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錦瑞,王利敏
(華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上海 200062)
距離美國教育學家薩喬萬尼首次提出“Edu?cational Governance(教育治理)”的概念已經過去近20年時間[1],我國教育治理正步入蓬勃發(fā)展的階段。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時任我國教育部部長的袁貴仁同志發(fā)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旨講話,學界普遍將這次發(fā)言作為我國“教育管理”邁向“教育治理”的起始標志[2]。本研究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研究對象,對我國學校治理發(fā)展方面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發(fā)現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和困境,為我國學校治理發(fā)展研究提供些許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關于學校治理的內涵,國內專家學者意見不一。程紅兵認為,“學校治理是指學校的相關利益主體依據國家法律法規(guī)與學校章程,通過多元主體的合意民主、合謀共治、協(xié)商對話、相互協(xié)調來實現學校共同目標的活動過程。”[3]范國睿認為,目前我國的學校治理已經處于“自主、民主、合作”的辦學過程,表現為內外兩部分,內部是一個“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民主治理”的過程;外部是一個“基于政府監(jiān)管與服務、社會與家庭積極參與并接受第三方專業(yè)機構監(jiān)測與評估”的過程[4]。張?zhí)煅┑热藙t贊同薩喬萬尼的“道德領導觀”,認為學校治理是“學校內部權力的重構”,學校領導將更多關注“專業(yè)”和“道德”[5]。本研究認為,學校治理應是多個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學校權力重新架構和分配的民主化、多元化的活動過程。而學校治理作為教育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我國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能否順利推進。
本研究采用的可視化軟件有兩個,一是CNKI自帶的可視化在線軟件;二是由荷蘭Nees Jan van Eck和Ludo Waltman共同開發(fā)的VOSviewer軟件[6],該軟件目前支持RIS、Refworks、Endnote等格式數據,可以進行共詞分析、作者關鍵詞分析、機構關鍵詞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耦合分析等,是一款國際上廣泛運用的可視化知識圖譜軟件。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對象,針對“學校治理”這一主題詞,以2002年到2020年為時間范圍(實際搜索時間為2020年3月3日)進行搜索,結果共得到828篇中文期刊文獻。通過剔除會議、通知、征稿等無效文獻,并用refworks格式導出數據后,最終得到810條有效數據。
研究用CNKI數據庫在線的可視化軟件對含有“學校治理”關鍵詞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和統(tǒng)計。從圖1可以看出,含“學校治理”關鍵詞的相關研究文獻逐年遞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2年到2012年的萌芽期,以“學校治理”為主題的論文較少,可見國內對其關注度較低。第二階段是2013年到2016年的快速發(fā)展階段,短短4年的發(fā)文量占到了總發(fā)文量的2/5,可見這一時期學界對“學校治理”關注較多,這與《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等一系列國家政策文件的發(fā)布有關。第三個階段是2017年至今的平穩(wěn)成熟階段,相關發(fā)文量持續(xù)增長,這個時期以“學校治理”為主題的研究較前兩個階段更加深入全面??傮w來看,在810篇文獻中,有111篇刊登在核心期刊,44篇刊登在中文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上,文獻質量比相當不錯。
研究將從知網下載的810條有效數據導入VOSviewer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2784個關鍵詞,將閾值調整為5,有113個關鍵詞符合,最終得到表1。
通過表1,研究發(fā)現,從2002年至今,我國學校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類型,例如“高等學?!薄案呗氃盒!薄懊褶k高校”“中小學”等;二是治理的宏觀框架,例如“治理結構”“治理體系”“治理機制”“學校章程”等;三是我國目前學校治理的手段,例如“校長負責制”“依法治?!薄白灾鳈唷钡?;四是治理的多元主體,例如“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門”“利益相關者”等。經過二次閱讀分析,研究發(fā)現上述可視化結果符合目前我國學校治理的研究熱點。
圖1 CNKI數據庫中“學校治理”相關文獻發(fā)文趨勢圖
圖2 CNKI數據庫中“學校治理”相關核心期刊文獻發(fā)文分布圖
表1 基于CNKI數據庫的“學校治理”主題詞相關數據表
一是在學校類型方面。祁占勇認為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是辦學自主權得以落實的基石,應針對目前高校內部存在的行政權力僭越、學術與行政邊界模糊、學術評價體系不完善、監(jiān)督權弱化等問題進行一一解決,繼而完善高校管理體制[7]。郎益夫、劉希宋將我國高校治理結構與美、日、法等幾個發(fā)達國家進行對比,認為政府部門需要下放職權給高校,引入市場競爭等激勵機制,改進治理結構,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8]。孫長坪通過對比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建設的應然和實然關系時,指出高職院校的治理體系不能僅按照一般高校治理要求建設,應遵循高職院校辦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并按照合理安排行業(yè)共同治理、構建跨界治理模式、定位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使命等治理要求進行完善[9]。
二是宏觀框架方面。周彬認為學校大規(guī)模辦學成為趨勢,而原先小規(guī)模學校治理機制,如利他主義的精神等不再有效。大規(guī)模學校需要依據其特點,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平臺、尊重良性利己動機、建立學校層面的績效反饋標準、建立多層級學校主體等方式來調整組織結構[10]。褚宏啟強調學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治理體系的建設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要學校自治,構建新型政校關系;二是學校分權共治,實現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等多元主體的民主共治[11]。華麗通過借鑒香港高校的大學章程(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提出完善國內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途徑:一是明確政府和大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二是確定大學內部權力的關系;三是大學內部權力的民主運行[12]。馮麗莎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影響地方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建構的幾大因素為傳統(tǒng)官本位思想、對依法治校認識不足、組織結構僵化、主體意識不夠和人員信息化素質缺乏[13]。
三是學校治理手段方面。張樂天認為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路徑有四個,一是調整和完善學校治理法律體系;二是政府的合理參與;三是加大社會的多元參與;四是增強學校內部的合力[14]。劉冬冬、張新平認為提升學校內部治理能力需要通過調整學校治理組織機構,完善現代學校制度,鼓勵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等途徑來實現[15]。郭文娟通過研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學院治理的理念、結構、內容和機制,提出我國省屬高校在學院治理方面可以借鑒其做法,一是將高校權力重心下移學院;二是加強制度建設為學院治理提供保障;三是促進教師參與治理;四是鼓勵學生參與治理[16]。
四是學校治理多元化主體方面。趙彩霖研究分析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師參與學校共同治理的制度、實現方式及其影響等,提出我國高校治理改革可在大學章程落實、治理的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多元構建等方面做出努力[17]。白蕓和孫啟艷從學校多元治理的角度切入,認為新媒介時代背景下的家校關系需要通過家庭、學校、政府等多方參與,利用現代的教育手段和設施,各方資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和運營新型的家校關系[18]。李金星和趙敏在探討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學校治理問題時,認為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學校治理的實施主體已然發(fā)生變化,需要根據治理的不同側重點,選擇事務主導型、人本主導型、資金主導型等新型路徑進行學校治理[19]。解洪濤、李潔、陳利偉等通過研究PISA測試數據發(fā)現,教師參與學校治理對學??冃У挠绊懘嬖谳^大國別差異,但教師積極參與學校人事制度、教學活動等的相關決策問題,可以激發(fā)教育績效的改進[20]。
上述可知,“學校治理”方面的研究內容較為集中,但文章立意和視角較為單一,缺乏深度挖掘的數據和多元化角度的分析,對于“學校治理”存在的具體問題及措施,始終停留在理論層次,缺少實踐支持,且研究多借鑒和參考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
為了研究以“學校治理”主題的特定作者群,研究結合圖3和圖4來進行分析。從圖3可以看出,有30位作者發(fā)表主題為“學校治理”論文超過2篇,其中10位作者發(fā)文量在4篇以上(含4篇),10人共發(fā)表了56篇,約占總數的7%。結合圖6發(fā)文機構來看,作者來源多為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教師,只有少數幾位作者來自研究中心或是研究機構,來自基礎教育的作者更是寥寥??梢钥闯?,“學校治理”研究力量尚需開發(fā),人員隊伍的力量有待擴大和發(fā)展。研究通過VOSviewer軟件,調整合著關系閾值為2,得到107個節(jié)點符合條件,最終得出作者合著關系(co-authorship)圖譜(圖4)。顏色較深部分存在作者合著關系,顏色較淺部分則表示沒有作者合著關系;節(jié)點越大,合作次數越多。由此可以看出“學校治理”方面作者合著較少,這一點讓人深思。
為了更深入了解我國目前“學校治理”方面的發(fā)文情況,研究對其發(fā)文機構和支持基金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從發(fā)文機構來看,30家機構發(fā)文數超過4篇,其中5/6的發(fā)文單位為高校,只有不到1/6的發(fā)文單位為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梢娫凇皩W校治理”方面,高校的關注度比一般研究中心要高。不僅如此,在這25所高校中,有15所師范類專門院校,占比60%。而排名前三的機構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這三家發(fā)文總量為114篇,占全部的14.44%。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包括研究中心,在教育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較高;二是培養(yǎng)教師是師范院校的主要任務。
在基金支持方面,可以看到以“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金為支持的文章有45篇,約占發(fā)文總數的5.56%,且占所有有基金項目支持論文總數的38.5%。而其他支持多為省級項目基金,其中有4個為江蘇省省級基金項目支持,共發(fā)表8篇文獻,遙遙領先于其他省級基金項目的支持??梢娊K省對“學校治理”的重視遠超其他省份,這不僅因為江蘇是教育大省,還與江蘇省教育廳重視教育治理,積極貫徹國家文件有關。
圖3 CNKI數據庫中“學校治理”相關文獻作者分布圖
圖4 CNKI數據庫中“學校治理”相關文獻作者合著關系圖
圖5 基于CNKI數據庫的“學校治理”相關發(fā)文機構分布圖
圖6 基于CNKI數據庫的“學校治理”相關發(fā)文基金分布圖
一個領域的學術興起可能是某個新理論的誕生或是政策的導向,但其能否蓬勃發(fā)展主要依靠學界人才的持續(xù)關注度。從上述可視化結果可知,我國在“學校治理”方面的研究力量比較薄弱,尚未形成核心專家群或代表研究團隊。以范國睿教授、褚宏啟教授為代表的“學校治理”方面的專家近年來發(fā)文數量并不多,而年輕學者尚未形成格局。研究者來源單一,多以高等學校教師為主,尤其是師范院校的教師,存在基礎教育教師“缺席”的情況?;A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關鍵,其教師對“學校治理”的話語權至關重要,這直接關系到我國“學校治理”體系的全面性。此外,政府部門對“學校治理”的重視程度也直接關系到該領域未來的發(fā)展,因此相關部門應在項目基金方面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從而推動我國教育工作者對“學校治理”研究的投入。未來還應鼓勵大、中、小教育教師積極參與“學校治理”方面的研究,充分發(fā)揮各人特長,加強作者和機構的多元合作,促進“學校治理”方面核心專家群的構建。
從上述可視化研究結果可知,目前我國“學校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治理體系”“治理機制”“治理結構”“章程”等內容,其理論基礎傾向于西方國家有關“學校治理”方面的研究,既缺乏針對性,又缺少實際可操作性,好比“空中閣樓”無法實現。對此,我國學者和專家應轉變以往的“介紹西方經驗”或“對比西方模式”的固定思維,慎重考慮西方理論“移植”問題,深入了解我國學校治理發(fā)展現狀,梳理其發(fā)展邏輯,拒絕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在鼓勵學者專家參考和借鑒優(yōu)秀的外國理論的同時,強調去異存同,推動本土化研究的開展。應扎根我國學校治理實際現狀,在借鑒經得起考驗的優(yōu)秀外國理論的基礎上,搭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學校治理理論體系,并提出有效、合理且可操作的學校治理路徑。
由于我國“學校治理”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治理體系、治理結構、治理制度等方面,以思辨性理論研究為主,這就直接導致了其研究方法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雖然近幾年,國內關于“學校治理”方面的實證研究有所增加,但數量相較其他領域屈指可數。研究方法對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一步,應積極鼓勵學者和專家們采用多元化方法來研究“學校治理”,即通過提高統(tǒng)計學、社會學等多元化研究方法的綜合利用等途徑,不斷提升我國“學校治理”方面研究的科學性與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