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秀
摘 要:語文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教學價值,將其滲透到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注重引導學生品鑒古代文學作品,實現學識修養(yǎng)的夯實;引導學生品讀歷史名人故事,促進道德素質的提升;同時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民風民俗常識,積淀學生豐富的人文修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核心素養(yǎng);道德素質;人文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3-0040-02
部編版語文教材滲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有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有的可以增強學生道德素質,有的可以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塑造學生良好人格。為此,作為語文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教學價值,將其滲透到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對傳統文化視域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討。
一、品鑒古代文學作品,實現學識修養(yǎng)的夯實
部編版語文教材精選了很多古代文學作品,有古代詩詞如選自《詩經》的詩篇、唐詩宋詞,也有古代寓言如《狐假虎威》《坐井觀天》和《亡羊補牢》,還有古代神話如《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這些古代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散發(fā)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蘊,實現自身學識修養(yǎng)的提高,而這正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訴求之一。
例如,教學“詩經二首”之后,教師可以將《詩經》作為課后閱讀素材庫,開展一系列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詩經》中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yǎng)。其一,開展“讀《詩經》、說成語”活動。鼓勵學生找出源自《詩經》的常用成語,建立日常用語與《詩經》之間的聯系,要求依照實際詩句來進行成語的提取,獲取對應的詩句解釋。比如,《詩經·大雅·云漢》中有詩句“兢兢業(yè)業(yè),如霆如雷”,其中提取的成語“兢兢業(yè)業(yè)”意為“小心謹慎,認真負責”。《詩經·鄭風·羔裘》中有詩句“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其中提取的成語“孔武有力”意為“非常威武有力”?!对娊洝ご笱拧ひ帧分杏性娋洹巴段乙蕴?,報之以李”,其中提取的成語“投桃報李”意為他送給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贈答,友好往來。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思考《詩經》中的內容,豐富學生的學識。其二,開展“讀名句、說啟示意義”活動?!对娊洝分杏幸恍┰娋湟呀浹莼蔀楝F代名言警句,人們講話或寫作時常常引用。比如習近平主席引用過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來詮釋內容,并說一說詩句蘊含怎樣的道理。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學生了解了其含義,即“無不有始,少能有終”,意為“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終”。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終,不能半途而廢,這樣才可能得到相對理想的結果。由此使得《詩經》中的內容與人生感悟聯系起來,繼而使得學生的學識修養(yǎng)得到提高。
二、品讀歷史名人故事,促進道德素質的提升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歷史名人故事,這些故事非常精彩,積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魂,能夠給人以思想啟迪。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歷史名人故事,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名人,感悟歷史名人的道德情感。與道德修養(yǎng)相關的歷史名人故事,可以啟發(fā)學生去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自覺以歷史名人為榜樣,由此實現自我行為的矯正,達到不斷提高道德素質的目的。
例如,《伯牙絕弦》講述的是一個珍視友誼的名人故事,伯牙善于彈琴,子期善于聽琴,兩人結成了深厚的友情。后來子期去世,伯牙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知音,毅然決然地摔破心愛的琴,發(fā)誓不再彈琴。在引導學生理清全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設置對應的問題:你認為本文主要詮釋了怎樣的道理?這樣的道理給予我們的啟示在哪里?通過思考,學生認識到:人生苦短,知音難求,要珍惜純真的友誼。伯牙絕弦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到今天,是因為其能夠給予人們重要的啟示:要珍視友情,懂得竭力幫助朋友,維護友情。當然,部編版語文教材中還有其他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比如,《紀昌學射》體現的道德教育內容為:要尊師重道,有了良師的引導,再加上自己刻苦學習,保持恒心和毅力,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秾⑾嗪汀敷w現的道德教育內容為:面對大局的時候,要不計較個人得失,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團結起來,共同御敵。也就是說,不同的歷史名人,對應的故事所體現的道德教育價值點有時也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找到歷史名人故事與現代道德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實現課程內容的重塑。
三、滲透民風民俗常識,積淀豐富的人文修養(yǎng)
民風民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一些民風民俗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關注民風民俗,實現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不斷提高。相比前面提及的古代文學作品或者歷史名人故事,民風民俗因為有著現代實踐環(huán)境,學生有機會去接觸,所以可以更好地嫁接到語文教學中,由此驅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好的培育。
例如,教學《端午粽》時,為了增強學生對端午節(jié)的認知,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步驟。首先,要求學生回憶自己端午節(jié)是怎樣度過的,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解來回答為什么要過端午節(jié)。這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本次課程的興趣,為后續(xù)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接著,展現文本中關于端午節(jié)的民風民俗,并將包粽子作為重要節(jié)點,要求學生通過文本去體驗,然后站在講臺上講述包粽子的詳細步驟,實現學生對端午節(jié)特殊民風民俗的深刻認知。最后,創(chuàng)設對應的情境,要求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外國客人介紹端午節(jié),需要回答清楚端午節(jié)的由來、端午節(jié)的意義、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等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使得學生去關注端午節(jié)的民風習俗,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審視文本內容,建立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端午節(jié)的各種民俗活動,由此實現人文修養(yǎng)的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教學價值,將其滲透到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注重引導學生品鑒古代文學作品,實現學識修養(yǎng)的夯實;引導學生品讀歷史名人故事,促進道德素質的提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民風民俗常識,積淀學生豐富的人文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好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J].基礎教育論壇,2019(10).
[2]張春影.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培育[J].語文建設,2018(12).
[3]劉月香.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析[J].語文建設,2018(05).
[4]楊艷麗.滲透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J].語文學刊,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