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海疆蔚藍深邃,一直是人類不斷探索的領域。守護藍色的海洋,構筑我國 “水下長城”是新時代向海圖強的使命擔當,在這背后有一支默默無聞的“夢之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海眼”系統(tǒng)項目團隊。他們歷時五年,成功打造出被譽為“中國海眼”的國之重器。
五年來,該研制團隊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克服了空前的難度:研制規(guī)模大,技術儲備弱,多項技術在國內仍為空白,從原理突破到設備生產交錯疊加、同步推進。而且研制時間緊,約為正常研制周期的一半。
這支 “國家隊”的成員平均年齡約30歲,卻共計突破關鍵技術約60項,攻克世界級難題6項,實現水聲技術研制歷史上數個 “第一次”,推廣應用至其他領域的技術10項,有效推動了多個專業(yè)的融合發(fā)展,實現了水聲裝備的跨越式發(fā)展,為海洋強國戰(zhàn)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10年前,七一五所副所長、聲吶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利生牽頭申請了一項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這也是該所牽頭申請獲得的第一個 “973計劃”項目,國內水聲行業(yè)8家單位參與其中。
當國家正式啟動 “海眼”研制時,基礎研究課題組在周利生總設計師的帶領下,以該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的成果為起點,又踏上了系統(tǒng)研制的漫漫征程。其間,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多次表示, “中船重工要有這個氣魄和擔當”,兩百多名青年技術骨干踴躍報名,一個月內團隊便組建完成。
科技工作者常常面臨著 “糾結”:因為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更適合的方案,所以每一次決策都要面臨 “砍左手”還是 “砍右手”的抉擇。2014年夏,正值 “海眼”系統(tǒng)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某分系統(tǒng)研制出現新問題,而節(jié)點考核又迫在眉睫。當時,項目總設計師周利生正因勞累過度持續(xù)高燒而被 “強制”住院。周末召開故障分析會,項目組誰也不忍心驚擾他。會上,正當項目人員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周利生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會場。原來,他心里一直惦記著項目,得知情況后偷偷拔掉針頭趕來。
會議期間,他渾身發(fā)抖,多次幾近暈倒。在仔細聽取了故障原因分析后,周利生憑借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提出了優(yōu)化方案,并果斷拍板: “有責任,我來擔!”
有科研人員事后總結經驗時表示,科研免不了在各種方案之間選擇,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要有人能高瞻遠矚地提出兼優(yōu)方案,并有敢于擔當的勇氣,這樣既能按時完成,也能保證任務質量。
打造國之重器,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征程。在 “海眼”系統(tǒng)核心設備研制的攻關階段,時任研究室主任的夏鐵堅研究員帶領20余名年輕科研人員在湖上試驗場待了整整兩個月,驗證各種設計方案。
由于采取競爭擇優(yōu)機制,各種設計方案均要經過嚴格的比對擇優(yōu),并通過專家評估。大家白天開展各項試驗,晚上對試驗結果和設計方案進行研討,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經過8個月沒日沒夜的攻關,一個規(guī)模龐大、性能優(yōu)越的分系統(tǒng)終于研制成功。
項目某分系統(tǒng)研制的關鍵時期,在湖上試驗現場進行拷機試驗。一天下午,在試驗時,分系統(tǒng) “砰”的一聲脆響,所有大功率管全部燒壞,無一幸免。分系統(tǒng)主管設計師張軍得知消息后,立即放下其他任務來到試驗現場。
這次意外,與其說考驗設備,不如說考驗大家科研賽跑的耐力。還有兩個月就要進行競爭比對,這種致命的現象讓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此次該分系統(tǒng)采用了很多新技術,經歷了大量的工程驗證。如果換方案,時間肯定來不及,競爭無疑就輸了;如果堅持原有方案,勢必要解決這次突如其來的故障,而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
張軍來到試驗現場,第一天,確定改造電路,從18點多一直干到夜里12點。第二天,加電拷機,可是沒幾分鐘問題又出現了,但過幾個周期卻又正常了,故障難以有效定位。第二臺設備試著下水拷機,但只過了十幾分鐘,就聽到一聲巨響,分系統(tǒng)火光四射,冒出一縷白煙。大家的信心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
根據排查的數據分析結果,張軍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立即決定修改電路保護策略,再次開始拷機,在經歷12個小時高度緊張的工作后,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2017年秋, “海眼”系統(tǒng)項目90%的技術風險得到釋放。但就在項目團隊即將迎來曙光的時刻,項目在海試中遇到了新難題——電纜在水下通信受阻,難以繼續(xù)完成試驗驗證工作。在總設計師的帶領下,項目組白天加黑夜地輪班干,排查、整改,全部改進工作只用了10天就得以完成。
“海眼”系統(tǒng)研制時,專門成立了一個系統(tǒng)研究室,它負責承擔信號處理和項目抓總工作。如果說 “海眼”系統(tǒng)項目是一個巨人,那么水聲系統(tǒng)宛如大腦和神經中樞。由研究室主任馬啟明博士帶隊,50余名青年共同對系統(tǒng)架構設計、分機設備技術要求等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承擔起同上級機關、船總體單位和協作配套單位的溝通協調任務。
馬啟明曾帶隊連續(xù)4天匯報技術方案到凌晨4點,第二天早上8點又準時繼續(xù)。進入系統(tǒng)實測階段后,團隊一年有200余天在海上度過。為了搶時間,試驗船在六級海況下依然堅持出海,船體搖擺曾達40余度,幾近傾覆,就連焊接到艙壁上的床鋪都掉落下來。
如此情況下,暈船不可避免。大家常拿著塑料袋,邊吐邊工作,有時還要連軸轉三四十個小時。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的年輕人,用實驗室里寫成的10萬余條代碼和幾百個日夜的海上拼搏,終于將項目推向新的階段。
信號處理總體組組長陳托在參與項目初期時,曾因產后身體不適住院許久,回到崗位后又立即投入工作。項目最后一次綜合性能海試,她因為過度勞累不慎摔傷,胳膊脫臼后外翻。見此情景,項目組成員都嚇了一跳。
此時,滿載所有人期待的試驗船航次已經開始,試驗船已經出發(fā)。如果中途返航,下次補試難有定期,項目承諾的進度任務就無法按節(jié)點完成;如果繼續(xù)航行,待完成試驗返回需要好幾天,陳托不僅要一直忍受疼痛,還可能因為骨傷留下后遺癥。
面對兩難的選擇,她暗暗打定了主意,請求項目組繼續(xù)試驗。最后,由項目組協調,再加上地方海事中心的支持,她才得以連夜乘坐露天救生船趕到醫(yī)院救治。當海試成功的消息傳來,她的眼里噙著淚水,歡喜得像個孩子。
2015年11月,七一五所黨委在項目試驗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項目總師、時任黨委書記的周利生親自為臨時黨支部授旗。2018年2月,在項目研制進入關鍵階段時,項目分系統(tǒng)還成立了 “黨員突擊隊”。在項目研制中的1800天中,有20余名團員青年主動遞交入黨申請書,通過考察培養(yǎng),有5名團員青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共有50余名黨員成長為科研骨干。
信息鏈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海眼”系統(tǒng)項目組,從2014年至2019年,歷時五年,成功打造出被業(yè)界譽為“中國海眼”的國之重器。項目組平均年齡約30歲,在1800多個日日夜夜,200余名項目成員攻克數項世界級難題,實現多個國內創(chuàng)舉。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