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曉
摘? 要:《再別康橋》是現(xiàn)代著名詩人和散文家徐志摩的代表作,這首詩運用虛實相間的寫法,語言輕盈有柔和,以離別康橋為基調(diào),把對康橋的戀戀不舍的 感情表現(xiàn)得真摯、雋永?!对賱e康橋》也被譯為不同語言和版本,本文將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出發(fā),基于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探討《再別康橋》翻譯過程中譯者在作品翻譯中的彰顯與隱退。
關(guān)鍵詞:《再別康橋》;譯者主體性;翻譯四步驟
一、概述
被稱作“詩圣”、“新月詩派的詩魂”的徐志摩出生在中國最跌宕起伏之一的歷史時期--民國,他的文學(xué)作品極大地影響著彼時的中國文化。20世紀(jì)初期在英國留學(xué)的徐志摩,作下《再別康橋》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飽含著對康橋的依戀不舍,感情極度真摯和雋永?!对賱e康橋》也被譯為不同語言流傳,英文版本是最多的,不同譯者在翻譯《再別康橋》過程中會給人以不同的情感與韻味。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在傳達(dá)信息、情感、文化的過程中有著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但是譯者的主體性在翻譯研究中的沒有得到極大的顯現(xiàn),仍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從最早的“信、達(dá)、雅”的翻譯原則,要求譯者在進(jìn)行翻譯時盡可能地忠實原文,而忽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二、翻譯四步驟理論的闡釋
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是在哲學(xué)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歸于翻譯闡釋學(xué)派翻譯理論。他的主要觀點是理解即是翻譯,并在《通天塔: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中提出闡釋學(xué)的翻譯四步驟:信賴(Trust)、侵入(Agression)、吸納(Incorpration)、補償(Compensation),他直接明了指出在翻譯過程中,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礎(chǔ)上會或多或少的將會把個人所接收的文化、歷史和個人經(jīng)驗滲入原文。譯者在進(jìn)行翻譯工作時,“信賴”原文和原文作者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翻譯原則,才能真實展示原文的信息。但是譯者作為兩個語言和文化的轉(zhuǎn)換者,由于兩種文化之間不出現(xiàn)無法完全對等的轉(zhuǎn)換,譯者就必須“入侵”原文,對原文進(jìn)行“吸收”。這種情況下,由于出現(xiàn)文化不對等,為了最高程度地重現(xiàn)原文的真實信息和想法,譯者難免會在“吸收”過程中散失譯語本色。這就需要最后一步“補償”步驟,最后一步在翻譯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可以在不歪曲原文真實信息的情況下進(jìn)行最大程度的文化交流。
三、《再別康橋》英譯本中的譯者主體性的再現(xiàn)
3.1《再別康橋》簡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膾炙人口的詩歌之一,真摯地表現(xiàn)出對康橋的依依不舍。1920-1922年期間,徐志摩在劍橋大學(xué)求學(xué),在康橋的日子可以說是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段鼰熍c文化》中,詩人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笨梢哉f,徐志摩詩人的一生都蘊含著“康橋情節(jié)”。
3.2闡釋學(xué)四步驟
闡釋學(xué)四步驟包括:信賴(Trust)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遵守的第一原則就是忠實原文,中國翻譯理論大家,嚴(yán)復(fù)的“信、達(dá)、雅”第一個原則也是“信”。首先譯者就是要準(zhǔn)確無誤地將原文本的信息原封不動的傳達(dá)給目的語讀者。在《再別康橋》一詩的奚密的譯文中,遵守“信賴”的第一步驟前提下,使得譯文和原文本一樣出色。
侵入(Agression)這一步驟出現(xiàn)時翻譯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現(xiàn)象,譯者所接受和所處的地域、文化和背景的原因,難免會出現(xiàn)步入對原文本理解“歧途”,造成對原文本的“入侵”。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將自己理解的原文本翻譯出來,其中要摻入自己的主觀想法。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中,奚密翻譯“金柳”和“新娘”為“willow”和“bride”,字面上橋邊金柳不是單數(shù),但是奚密翻譯為單數(shù),這樣就能避免數(shù)個、一排排“柳樹”和“新娘”嘈雜的境界,就能和整首詩靜謐的氣氛吻合。
翻譯過程中由于譯者的文化和環(huán)境原因,吸收(Incorpration)這一步驟會引起誤差和偏移,譯者主體性在這中間兩步驟很容易就會過度凸顯,是最后的譯文和原文本不吻合,最后一步補償(Compensation)就很重要,為了平衡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前面步驟,譯者需要采取措施是譯文再平衡,這一步,譯者的主體性彰顯也尤為重要。例如,“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譯為“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譯者在這里采用疑問句式,一改原文的肯定語氣。凸顯譯者主體性,渲染使人惆悵不定的內(nèi)心。
四、結(jié)論
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彰顯和隱秘需要張弛有度,始終站在隱形的原則線內(nèi),遵循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原則。只有在尊重原文本和原作者的前提下,適當(dāng)?shù)陌l(fā)揮譯者主體性,才能譯制出完美地譯本,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文明作出 自己的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徐志摩:《康橋西野暮色》,顧永棣,編,《徐志摩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47-48頁。
[2]王坤.從翻譯闡釋理論角度探析王安憶小說《長恨歌》英譯本[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2015.
[3]胡庚申.從“翻譯主體”到“譯者中心”[J].中國翻譯,2004,53(4):85-102.
[4]西鳳.闡釋學(xué)翻譯觀在中國的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9,17(2):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