尺碼相同的人”。這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更是要把“盛開的玫瑰”或自己獨有的思想之種播撒在校園田野里。校長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丈量每一個日子,竭盡全力地做滋根一樣的人心澆灌、養(yǎng)花一樣的事業(yè)培植,才能夠有沉潛進入一件件具體的事、一個個具體的人的精力,也才能有沉淀之后的新感悟,才能挖掘出“事中人”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及觸發(fā)的多種影響。否則,學校那些看似鼓舞人心的因事成人的話,就會像風一樣,雖然存在著,卻沒有在師生的行為中“看得見”。
這讓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古訓?!昂汀比缥逦兜恼{和,八音的和諧,但絕不是為了一團和氣。在事中成就別人,允許犯錯,但要以育人為目的。我們在對人與事的處理中,可能一時有爭議或矛盾,可能暫時有“分岔”,但前提是大家都認同學校價值觀。這就好比競技體育里有一種說法:勝利能消解一切更衣室里的矛盾。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要把人放在跟事同樣的重要位置,允許失??;有時也要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不計過往;但更重要的是,要共想將來,即把不同的人和事匯聚成洪流奔騰的學校文化才是目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找到了化解看似無法解決的“結果導向-對事不對人”和“共情導向-對人不對事”這對矛盾的秘籍所在,實現了組織與人的彼此成就。也就是說,找到每個“人”的初心,并賦予學校教育愿景和使命方向,那么這個被營造或照耀著的人和事,就成了塑造學校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
好比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校不僅要完成本校的規(guī)定動作,還接受了教育部輸送云端平臺資源課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直播課的“前端擔當”。在這些課上,教師們要一次完成兩個15分鐘的現場直播課,面對的不僅僅是幾百萬全國小學生的學習,還有他們身邊的爸爸媽媽的“共學”,甚至師范學院、其他學校教師的案例教研……授課者不只要全方位、完全立體地、一次性完成教學,與電視臺同步展現在各個家庭的電視機里,面對巨大的專業(yè)挑戰(zhàn),還要面臨未知的復雜的網絡輿情風險。按已往的慣性思維,面對這種突來的、重要的事情,作為校長的我們總會因事擇人。比如一般會想到該讓誰去承擔那些關鍵的工作,再尋找信得過、應急能力強,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又有駕馭全局能力的直接負責人。但當我們把思維轉換為成事成人的角度去考慮時,我們的選擇就變得不一樣了,我們該怎樣順利而勝利地完成任務?
于是,在保證教師生命安全和勞逸結合的前提下,保證電視臺直播課堂品質的前提下,我們秉持學校當年在西南聯大八年的“剛毅堅卓”精神,把這個特殊而神圣的使命賦予每一位教師,讓教師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在“事”中發(fā)展人;而管理者也要超越挑戰(zhàn)與壓力,運用好這一關鍵事件,一次歷練成就更多的人,進而推動成志教育向前邁出更大的步伐。150多位教師就這樣站在了“中國教育電視臺直播課堂”。
以下是一組來自中國教育電視臺2020年3月12日上午10時的統(tǒng)計數據: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節(jié)目收視大數據系統(tǒng)(CVB)統(tǒng)計,CETV4自開辦《同上一堂課》后,頻道收視率上漲539%。全媒體矩陣發(fā)布《同上一堂課》相關圖文、視頻及直播2600余條,總閱讀量達3.46億,累計點贊量2120萬,評論量59萬。自2月3日《同上一堂課》開播以來,網絡直播及點播的總播放量達2.12億人次。自有平臺直播及點播的總播放量為3041萬人次,第三方平臺網絡直播及點播的總播放量達1.81億人次。課程播出期間,中國教育電視臺自有平臺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及長安書院APP課程相關頁面總訪問量達6195.4萬人次,長安書院APP新增下載量151.6萬……
這是一個讓人惶恐又喜悅的成績,已完全超越“人與事”本身。教師們在這個關鍵事件中,得到了真實的專業(yè)尊重與價值塑造。不只全國各地的學生和家長對教師公益情懷致以最真誠的敬意,上級專家領導甚至贊美教師們的直播課體現了“國家水平”“為國家做貢獻”。這也使我更深切地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富礦,都希望自己被看到、被期待、被挖掘。在150多位參與電視臺直播課堂的教師,和電視機前為他們寫下成千上萬條百字觀課評語的幾百名教師間,誕生了至少100多個屬于這些教師自己的獨特成長故事。就這樣,人因事走到一起,更明確了要走向哪里;人因事相遇在一起,更堅定了要與誰同行。這些已成為教師共同經歷、共同講述、共同回憶的故事,最終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蓖蹶柮鞯倪@句箴言時刻提醒我們,立己達人,是一點點在學習做事做人、成事立人。稍感欣慰的是,在學習做校長的過程中,雖然在“閱人無數”中盡嘗酸甜苦辣、在“深一腳淺一腳”中飽經陰晴風雨,但我依然努力讓一群人生訴求不一、性格稟賦不同、能力結構迥異的人,在共同的教育使命面前,在一個彈性的管理場域中,堅定了同行的方向,彼此照應、彼此負責、彼此奉獻,進而逐漸塑造了學校的集體文化人格。
(編輯?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