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見立
摘 要:“史料”分為三大類: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和圖像史料,其中,口述和圖像史料資源非常豐富,廣泛存在于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中,歷史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掘這些史料資源,通過媒體技術手段將前兩種類型史料整合進第三種史料中,并運用與課堂教學中,努力促成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史料 媒體轉換 史料教學 音視頻資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65
“史料”(historical materials),有關歷史的文獻資料。是指可以據(jù)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jù)的東西。中學歷史學科要求學生掌握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史料實證”, 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梢姟笆妨稀痹谥袑W歷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輔助材料?!笆妨辖虒W”就是教師利用“史料”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及其發(fā)生規(guī)律,如同“身臨其境”般置身于歷史當中,觀察人物的思考與互動,提升學生學習歷史更好的體驗感,由此視之,“史料”對于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史料”可分為三類:1.文獻史料, 2.實物史料, 3.口述和圖像史料。中學課堂歷史教學使用頻率最多的是文獻史料。文獻史料包含①經、史、子、集;②各類檔案;③地方志;④思想、學術著作;⑤文學作品;⑥報紙雜志;⑦歷史中的日常生活文字遺留;⑧外國人著述等,教師以媒體文字形式將其大段大段地引用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獻史料,而后思考其背后之歷史規(guī)律。有些好懂,有些晦澀,特別是古文獻的文言文史料,學生學習閱讀都有一定的難度。學習大量的文獻史料難免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圖像較為敏感,文獻史料的生澀較為缺乏直觀性。實物史料是指具體的器物、各類文物、古跡、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實物史料更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的厚重感,通過訪問各類遺址和博物館等,學生與歷史實現(xiàn)“零距離”的接觸,觸摸歷史,這是非常好地學習實現(xiàn)途徑。但礙于各種技術條件,學校并不能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訪問,因此接觸到的實物史料相對有限。
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在課堂教學運用上差異甚大:文獻史料應用最多,為歷史教學提供輔助材料,但缺點也明顯,容易讓學生枯燥乏味,特別是一些較難的文言史料生澀難懂,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掌握起來非易事,學生學習起來也難以體會到“歷史的味道”。實物史料受困于環(huán)境以及諸多技術條件限制,不能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歷史建筑或博物館,難以與歷史文物“零距離”接觸。
除以上介紹的兩類史料外,第三類是“口述和圖像史料”。我認為第三類的史料能較好地彌補前兩類史料教學的缺憾??谑龊蛨D像史料:是指歷史人物的口述歷史,并且用科技手段保存下來的音頻和視頻資料;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留存下來的紀實性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繪畫、雕刻、圖片和古地圖等圖片資料。當今的時代也是媒體視覺的時代,歷史課堂教學也要講究如何抓住學生的眼球。特別是當我講授中國或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時候,感觸最為深刻。中國或世界近現(xiàn)代史有大量的用科技手段保留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音、視頻材料資源和大量的圖像資源,這些資源廣泛存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之中。作為一線歷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些資源發(fā)掘并運用起來。將實物史料拍成圖像或音、視頻,與文獻史料一起打包整合成媒體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大大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首先,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大量的這類口述和圖像史料資源,如何找到,發(fā)掘出這類口述和圖像史料,就是考驗一位歷史教師的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和使用能力了。我在講授《孫中山與辛亥革命》這個單元內容時,初期備課想到的教學素材,當然就是到網(wǎng)上去發(fā)掘有關孫中山的史料。現(xiàn)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滿足了我尋找并下載到有關孫中山的珍貴的口述音、視頻資源。學生從課本上獲取了對孫中山的第一印象,那么第二、第三印象就是由教師提供了。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很多孫中山的音頻、影像資料,更讓我“驚艷”到的是居然能找到孫中山本人的演講音頻和活動影像資料。而“孫中山演講音、視頻”就是我講授辛亥革命時可以使用到的素材。我用第三方軟件將其下載后,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去。學生從課本中獲取對孫中山的第一印象,我在課堂中播放該段音、視頻,孫中山的活動影像資料成為學生的第二印象,更為珍貴的是孫中山的演講錄音,他帶有濃重的廣東中山本地方言夾雜著普通話的演講,學生仔細聽著,興奮激動。一百多年前真實的偉人孫中山的聲音,原來是這樣子的,學生們議論紛紛,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我所需要的教學效果。學生獲得的第三印象,就是聆聽到了一百多年前偉人孫中山的真實的聲音,孫中山本人之圖片、影像、音頻三重元素重合在一起,構建出學生心中立體之“偉人孫中山”,這歸功于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技術。
“史料”在分類上雖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和圖像史料這三類,可是在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應用上,卻能互相轉換,甚至不分彼此,合而為一。比如最普通的文獻、文字史料,不是簡單地用媒體板書呈現(xiàn),而是透過真實的歷史人物,從歷史人物的嘴里一句一句地講出來,以字幕的形式再現(xiàn),學生接收信息的效果必然大為改觀,凸顯出媒體史料教學工具的重要性。近現(xiàn)代史和當代史比古代史優(yōu)勝之處,就是歷史人物的口述和圖像史料是由媒體技術呈現(xiàn)出來的,學生獲得了“活生生”的歷史感,音、視頻中的歷史人物雖已故去,可是卻通過媒體技術再次“復活”起來了,難道不是讓人有“穿越”或“現(xiàn)場”之感嗎?古代史里的古人,我們不知道他們長什么樣,也無法獲知他們說話的方式,講什么地方的方言,因為沒有被現(xiàn)代科技手段“記錄”下來,因此古代史我們只能依靠想象力了(歷史課本里所有的古代歷史人物的圖像都是現(xiàn)代人想象出來的)。
我們歷史教師要發(fā)掘和運用好各種類型的“史料”,史料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不是單純地搬運史料、板書史料,更要引導學生挖掘出史料背后的信息,讓學生在歷史的細微處深深地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