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秋
【摘? 要】? 通過認識維吾爾族樂器“手鼓”,學說維吾爾族“風味語言”,通過“描繪線條”分析歌曲旋律的結(jié)構(gòu),以及欣賞學跳維吾爾族舞蹈等方式,讓學生多維度“趣學”民歌,從而完成《小巴郎,童年的太陽》一課的教學。
【關(guān)鍵詞】? 維吾爾族;小巴郎;樂器;風味語言;描繪線條
在中國西北部,有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是維吾爾族。提起維吾爾族,“穿著美麗的姑娘”“八字須的小伙子”“噴香的羊肉串”“香甜的葡萄”……這些畫面,會一幅一幅在人們眼前浮現(xiàn)。當然,姑娘們美麗的舞姿,小伙子羊肉串的叫賣聲,也聲聲入耳。那些極富特色的維吾爾族音樂也伴隨而來……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民族音樂作品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要求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以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在小學六年級課本上,就有這么一首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童趣的維吾爾族歌曲,名字叫《小巴郎,童年的太陽》。濃郁的新疆風味讓我第一次聽就深深地愛上了它。由于歌曲比較長,所以如何抓住歌曲的特點,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學會唱,就成了本節(jié)課最大的重點和難點。
經(jīng)過一番斟酌,結(jié)合音樂最基本的元素,我簡單地做了些歸納。
一、“鼓聲陣陣”——初步親近“小巴郎”
維吾爾族的樂器及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有來自中國的古樂器“塤”,還有來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薩它爾”“彈布林”等。
隨著演奏技巧的高度發(fā)展,大多樂器都具有獨奏性。同時,樂器吹、拉、彈、打,形式俱全,在維吾爾族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巴郎,童年的太陽》這首歌曲中要介紹的主要樂器,正是頗有氣勢的“鼓”。只是,此“鼓”是維吾爾族人民特有的一種樂器——手鼓。
從小學一年級的《娃哈哈》開始,孩子們就知道動起腦袋翻手腕。的確,這條鮮明節(jié)奏的貫穿,使人們一直處在一個興奮的、舞動的狀態(tài)。在《小巴郎,童年的太陽》一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聽著音樂敲手鼓,再好不過了。
但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手鼓必然興奮過頭,根本不顧會及到歌曲的節(jié)奏。所以說,在教學設(shè)計中,教師一定要留意這一點。比如,我在設(shè)計時就在課件上畫了四只鼓,讓學生聽,哪四個地方比較適合用上手鼓(其實每個地方都可以)。不同學生必然有不同的答案,教師不要否定學生。不同的設(shè)計,不同的鼓聲響起,聆聽的次數(shù)也不同,這樣既讓學生過足了“手鼓”癮,又讓他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學會了節(jié)奏。寓教于樂,大概便是如此。
二、學說“風味語言”——與“小巴郎”交朋友
大家在看到“風味語言”四個字上面的引號,就應(yīng)該猜到:這里的語言,并非真正的維吾爾族語。何為“風味語言”呢?
提到春晚朱時茂和陳佩斯的小品《羊肉串》,你一定記憶猶新。什么呢?除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幽默風趣的細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的“風味語言”。維吾爾族的語言中卷舌音比較多,所以他們在說漢語的時候,也還是喜歡帶著濃厚的卷舌音。這就使他們的語言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風味漢語”。用孩子們總結(jié)的話來說,是“一波接著一波”的。
是的,無論是維吾爾族歌曲還是維吾爾族語言,它們都帶著一種“一波接著一波”的感覺。兒歌《亞克西,巴郎》《娃哈哈》,民歌《阿拉木汗》《掀起你的蓋頭來》……它們將語言和歌曲結(jié)合到了一起,給人一種獨特的動感,《小巴郎,童年的太陽》也不例外。
這首歌曲中,帶有這種感覺的樂句可謂比比皆是:“童年的太陽是小巴郎哎”中的“小巴郎”,“彩霞繡的小花帽哎”中的“小花帽”,“蓋不住漂亮的臉龐”中的“漂亮”……以及歌曲后半部分最容易和前面混淆的一句:“天山把太陽舉起來也?!边@句話屬于歌曲起承轉(zhuǎn)合的“轉(zhuǎn)”的部分。雖然風格和前面相似,但旋律發(fā)生了變化,很多同學會難以區(qū)分。反復(fù)聆聽,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樂句都帶有著維吾爾族風味語言的特點——起伏感。
在教學中抓住這個特點,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難點不再是難點。當然,教學設(shè)計也尤為重要。要將這個特點與歌曲很好地結(jié)合才能有收獲。比如:我是從網(wǎng)上找了一段“吾酷”的新疆繞口令錄音讓學生聽,當學生捧腹大笑時,我讓他們找“一波一波的”感覺,并帶著這種感覺來聽歌曲,找歌曲旋律中具有同樣感覺的樂句。學生的答案跟我料想的一模一樣,這個教學設(shè)計獲得了成功。
三、“描繪線條”——深入接觸“小巴郎”
“歌曲好聽,但比較長”,這個結(jié)構(gòu)特征是文章一開始就提到的。在篇幅較長的歌曲中,找尋、發(fā)現(xiàn)歌曲的特點,則是每個音樂教師備課時的一個重要步驟。
提及歌曲特點,很多人不自覺地找起了相同或相似樂句。的確,在第一次試上這節(jié)課時,我也運用了這種方法。
這首歌曲的“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非常明顯。在“起承”部分,歌曲用了兩個幾乎相同的樂句,只是結(jié)尾不同(這是作者慣用的手法)。在“轉(zhuǎn)”的部分,作者先是用了嘆詞“來來……”嘆詞的使用好似一個梯子,把全曲推向了高潮?!稗D(zhuǎn)”的后半部分,旋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出現(xiàn)了日常教學中所謂的“難點”。
所幸的是,在教學中,我已經(jīng)讓學生找出了歌曲中所有“風味語言”的樂句,并且?guī)е⒆觽兏鶕?jù)它們的旋律走向畫上了小線條。此時,小線條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孩子們掌握了歌曲整體的風格之后,耳朵聽著旋律,眼睛看著線條,很自然地掌握了旋律走向,難點迎刃而解了。
“線條”運用在解決重點難點的環(huán)節(jié)早已很普遍了,只要用得恰到好處,切實地解決了問題,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歌曲,它的無私奉獻便沒有白費。
四、“自信舞蹈”——與“小巴郎”共歡唱
維吾爾族歌曲的韻味通過肢體語言來展現(xiàn)最合適不過。姑娘們的嬌羞可人,小伙們的熱情大方……單純用歌聲,如何能夠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在歌曲的拓展部分,我想了很多,也曾想過要與眾不同、標新立異。但是,無論如何設(shè)計,維吾爾族的舞蹈總是不忍割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同時,眼神也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再加上移頸、翻腕等標志性、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了熱情、豪放的風格韻味。
簡單的昂首、直腰、翻手腕的動作可以作為拓展,在歌曲處理的時候使用,更加恰到好處。
在學完歌曲之后,教師可以教孩子們幾個簡單的維吾爾族舞蹈動作,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歌曲的旋律特點自己進行組合。相同的地方,創(chuàng)編相同的動作,不同的地方創(chuàng)編不同的動作,邊跳邊唱。這樣的設(shè)計,讓孩子不但再次回味了歌曲的結(jié)構(gòu),而且在歌曲律動過程中(維吾爾族舞蹈)有了一個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自編自演來體會歌曲獨特的韻味,最終將舞蹈和歌曲相結(jié)合,共同演繹“歌伴舞”——《小巴郎,童年的太陽》,真正和“小巴郎”共歡唱。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極為豐富的民族音樂,這些都是我國音樂殿堂中的瑰寶。只有讓學生浸潤在這些富有生命力的音樂中,才能使他們學會欣賞音樂的同時,享受音樂這一全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的共同財富。
【參考文獻】
[1]韓力.小學音樂課堂中唱歌教學方法初探——以蘇少版教材為例[J].新課程:中,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