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勇
[摘 要] 育人方式改革賦予普通高中教育科研工作新的使命和任務,倒逼高中教師不得不重新審視、反思和改進當前教育科研工作,以期盡快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辦法、課堂文化和高考方案的重塑和變革。因此,對新思想、新德育、新課標、新課程、新課堂、新高考等六個方面的研究,將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的新常態(tài)。
[關鍵詞] 育人方式;改革;高中;教育科研;新常態(tài)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21世紀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第一個關于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兑庖姟妨⒆阌谂囵B(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進行了系統(tǒng)設計和全面部署,在如何突出德育時代性、強化綜合素質培養(yǎng)、拓寬綜合實踐渠道、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推進選課走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考試命題與高校招生改革等諸多方面提出具體要求。進一步明確教育改革目標,“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課程全面實施,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基本完善,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師資和辦學條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fā)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全國各省市普通高中教育綜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深入推進和大力落實。在此背景下,高中教育科研工作必將被賦予新的使命和任務,倒逼高中教師不得不重新審視、反思和改進當前教育科研工作,以期盡快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辦法、課堂文化和高考方案的重塑和變革。因此,對新思想、新德育、新課標、新課程、新課堂、新高考等六個方面的研究,將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的新常態(tài)。
一、研究新思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精辟論述?!皶r代是出卷人”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特別是高考改革的時代性、政治性和方向性。課程標準的制定、新版教材的編寫和考試題的命擬必然要與時代背景、國家發(fā)展密切相關,勢必體現(xiàn)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觀點。因此,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師生頭腦”的研究工作,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突出思想政治課關鍵地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必將成為高中教育科研的首要政治任務。
二、研究新德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刻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進一步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扭轉當前高中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重應試訓練,輕素養(yǎng)提升”“重文化知識,輕思想教育”“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活動”等不良教育生態(tài),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將是一個亟待解決且常抓不懈的研究課題。
首先,要研究新時代學校德育工作整體布局,結合實際制定德育工作實施方案,開展黨團組織活動和主題教育、儀式教育、實踐教育等活動。其次,要立足第一課堂,研究如何將新德育融入學科教學,挖掘學科教學中的立德樹人寶貴資源,明確學科整體、單元章節(jié)和具體課時的德育目標。最后,要立足于第二課堂,研究如何開展主題班會、科技創(chuàng)新、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思想情懷。
三、研究新課標:抓牢教學、考試主要依據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主要依據。首先要研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集中體現(xiàn)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實質,增加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業(yè)質量標準兩個部分,內容更全面,結構也更加完整,凸顯時代性和整體性,強化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的具體指導。值得注意的是,新課標中有大量內容是遠超目前高考的難度和復雜度的,教師如何提升“二次學習”能力,理解、掌握和駕馭新課標,盡快改變育人觀念和教學行為,是當前高中教師群體所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zhàn)。
另外,新高考改革將取消考試大綱,新課標將成為今后高考命題的唯一依據。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將直接關系到各學科常態(tài)教學質量和畢業(yè)班復習備考成效。
四、研究新課程:構建多元、特色課程體系
高中教師在學習掌握新課標的同時,第一,要研究新教材。2022年前將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各個科目內容變化之大,調整幅度之巨,堪稱史上之最。今年,僅有部分省市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使用新教材,還有一些省份仍然使用舊教材授課,而高考命題又是以新課標作為依據的,這勢必增加教學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使用舊教材的學校如何研究新教材更是當務之急。第二,要研究如何上好高中生涯規(guī)劃課程。高中生涯規(guī)劃是今后學生的重要必修課。要通過生涯規(guī)劃課程指導學生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優(yōu)缺點,明確興趣特點和專業(yè)方向。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校招生專業(yè)的要求,定位新高考選考科目,提前做好未來學習和人生規(guī)劃。第三,要研究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校本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chuàng)新等社團活動。特別是研究探索跨學科綜合項目式課程(如,STEAM課程等),打破了原有學科界限,變革課程供給方式,助力跨學科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五、研究新課堂:凸顯教育科研永恒主題
教師的一生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要在課堂上展示風采演繹人生。講臺就是教師的人生舞臺,課堂就是教師的生命殿堂。課堂教學是教育科研的永恒主題,教學創(chuàng)新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不竭動力。新時代的課堂教學研究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要遵循新課標開展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鍛造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三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二要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fā)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三要研究選課走班,依據學科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高校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滿足學生不同發(fā)展需要。
六、研究新高考:打造高考研究行家里手
高考改革的實質首先是“考什么”,也就是考試內容的改革。就2019年高考命題來看,主要是深化了考試內容改革,把“立德樹人”確立為命題立意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最重要的考核點,并使之成為考生分數的主要來源。試題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講話精神,既是對考生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又是對考生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還不失對考生靈魂和價值的考查。通篇呈現(xiàn)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主題,強化了對勞動精神、體育健康、審美情趣、責任擔當等內容的考查。
高考研究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工作,每一位高中教師都要把自己打造成高考研究的行家里手。首先,要做好高考內容研究,從橫向的維度要研究全國三套試題和各地方試題,從縱向的維度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試題。其次,要學會跨學科研究高考試題,如文科教師全面研究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理科教師要研究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命題。最后,要時刻關注所在省份新高考、學考、選考的新政策、新變化和新動態(tài)。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