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鈴
摘 要數學領域的專家,為數學的推動和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們常常將數字變化作為數學的核心定義,忽略了哲學家對數學的思考。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數學并不是單純地探討數字間的變化關系,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僅能解決市場經濟對數字計算的基本需求,能實現科技數字化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數學作為一門學科,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考、變化等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科的哲學思維中,體會“萬變不離其宗”的中心思想。
關鍵詞變式訓練;高校數學;初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1-0184-01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教學過程中,數學具有“唯一性”的特點,教師在使用知識講解—例題分析—答疑解惑的教學流程時,忽略了數學唯一性中的千變萬化。同一類的題目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其中情境的變化、數字的變化,都能讓數學煥然一新,如果教師僅遵循給學生講透某一知識點的理念,不培養(yǎng)學生變式思維,那么,數學對學生永遠是一座難以跨越的大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主要從數學基本變化規(guī)則出發(fā),探討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策略。
一、正確認識“數值”符號,探析數值變化間的關系
初中學生在剛接觸數學課程時,會特別關注數值和計算方式,事實上,數值只是一個數學符號,其有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在題型和情境不變的情況下,數值變換后,就是新的題目。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脫離數值的禁錮,明確題目的本意,從而實現變式思維。有理數的運算是和數值有直接聯系的知識點,正負號是區(qū)別有理數的方式之一。在進行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學生除了要觀察符號的變化,還需要觀察指數的變化,從而來區(qū)分有理數的正負數值。一元一次方程式是初中學生脫離小學計算方式的過渡知識點,通過方程式的設立,讓數值都可視化。例如,某校三年共買了新桌椅270套,去年買的數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這個學校買了多少套桌椅?在進行這類題目的解答時,可以通過小學的基本運算方式得到答案,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式,通過未知數的設立,讓數值更加直觀,若將題目的數值變化,在已知前年學校購買桌椅數量的情況下,求三年來的總數,利用這一的變式訓練,讓學生掌握運算方式的要點,通過自主思考,完成題目的解答。
二、從題目條件變化中,看數學的不同變化
數學的博大精深在于,利用不同的數值和條件,將題目變化成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在不同的變化中鞏固知識點。題目條件的改變也是變式訓練的方式之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答,還要讓學生學會提問。在題目條件的變化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題目的改變,當然,是依據中心知識點不變的前提下。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變化角度,能讓題目變得更加豐富,從學生自行編改題目的過程中,也能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在自行編改和解答的過程中,不僅能鍛煉自我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在答題時更加謹慎,不掉入題目的“陷阱”。
二元一次方程相較于一元一次方程式,難度更大,數值間的關系更多,需要找到兩個等式的統(tǒng)一答案,從而進行方程式的解答。例如施肥問題:如果每畝施10千克,就缺200千克;如果每畝施8千克,又剩余300千克,問該人有多少畝玉米?又有多少千克有機肥?題目中有兩個未知數,需要通過已知條件進行解答,學生在改編題目時,可以將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進行變化,從不同的角度體會數學題目的嚴謹性。
三、延展數學教學的寬度和深度
初中數學還處于初級數學階段,大部分知識點的解題方式都很簡單,學生在理解公式的運用方法后,能高效完成數學學習過程。在簡單的數學關系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變式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看到每一類題型的核心,才能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成果。所謂的變化是一個未知的過程,數學的變化是在已知的條件下,對其過程進行未知的探討。要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養(yǎng)成辯證的思想觀念,不能將變化停留在表象,要通過深度的探索,需求更深層次的變化。例如,在學習投影與視圖的相關知識點時,除了從題目本身的數值和條件進行變化,教師還需要設置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三維立體圖像,延伸視圖的深度,從而更深刻地了解數學的變化過程。
四、結束語
教改計劃在不斷地修正,數學不再停留在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基礎層面,需要從社會發(fā)展、學生需求等方面進行深度的探討。數字有很多組合形式,題目條件有許多變化方向,只有在變化的教學過程中,看到不變的理論知識點,才能促進學生完全吸收數學教育成果。為了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教師需要及時尋找變化的數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數學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李云濤.激活多樣變化,有效靈活思維——探尋初中數學變式教學的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6(23):50-51.
[2]吳子兵.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分析——初中數學變式教學的運用[J].理科考試研究,2016,23(2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