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宏, 史妙麗,李性希,梁 平,黎 見,張炯森(中山市博愛醫(yī)院超聲科 廣東 中山 528403)
在小兒外科中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疾病,好發(fā)于任何年齡段,多發(fā)于青少年,而發(fā)生于兒童、老年人、孕婦中,因臨床癥狀不典型,導致診斷難度大。若臨床未及時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可隨著病情發(fā)展,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還會對其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1]。近些年,由于超聲診斷技術不斷提高,臨床逐漸將超聲檢查應用于小兒闌尾炎診斷中,可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2]。此研究主要討論超聲間接征象對小兒急性闌尾炎診斷價值,本研究對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疑似急性闌尾炎患兒90例因采用不同診斷方法予以分析,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疑似急性闌尾炎患兒90例,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齡2~16歲,平均年齡(8.39±3.65)歲。
選用GE Vivid E9以及Philips IU22的彩色多普勒診斷儀,并采用2-5MHz探頭常規(guī)診查全部患兒腹部,以7-15MHz高頻率的探頭重點掃查闌尾區(qū),采用加壓法動態(tài)觀察闌尾區(qū),將特征性超聲圖像存儲至本院PACS系統。檢查者根據患兒闌尾區(qū)檢查結果分組,Ⅰ組,闌尾正常顯示,呈一端盲管樣結構,外徑則≤6mm;Ⅱ組,未見正常闌尾和任何間接征象;Ⅲ組,闌尾未見顯示,可見間接征象以下一個:右下腹局部顯示積液;回盲部腸管壁顯示增厚;探查加壓,腸管位置蠕動、固定較差;右下腹顯示不均勻質團塊;Ⅳ組,顯示可見腫脹盲管樣結構,外徑則>6mm,其縱切面呈現蚯蚓狀或是指狀,可見腔內強回聲,橫切面呈現強弱相間的環(huán)狀回聲,不均勻團塊形成。
超聲評定標準:Ⅲ組與Ⅳ組為陽性組,陰性組為Ⅰ組與Ⅱ組。陽性組采用手術治療,將最終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陰性組采用保守治療,隨訪3個月,如無其他癥狀或是后續(xù)改變,則判斷為非闌尾炎[3-4]。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病例有患兒49例實施手術治療,Ⅰ組2例,剩余患兒47例為陽性組,經病理結果確診41例(45.55%)為急性闌尾炎。超聲診斷與病理結果,詳見表1,超聲診斷闌尾炎預測值,詳見表2。Ⅰ組陰性預測值為93.33%,Ⅱ組陰性預測值為100%,Ⅲ組陽性預測值為80.95%,Ⅳ組陽性預測值為95.65%。此外,在手術病例中闌尾穿孔10例,穿孔率為24.39%,Ⅲ組穿孔6例(35.29%),Ⅳ組穿孔4例(18.18%),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超聲病理結果(例)
表2 超聲診斷闌尾炎預測值
急性闌尾炎在小兒外科是一種常見疾病,任何年齡段均能發(fā)病,好發(fā)于6~12歲兒童。小兒闌尾炎壁薄腔較細,淋巴組織較多,容易在梗阻基礎之上發(fā)生穿孔、壞死、缺血等現象,小兒年齡越小,其穿孔率越高,病情越為兇險,因此,不可忽視該疾病[5-6]。該病臨床癥狀并不典型,且病情變化較快,容易出現誤診,加上患兒年齡較小,不能將自身情況準確表達出來,因此,臨床診斷難度較大。目前,臨床多采用超聲技術診斷小兒闌尾炎,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7-8]。本次研究通過分析小兒闌尾炎超聲間接征象,而間接征象常常表現為回盲部腸管壁增厚或蠕動差,位置較為固定,回盲部淋巴結明顯增大,右下腹有積液,且存在不均質回聲團塊。在使用超聲檢查技術過程中,以上間接征象易觀察,經間接征象提示,可使檢查者注意[9-10]。本次研究表示下腹積液可伴或不伴有其他的間接征象,能明確提示存在急性闌尾炎,與以往相關研究結果一致,但與Gracey等研究結果陽性預測值低相駁。另外,使用高頻超聲仔細觀察闌尾區(qū),能通過加壓檢查進一步提升闌尾炎征象檢出率[11-12]。此外,闌尾位置對超聲診斷小兒闌尾炎影響較大,超聲不易觀察盆位與盲腸后位闌尾;本次研究中37.77%(34/90)闌尾未見顯示,Ⅲ組與Ⅳ組比,Ⅲ組更易出現穿孔。本研究中,超聲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但仍有假陽性5例,假陰性1例,表示超聲征象出現重疊,診斷急性闌尾炎仍有缺陷。假陽性患兒5例中,術后2例無異常,闌尾區(qū)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1例,原發(fā)性腹膜炎1例,誤診腸系膜淋巴結增生1例,進一步證實超聲間接征象在小兒急性闌尾炎診斷中,其診斷價值較高。受到時間、樣本等影響,關于超聲間接征象在小兒急性闌尾炎診斷的深入價值,有待臨床再研究補充。
綜上所述,超聲間接征象在小兒急性闌尾炎診斷中,其診斷價值較高,超聲間接征象出現提示小兒右下腹闌尾區(qū)存在急性闌尾炎,與直接征象結合,能使小兒急性闌尾炎診斷準確率提升,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