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甲良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印刷術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為文明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雕版和活字印刷為中國傳統(tǒng)印刷術的主要形式。雕版印刷濫觴于隋唐,成于五代,盛行于兩宋,延至元明清,是古老中國最主要的印刷方式。雕版印刷自有其優(yōu)越性,但也存在不足:每種書都要雕刻一套版片,而每套版片也只能印一種書,如另印新書則須刻新版。故雕版印刷費工費時。于是活字印刷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最早見于記錄的是沈括《夢溪筆談》中所載畢昇創(chuàng)造泥活字版印刷術。而活字印刷技藝要求更高,排版尤為復雜,印書較少時不能凸現(xiàn)其優(yōu)勢,只有印大量的書籍時始覺其經濟、方便。同時當時人們視活字印刷為雕蟲小技而不予重視。[1]故清以前,活字印刷始終在民間發(fā)展而未得中央采納、應用。傳世活字印品,無不被學界珍若拱璧。有清一代中央刻書機構卻青睞活字技藝,大大推動了活字印刷的發(fā)展。如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乾隆年間武英殿的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書》等。究其原因,乃清代出現(xiàn)了大量總結性巨著,活字印刷便利優(yōu)點凸顯。尤為可貴的是四庫副總裁金簡在實踐基礎上對木活字的制作、印刷技藝進行了總結,撰寫了介紹活字印刷技藝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盾髯印ぶ率恕费裕骸俺陶?,物之準也?!盵2]《尚書·微子之命》云:“世世享德,萬邦作式?!盵3]此處式為法則、模范。所謂“程式”就是行事的規(guī)范、標準、準繩。清廷對欽定標準的圖書多冠以則例,比如《清代匠作則例》《欽定理藩部則例》《欽定戶部則例》《欽定禮部則例》等等。王世襄在《清代匠作則例匯編》序云:“‘則’是法則、準則或規(guī)則的意思,‘例’是先例、成例或定例的意思?!盵4]“則例”和“程式”兩詞從字面意思來看,皆是指一種規(guī)范,工藝的一種標準。但在具體的實踐中,“程式”的精確度要遠遠高于“則例”,制作的產品幾乎雷同。這在古代工業(yè)技術不甚發(fā)達的情況下,幾乎是一件很難企及的事情。即便古代引以為傲的建筑和工藝美術,其構件也是存有差別的。這也可能是有清一代有不少以則例命名的書籍,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卻沒有以則例命名的原因。由此視之,程式之標準更高、價值尤珍。
德國雷德侯先生認為:“金簡撰寫《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不是為了傳授印刷術,意在建立一套印刷標準,以便皇家印刷機構在計劃、組織和控制生產時能夠做出切實可行的判斷?!盵5]此種論斷在學界也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但筆者認為此種說法有失偏頗,金簡既是意圖建立一種印刷標準,更是為了傳授一種印刷技藝。這可從其成書背景、內容及影響等得以管窺一二。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學政朱筠上書提出了四條搜訪校錄書籍的建議:“舊刻抄書,尤當急搜也;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也;中秘書籍,當標舉現(xiàn)有者,以補其余也;著錄校仇,當并重也?!盵6]乾隆皇帝一直向全國征集書籍,但效果一般。朱筠搜訪校錄書籍的建議不僅明確指明了搜書的范圍,同時也建議要對輯佚的中秘書籍和征集的圖書“著錄校仇”,這對乾隆皇帝的征書提供了指導,并且“著錄校仇”的做法也有利于實現(xiàn)和滿足乾隆皇帝標榜稽古右文和好大喜功的虛榮心。以此為契機,乾隆皇帝便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閏三月初一日諭令:
“以翰林院舊藏《永樂大典》,詳加別擇??保涫啦唤浺娭畷?,多至三四百種,將擇其醇備者,付梓流傳。馀亦錄存匯輯,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 統(tǒng)按經史子集編定目錄,為《四庫全書》。俾古今圖籍,薈萃無遺,永昭藝林盛軌。”[7]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敕令設立四庫館,正式開始了《四庫全書》的編纂。編纂伊始,乾隆皇帝即諭令直臣將“……實在流傳已少,其書足資啟牖后學,廣益多聞者,即將書名摘出,撮取著書大旨,敘列目錄進呈,俟朕裁定,匯付剞劂?!盵8]三月十一日,四庫館大臣上奏:“《永樂大典》內所有各書,現(xiàn)經臣等率同纂修各員逐日檢閱,令其將已經摘出之書迅速繕寫底本,詳細校正后,即送臣等復加勘定,分別應刊、應抄、應刪三項。其應刊、應抄各本,均于勘定后即趕繕正本進呈。將應刊者即行次第刊刻,仍均仿劉向、曾鞏等目錄序之例,將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詳悉考證,詮疏崖略,列寫簡端,并編列總目,以昭全備。即應刪者,亦存其書名,節(jié)敘刪汰之故,附各部總目后。”[9]五月初一日,乾隆皇帝上諭:“自昔圖書之富,于斯為盛。特詔詞臣,詳為勘核,厘其應刊、應抄、應存者,系以提要,輯成總目?!盵10]五月十七日,乾隆皇帝再次諭令:“所有進到各遺書……詳加核勘,分別刊抄。擇其中罕見之書,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壽之棗梨,以廣流傳?!盵11]最終上諭明確典籍分應刊、應抄、應存三類,其中應抄圖書,即是可以抄入《四庫全書》的;應存之書即應刪之書;應刻之書是足資啟牖后學,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乾隆皇帝敕令內務府總管大臣、四庫館副總裁金簡署理刊刻事宜。
金簡最初用傳統(tǒng)雕版印刷的形式,刊刻了四種書籍:《易緯》《漢官舊儀》《魏鄭公諫續(xù)錄》《帝范》,此為武英殿聚珍版書的初刻四種,共21 卷8冊。隨著“應刊之書”的日益增多,金簡覺得長此下去會“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時日”[12],時間和經濟成本的巨大、完工的遙遙無期讓金簡去尋求更為迅捷、實惠的印刷方式。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二十八日金簡上奏,“臣詳細思維,莫若刻做棗木活字套版一分,刷印各種書籍比較刊版工料省簡懸殊。”[13]奏折詳細說明了制作刊印費用及刷印方法,并和刊印《史記》相對比,論證了采用活字版確有“事不繁而工力省,似屬一勞永逸”[14]之優(yōu)勢。隨奏折上奏的,還有《永樂大典》詩的活字版樣本。乾隆皇帝看到活字版樣本不輸雕版印刷,且活字印刷“既不濫費棗梨,又不久淹歲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簡且捷”[15]。于是御批“甚好,照此辦理”[16],并認為“活字版之名不雅馴,因以聚珍名之”[17]。此為清內府木活字印刷之肇始,所印之書被稱為武英殿聚珍版書。
由是觀之,金簡改雕版印刷為活字印刷確如雷德侯所言“意在建立一套印刷標準,以便皇家印刷機構在計劃、組織和控制生產時能夠做出切實可行的判斷”。但《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撰寫又是否如此呢?三年后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十二日,金簡在實踐基礎上又上書乾隆皇帝:“三年以來排印過書籍約共三十余種,一切章程皆漸習熟。臣謹仿《墨法集要》體例將現(xiàn)在辦法分別條款著為圖說,擬名《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俾海內欲將善本流傳之人皆得曉此刻書簡易之法……”[18]金簡上書已經明確提出了撰寫《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目的是傳授木活字印刷技術,已與雷德侯所言不同。
從《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本書內容來看,更可看出金簡撰寫之目的是為了傳授技藝。其書基本內容包括乾隆《御制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詩1 首、8 個四庫館臣的奏折和15 道木活字制作及印書流程工序介紹。其中8 本奏折的內容主要是四庫館臣關于木活字制作的申請、經費、管理等方面的奏折,以及乾隆帝的御批。嚴格來說御制詩及奏折并不能算是《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基本內容。此后的15 道制作工序才算是程式的基本內容,一如金簡所言“謹仿《墨法集要》體例”[19],圖文并茂地描述了木活字制作、印刷的具體操作辦法。前9 道主要談活字制作技藝,后6 道則談排版印刷技藝。
1.成造木子
所選木材為棗木,首先制造木子字胚,其次于字胚上刻字。字胚有大小之分,大字胚長七分、寬三分、高二分八厘,作為小注的小字胚長高與大字胚同,只是寬為二分?;钭种瞥珊笠糟~制大小方漏子,檢驗衡量木子規(guī)格是否過關。
2.刻字
須先于紙上寫好宋體字,然后裁開貼于木子之上??套衷谝桓咭淮纭㈤L五寸、寬四寸之木床上,中挖槽五條,三分寬六寸深,每槽容十字。用兩條木板活閥固定好后刻字,外觀和刻字過程都與雕版相似。
3.字柜
字柜是用來儲存木活字的,柜高五尺七寸、寬五尺一寸、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寸。通常于柜前放一條木凳以取字。字柜按照康熙字典十二支名排列,每柜有抽屜二百個,每個抽屜分八格?;钭謨Υ鎰t按字的偏旁部首和筆畫順序來排列,少數生僻字單獨存放。
4.槽版
采用楠木木材,為排放活字所用。內外不一致,外口長七寸七分、寬九寸五分、高一寸六分,里口長五寸八分八厘、寬七寸六分、高五分,四周用銅包角。
5.夾條
采用楠木或者松木木材,排版印刷時作填充之用。共分四種:通長夾條、半通長夾條、長短夾條、半長短夾條。通長夾條用來做整行大字間行間夾條,長五寸八分八厘、寬五分、厚一分;半通長夾條用來做一行為大字和另一行為雙行小字的行間夾條,長寬等同于通長夾條,厚為半分;長短夾條是用于雙行小字下有大字且傍行亦為大字間的夾條,長一字至二十字不等,厚一分;半長短夾條用于大字下有雙行小字且傍行亦是小字間的夾條,
長一字至二十字不等,厚五厘。6.頂木
采用松木木材,嵌于無字空行之處使之不移動。有兩種規(guī)格:一種配合小字使用,寬二分;一種配合大字使用,寬三分。兩種規(guī)格長皆為一字至二十字不等,高皆為五分。
7.中心木
采用松木木材,亦稱版心木。線裝書裝訂時為一葉對折,刻版時則平鋪一整葉。對折的版心部分即用中心木隔開。中心木的尺寸為長五寸八分八厘、寬四分、高五分。
8.類盤
采用松木木材,用于取字和歸字時安放木字之用。類盤為長八寸、寬一尺四寸、深五分,內嵌有數十根木檔,檔寬約四分。木檔作用在于安放木字時不致倒亂。
9.套格
采用梨木木材。將梨木鋸成長五寸九分八厘、寬七寸七分的木板,然后據武英殿聚珍版書的版式刻邊框和行格線,邊框比槽板里口每邊大半分,行格線每行寬四分。版心處的書名等文字另行刻好,在印刷時把刻好的版心文字嵌入套格版心一起印刷。說到底,武英殿聚珍版的木活字印刷也是一種套印。
1.擺書
擺書也就是撿字于槽版上排版,每排好一版即于槽版外面貼上寫明書名、卷數、頁碼的小方簽,以便查記。一般來說,排正版大字每人一天可排兩版,小字則要減半。
2.墊板
木子雖按式制準,然經刷印之后,干濕不勻,則木性究有伸縮。故擺書完后,視其不平之處,將低字抽出,用紙折條微墊,即能平整。
3.校對
擺書、墊板后,須先印草樣以校閱,校閱兩次無誤后方可正式刷印。
4.刷印
正式刷印前先刷印套格,核對套格書名卷數與槽版所貼的方簽信息是否一致。如一致,則第二次印刷。套印要注意避免套邊時的出入,不得草率。
5.歸類
刷印完畢后,須將槽版內的木字取出放回原處,都要依據偏旁撿字以防錯亂。年底要檢查字柜,核查字數及有否放置錯誤之處。
6.逐日輪轉辦法
為保證印刷的順暢,體現(xiàn)活字印刷的迅捷,總結出來了十日循環(huán)的輪轉辦法以供活字印刷參考。詳見下表。
表一 輪轉擺印課程
逐日輪轉法以十日為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可排版120 版,歸字72 版,刷印84 版,墊板108 版,每日積48 版輪轉。這是金簡根據實踐總結出的高效利用活字的辦法,已接近現(xiàn)代企業(yè)的流水線作業(yè),是印刷史上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舉。①十五道工序均參照金簡編《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紫禁城出版社,2007 年,第15—32 頁。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非常詳盡地闡述了如何制作木活字印刷的技藝,且技藝有創(chuàng)新。例如原先的活字印刷無固定的版框版心,但聚珍版叢書活字印刷有固定的版框版心,并有了套印本,幾可媲美于雕版印刷。同時墊板技術也克服了木活字沾水再印刷易出現(xiàn)高低不平的弊端。實行逐日輪轉辦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發(fā)揮了活字印刷的優(yōu)勢。全書言簡意賅,輔以清晰之圖,令閱者一目了然,快速通曉操作要領。15 道工序只談技藝,無涉管理等。這進一步佐證了金簡撰修《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之重要目的為傳授木活字印刷技藝。
乾隆四十二年(1777),《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書成,也歸入了武英殿聚珍版書系列。此后十余年,在《程式》的指導下,又擺印典籍100 余種,是為“內聚珍”。因民間“聞風購買者甚多,所印之本尚不敷給”[20],在戶部左侍郎董誥建議下,乾隆敕令東南五省翻刻聚珍版書,翻刻之書習慣上稱為“外聚珍”。上行下效,地方上紛紛仿效內府活字擺印圖書。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對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技術的介紹都比較清楚,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很容易掌握木活字印刷技藝,故對活字印刷的普及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各地方衙署如紹興府、徽州府、江寧藩署、吳門節(jié)署、四川提署、汀州官署等均采用過木活字印書。同光中興時興起的官書局,也曾采用木活字擺印大型圖書。如江南書局擺印《御纂周易折中》,金陵書局擺印《三國志注》《兩漢刊誤補遺》,江西官書局擺印《毛詩補箋》等等。
清代的書院也利用活字擺印了一定規(guī)模的圖書,如乾隆末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書院擺印《婺源山水游記》、光緒年間湖北的兩湖書院擺印《金正希年譜》等。
民間的私人和書坊木活字也大為盛行。如乾隆當朝,萃文書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1)和五十八年(1792),兩次使用木活字擺印《紅樓夢》,即著名的“程甲本”和“程乙本”。嘉慶十六年(1811),甘肅鞏秦階道龍萬育撰駢體文《仿刊聚珍版恭記》云:“……欽惟高宗純皇帝……用聚珍而制號……既巧捷以凝神,乃變通而盡利……實為推廣夫皇仁?!盵21]龍萬育對乾隆倡導的活字印書大為推崇,用木活字擺印成《天下郡國利病書》。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乾隆皇帝也在有意識推廣這種活字印刷術。此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活字還有嘉慶十年(1805)周氏易安書屋擺印的《甫里逸詩》二卷、《假年錄》四卷(卷三題《甫里遺文》又分上中下)、《甫里聞見集》一卷,昆山陳元模編輯的《淞南志》,嘉慶二十一年(1816)吳淑騏企瑤山館排印明黃端伯撰《瑤光閣集》,嘉慶二十四年(1819)張金吾愛日精廬排印的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
清代家譜的木活字本數量也不少。家譜可謂連續(xù)出版物,通常二三十年即要修一次。修譜之風流行于江南廣大地區(qū),尤其是江蘇常州和浙江紹興一帶,每到農閑季節(jié),一些所謂“譜匠”就挑起活字擔子,游街串巷,專印家譜。據不完全統(tǒng)計,流傳到現(xiàn)在的清末活字本計有千余種,其中不少亦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梢娖溆绊懼钸h。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亦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大貢獻,曾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如日本的《中國活字版印書法》即是《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日文版。有學者也認為韓國的“生生字”的產生即受到了武英殿聚珍版活字的啟發(fā)。[22]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繼元代王禎《農書·造活字印書法》后,又一記載木活字印刷技藝的重要文獻。無論王禎還是金簡,整理記載活字印刷的出發(fā)點是記錄技藝以廣流布,讓更多的人來掌握此技藝,并能傳承下去。從《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成書的背景、內容及影響均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傳授印刷術,為木活字印刷技藝提供規(guī)制參考。《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從理論和技術層面對木活字印刷技術進行了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是我國古代唯一的一部由國家制定并頒布的木活字印刷技藝的文獻,相較王禎的《農書》,影響力更為巨大、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