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平克語言進化思想淺析

2020-06-11 14:27楚行軍
英語知識 2020年1期
關鍵詞:機能器官心理學

楚行軍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

1.引言

從已經發(fā)表的各類文獻來看,平克的學術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在先天論語言觀下對語言學主要問題的不懈探索(Pinker, 1984, 1994,1999; Van Der Lely & Pinker, 2014; Hartshorne等,2018);二是就人腦工作機制和人類本性進行的全方位思考(Pinker, 1997, 2002, 2007)。在第一方面的探索中,平克主要探討了語言發(fā)展及其可學性、題元結構的習得、詞形變換規(guī)律和語言的進化。語言進化研究是語言理論建構的瓶頸,任何成熟的語言理論都不能與進化語言學已有可靠實證結果相沖突(楚行軍,2006)。平克的語言進化觀對其語言理論建構具有重要約束作用。同時,由于語言在人類復雜認知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在第二方面的分析中平克正是以自己的語言研究為視窗,對大腦工作機制和人類本性進行了綜合探討。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語言進化研究是理解平克整體學術理論建構的一條重要線索。對平克語言進化觀的深入了解是對其學術思想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

平克的語言進化思想在西方學界擁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具代表性的有Botha(2003)、Johansson(2005)和McMahon & McMahon(2013)。與國外相比,國內對平克語言進化觀點的研究相對較晚,系統(tǒng)深入的學術批評在學界并不多見。一些初步分析散見于幾篇關于平克(Pinker, 1994)代表作的書評中(如黃子東,1998;羅忠民,2003;唐再鳳范秀華,2007;程潛 李俠,2014)和針對其與喬姆斯基等人學術辯論的介紹中(如代天善,2007;張翼,2009;吳會芹,2009;姚嵐 王鑒棋,2010)。雖然國內心理學界已經有一些深入分析平克進化心理學思想的綜合文獻(蔣柯,2010;李海燕,2011;奚家文,2014),但是語言學界專題剖析平克語言進化思想的學術文獻尚不多見(李芝,2010)。從平克語言進化思想的復雜性及其在相關領域廣泛的學術影響出發(fā),相關研究仍然有較大拓展空間?;诖?,本文以學術文獻的深入解讀為基礎,從語言的本質、進化機制和選擇優(yōu)勢這三個進化語言學基本主題出發(fā),系統(tǒng)剖析平克語言進化思想,比較其與其他學者觀點的異同,追溯其觀點的理論淵源,以為國內學界對其學術貢獻進行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一個視窗。

2.平克論語言的本質

同為語言先天論者,由于研究切入點的不同,其對語言生物學基礎的稱呼也大相徑庭。以喬姆斯基的語言機能(the faculty of language / FL)、比克頓的生物程序(bioprogram)和平克的語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為例,這些術語雖然名稱各不相同,但皆指語言的生物學基礎(Hauser, 1996:30-50),在很多研究中被概括稱之為語言器官。其指稱內容在細節(jié)上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了研究者對語言生物學基礎認識的差異。平克(Pinker, 1994:18)之所以要采用“本能”這個術語,是因為他想強調人類語言行為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就和蜘蛛知道怎么結網一樣平常,是在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自然而然發(fā)育而來的一種特定認知能力。

談到平克的語言本能說,很多學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平克(Pinker, 1994)的成名作——《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洪蘭譯,2004)。實際上,早在1990年與Bloom合作發(fā)表的一篇關于語言進化的頗有影響的文章里,平克已經初步闡述了其語言本能說。這種觀點在其隨后又發(fā)表的一系列相關文章中得到發(fā)展和完善(Pinker, 2003, 2010)。語言本能進一步被其視為一種來自自然選擇的先天機制,可以看作一種進化心理學研究所界定的適應器①適應器是指有機體通過自然選擇而獲得的一套相對固定的反應機制,可以體現(xiàn)為三類:一、一種生理構造,如眼睛;二、一種生理反應,如老繭;三、一套固定的行為傾向,如求偶行為和哺乳行為。進化心理學家更關注第三類適應器,將其視為一種和特定生理機構具有類似進化過程的心理器官。(奚家文,2014:54)(adaptation)(奚家文, 2014)。與農業(yè)技術和下棋等后天學習而來的專長不同,語言與害怕、幽默感及性沖動等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是人類顯性的一部分。平克(2003)主要從語言的設計特征、發(fā)育特點、神經機制和基因基礎等方面出發(fā),全面論證了上述觀點。在系統(tǒng)剖析語言各種特性的基礎上,平克(Pinker, 2003, 2010)認為自然語言的某些部分以物種獨有、面向特定功能的生物能力為基礎,因而更多地屬于生物學、而非文化的范疇,所以研究者應該像研究蝙蝠的定位系統(tǒng)和猴子的立體視覺等動物本能一樣來觀察語言。

3.平克論語言的進化機制

在語言進化機制研究上一直存在著適應論、聯(lián)適應論、共肩論、突變論和自組織理論等不同觀點(Kinsella, 2009)。平克是語言進化適應論的堅定支持者。語言進化適應論將語言視為來自自然選擇的適應產物。從生物學的概念出發(fā),說某個特征(trait)是適應(adaptation)的產物時,我們是指這個特征的基因基礎來自自然選擇的塑造(Pinker, 2003: 21)。語言的進化可否用自然選擇機制來解釋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選擇的解釋力;二是語言自身的特性。也就是說,判斷某個生物特征可否采用自然選擇進行解釋的標準是什么?語言本能作為一種生物器官能否滿足這樣的判斷標準?在進化生物學領域,進化理論對某個特征是否應該歸因于自然選擇有著清晰的標準:即某些功能具有復雜的設計,而這些設計又缺乏任何其它可供選擇的過程來解釋這種復雜性。語言具有強大的功能,完成這些功能需要極其復雜的機制來與之相適應,而語法就是一個為了通過一系列接口來傳遞敘事信息結構而定制的復雜機制。因此語言完全可以用自然選擇來解釋(Pinker & Bloom, 1990)。

與以上理論相對立的觀點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語言能力通用說,二是語言進化非選擇論(Pinker, 2003)。前者從根本上否認語言學習能力是一種專門為了語言進化而來的本能。這類觀點支持者認為語言學習所依賴的可能僅僅是人類一般通用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他們用諸如“一般智能”“符號能力”和“文化學習”之類的術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種觀點與語言存在的眾多設計特征相矛盾。后者認為語言并非是適應產物。它可能來自某個基因宏突變而“畢其功于一役”進化而來。語言相關基因也可能是隨機的基因漂流或搭便車式基因機制(比如,與之相關的臨近基因才是真正的選擇目標)使得其逐漸固定下來。也或者語言是其它進化發(fā)展的副產品,比如說一個大容量的腦。這樣非選擇論的觀點以古爾德和喬姆斯基等人的論述為主要代表。其缺點和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然選擇解釋力和語言選擇優(yōu)勢等主題認識的錯誤(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2003: 23-26)。在系統(tǒng)批判上述錯誤認識的基礎上,平克認為語言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tǒng),產生、理解和學習語言需要各種能力的完美配合,相關現(xiàn)象只有借助于自然選擇才能得到科學解釋,突變、基因漂流也或物理限制之類不大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Pinker & Bloom, 1990)。

4.平克論語言的選擇優(yōu)勢

平克早就指出語言產生的選擇優(yōu)勢在于更好地交流敘事性信息(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1994)。近年來結合相關領域的新發(fā)展,平克又進一步詳細地論述了這個問題(Pinker, 2003,2010)。

如何提升交際效率是原始人進化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語言的產生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敘事性信息首先被用一定的符號表達出來,然后借助于精巧的語法結構組合在一起,從而很好地實現(xiàn)將其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的目的。受益于這種通過語言來收集和交換信息的超級能力,智人又進一步將其整合到他們當時所生存的更廣闊的小生境①小生境涉及到小生境構造(niche construction)的一個進化理論概念,主要是指有機體改變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通常是構造出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新環(huán)境的行為,請見(Laland at el., 2000)和Laland & Brown(2006)等。(niche)中。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被一些學者稱之為“認知小生境”(Pinker,2010)。語言是這種認知小生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說來,實際知識、人類社會性和語言共同進化而來。其運作邏輯如下:原始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獲得某些實際知識,這些知識在其生活群體中傳播提高了整個社團生活的社會性。社團成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這些實際知識,語言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既然人類花費了這么長時間來學習這些知識,則其必然要盡可能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生命的延長成為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的可行解決方法之一。人類可以通過獲得的知識更容易地獲得更好的營養(yǎng),而更好的營養(yǎng)使得生命的延長在生理層面成為可能。

認知小生境的系統(tǒng)解釋將人類的上述許多獨特特征給整合起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語言是對上述認知小生境的適應。其和人類超常心智及高度社會性等其他特征共同進化而來(Pinker, 2003, 2010)。

5.平克語言進化思想與其他學者觀點的異同

以語言起源和進化研究需要探索的基本主題為分析平面,以喬姆斯基和迪肯兩位代表性學者的相關觀點為理論參照,我們至少可以將進化語言學領域的主流觀點分為三類:

表1 平克與喬姆斯基和迪肯語言進化思想比較分析

這三種語言進化觀的基本共識可歸納為一句話:

語言存在某種特定的生物學基礎,這種基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交際的適應性產物。

由于進化語言學領域當前還難以準確界定相關概念,本文的總結似乎只能停留在這個層面。進一步分析的話,可以說喬姆斯基、平克和迪肯都認同即使不存在先天語法,語言器官中也存在著許多來自自然選擇的其它成分,屬于交際的適應性產物。這類成分使得人類可以自然地習得語言,而任何其它動物由于缺乏這類天賦,都不能學得語言(Chomsky, 2007;Deacon, 1997;Pinker,1994)。

這三種語言進化觀的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上,即:

(1) 語言器官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2) 非選擇機制在語言器官進化上到底有多大解釋力?

(3)語言器官是否存在某些原始功能并非是交際的成分?

具體說來,在語言器官的主要內容上,三位學者雖然都認為存在可以將人類與其它動物區(qū)分開來的廣義語言機能(FLB),但對狹義語言機能(FLN)的構成及存在性的認識分歧較大。喬姆斯基(2005)認為自然語言與動物交際系統(tǒng)之間的非連續(x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層面。任何自然語言都存在句法,任何動物交際系統(tǒng)都缺乏句法。自然語言句法結構共性的生物學基礎是語言器官的核心成分。這類成分被稱作狹義語言機能,具有基因基礎。句法并非簡單的學習產物,狹義語言機能為句法習得提供了必要支持。此種視角下的相關研究被一些學者稱為“句法中心說”(Culicover& Jackendoff, 2005)。同為語言先天論者,平克雖然也認為存在作為語言習得和普遍語法基礎的語言器官成分,但否認此類成分只局限于句法層面(Pinker, 2003; Pinker & Jackendoff, 2005)。在平克看來,喬姆斯基對狹義語言機能的認識拘囿于其句法研究,并不全面。喬姆斯基和平克通過具有基因基礎的狹義語言機能來消除語言習得中“刺激貧乏論”所帶來的學習空白,迪肯則嘗試通過傾向性學習能力和語言變化與語言學習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來對相關現(xiàn)象做出解釋。在迪肯(Deacon,1997, 2003)看來,語言學習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傾向性學習能力,語法結構共性本質上是各種約束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語言學習和語法共性都沒有必要與狹義語言機能聯(lián)系起來,喬姆斯基所謂的狹義語言機能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在語言器官的進化方面,三位學者雖然都不否認自然選擇的重要作用,但是對非選擇機制具體角色的認識則存在較大爭議。在喬姆斯基(1995: 56)看來,即使是進化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也不得不承認自然選擇只是影響生物體進化的因素之一。自然選擇畢竟是在生物體生活的某個特定環(huán)境中進行選擇,因此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也肯定會從不同角度影響到進化的發(fā)展方向。這些因素包括溫度、重力之類的物理條件和對稱性、突現(xiàn)機制之類的自然法則。由于生物體的進化還涉及其進化前體①指某個生物特征的進化源頭,隨追溯時間的不同而變化。例如人類的手的進化前體在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那里的進化前體是前足之類。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因此聯(lián)適應、共肩和突變之類的進化機制也不能小覷。對于語言這樣的復雜心智器官,雖然不能忽視自然選擇的作用,但如果把任何語言機能成分都視為自然選擇產物,這等于什么也沒說(Chomsky,1988; Fitch, Hauser & Chomsky, 2005)。鑒于遞歸之類心智能力的選擇優(yōu)勢實難確定,而突變之類的非選擇機制能夠更好地解釋此類心智能力的進化,因此從非選擇機制的角度來探討此類問題,有助于推動相關實證研究的深化(Chomsky,2007)。既然遞歸操作之類認知能力的產生是語言進化的關鍵一步,那么用于解釋其進化的非選擇機制可以說在語言進化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平克和迪肯認為,喬姆斯基對非選擇機制的偏愛來源于其對語言器官的錯誤認識。雖然聯(lián)適應和共肩可以解釋語言器官進化的某些步驟,但將語言的某些核心機制的產生寄希望于神奇的突變也并非是明智的選擇。再者,語言畢竟是一個復雜的心智器官,其進化只有通過自然選擇才能得到綜合解釋(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 1994,2003; Deacon, 1997, 2003)。從這個視角來說,自然選擇才是解釋語言進化最重要的機制。自然選擇對語言器官的進化產生起到了關鍵作用,非選擇機制在語言進化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在語言器官為何進化而來這個主題上,三位學者雖然都認為交際功能在語言進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對原始功能并非是交際的成分的認識有分歧。喬姆斯基認為,一方面語言機能這個術語太寬泛,在探討語言進化時應該分解開來;另一方面“適應性”這個術語也太模糊,簡單地稱語言機能是自然選擇的適應產物無助于推進實證研究,因而也需要將這個術語涉及的各種概念進行細化。在區(qū)分了廣義語言機能和狹義語言機能之后,將狹義語言機能的原始功能假定為推理,可以推動人類和其它動物在各種認知領域的比較研究。喬姆斯基(2005)雖然并不否認語言機能中存在選擇優(yōu)勢是為了履行交際功能的成分,但是更強調語言機能中可能還存在原始功能是推理的成分,對這類成分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研究者對語言器官的科學認識。平克(1994)和迪肯(1997)雖然并不否認某些非選擇機制涉及的語言器官成分原始功能可能并非是交際,但認為既然自然選擇才是解釋語言器官進化的關鍵機制,把交際功能看作語言進化的選擇優(yōu)勢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二者觀點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平克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認為語言的設計功能在于交流命題結構信息,構建出有利于原始人生存的認知小生境(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 1994, 2003)。而迪肯(1997, 2003, 2005)對語言選擇優(yōu)勢的探討主要關注的是系統(tǒng)使用象征性符號能力的起源和進化,認為此種能力的產生能夠大幅提高使用者的交際能力,解決人類祖先社會化生存新產生的壓力,構建出有利于其生存的社會生態(tài)小生境。

綜上所述,喬姆斯基、平克和迪肯對語言器官認識的不同是其語言進化觀異同的基礎。具體地說,三位學者在語言器官認識方面的差異使得他們對采用何種進化機制的認識產生了分歧,而不同進化機制的采納自然也會影響到他們對語言器官進化的選擇優(yōu)勢的認識。

6.平克語言進化思想的理論淵源

作為學術多面手,平克的語言進化觀既是理解其整體學術思想的主線,還是其開展跨學科理論建構的基礎。相關主張既體現(xiàn)了平克自身對語言起源和進化的系統(tǒng)思考,還反應了其所處的時代學術背景。雖然其語言進化思想在進化語言學、生物語言學、生物符號學、神經語言學、實驗心理學、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都有廣泛的學術影響,但是從理論淵源層面來講與進化心理學關系最為密切。朱新秤(2000)、許波和車文博(2004)、許波(2004)等學者將進化心理學的基本主張總結如下:

(1) 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

(2) 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

(3) 心理機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演化形成的;

(4) 模塊性是心理機制的特性;

(5) 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huán)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平克的語言進化思想很好地以語言現(xiàn)象為例詮釋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他將語言視為一種原始人為適應當時生活需要而進化而來的本能,體現(xiàn)了進化心理學認為歷史因素在心理機制解釋中扮演關鍵作用的主要主張。他認為語言的選擇優(yōu)勢是為了滿足原始人在所處的認知小生境中所面臨的交際等方面需要,體現(xiàn)了進化心理學將功能分析作為理解心理機制主要途徑的研究范式。他將語言視為一種原始人用來解決社會化生存所面臨各種新問題的解決方案,體現(xiàn)了進化心理學以問題解決為切入來分析心理機制的研究視角。他將語言視為一個和其它認知模塊并列的人類特有心智模塊,體現(xiàn)了進化心理學將模塊性視為人類心理機制基本特性的基本假設。他將語言視為一種原始人通過自然選擇而獲得的固定行為傾向,體現(xiàn)了進化心理學主張從心理機制和環(huán)境互動視角來解釋人類行為的解釋模型(Pinker,1994, 1997, 2003, 2010)。因而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平克的語言進化觀是進化心理學基本思想在語言起源和進化研究中的重要體現(xiàn)。

7.結語

語言的起源和進化是進化語言學和生物語言學等語言學分支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楚行軍,2017a, 2017b)。平克的語言進化思想在上述學科分支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是相關理論探討最重要的參照點之一(Botha, 2003)。與喬姆斯基、比克頓(Derek Bickerton)、利伯曼(Philp Liberman)、迪肯(Terrence Deacon)、豪澤(Marc Hauser)和赫福德(James Hurford)等其他學者相比,平克在語言進化研究上的鮮明特色是其理論建構的進化心理學淵源。雖然研究者普遍認為語言自身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經過若干步驟,像一個“馬賽克”粘貼一樣逐漸地鑲嵌到語言中去(Jackendoff, 1999;Hurford, 2003; Wang, 2007),但在具體的進化步驟及其它細節(jié)上學界還存在廣泛爭論(Christiansen& Kirby, 2003)。平克從進化心理學視角對上述進化過程提出了一種相對完備的描述,對推動進化語言學和生物語言學發(fā)展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在這類問題上的研究剛剛起步,平克語言進化思想可以為我們了解西方學界在此研究主題上的新進展提供重要參考。

猜你喜歡
機能器官心理學
“沒有用”的心理學
類器官
加壓訓練對人體機能的影響研究
ORGANIZED GIVING
何清華:邂逅心理學
皮膚是個大大的器官
器官捐獻
跟蹤導練(二)5
打噴嚏個性心理學
每月新鮮
清苑县| 九江市| 石泉县| 城口县| 岳池县| 进贤县| 镇宁| 海伦市| 龙门县| 西吉县| 大城县| 长乐市| 五莲县| 荔浦县| 深州市| 邯郸县| 阿拉尔市| 集安市| 藁城市| 潼关县| 贵州省| 胶州市| 乐平市| 丰台区| 大埔县| 禄劝| 鲁山县| 隆化县| 望城县| 通化县| 连平县| 谢通门县| 绥中县| 蓝山县| 旬阳县| 台北县| 孝义市| 台安县| 绥棱县| 棋牌|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