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花
摘 要教育懲戒在當前教育教學中因為一些社會問題而備受質疑,眾所周知,沒有教育懲戒就不能很好地保證教育教學效果,但是如何把握教育懲戒的“度”都是需要教師們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教學;教育懲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5-0189-01
教師懲戒學生算是自古就有,在封建時期私塾的教書先生每人都有一把戒尺,學生背書沒背完會被打手。這樣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十年前,但是近幾年來除了少數老師以外,很少有打罵學生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基于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學生不服從教師管教而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諸如,教師沒收學生手機、批評教育而引起學生跳樓或弒師事件的發(fā)生,教師一度成了部分家長和輿論的眾矢之的。管還是不管?對于教師來講,這無疑是給教師帶上了“經箍咒”,很多人寧可少管或不管,也不愿意因為管理嚴格而節(jié)外生枝。不管,教育教學管理就會出現更大的阻力,甚至是惡性循環(huán),教育教學效果也得不到保證。
11月22日,教育部正式發(fā)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等。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支持教師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制止有害于學生或者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言行。所以該征求意見稿的發(fā)布可以說是正當其時,這對于明確教師管理職責、營造良好教育氛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教師應該如何正確利用教育懲戒這個有利的工具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發(fā)展、服務于學生成長呢?筆者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認識教育懲戒的必要性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是過而不改,該怎么辦呢?這時候適度的懲戒就顯得尤為重要。打個比方,懲戒就像冷水浴,恰當的冷水浴會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不恰當的冷水浴才會使人感冒。作為教師,要相信孩子在經過懲戒之后,能夠吃一塹,長一智,所以要充分認識到教育懲戒的必要性。
一是懲戒具有糾錯作用。學生行為與學校規(guī)范不一致時,教師對其懲戒,使其懂得行為界限,明確是非觀念,增強道德責任感。這一方法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尤為重要。多次苦口婆心的說教可能是白費了工夫,但一次嚴厲的懲戒卻會讓他刻骨銘心,知恥而后勇。
二是懲戒具有養(yǎng)成功能。針對孩子的壞習慣,單純的說服教育有很大不足。對于批評,有的孩子已經司空見慣了,當成耳旁風,有的孩子也知道這是壞習慣,但由于不良習慣的惰性,要改掉它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而通過懲戒,也就是對其進行懲戒形式的行為矯正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意志力,從中改掉壞習慣。因此,合理的懲戒具有養(yǎng)成功能。
三是懲戒具有警示作用。學生的認識、態(tài)度、觀念等多來源于身邊學生,并不一定是親自經歷懲戒后獲得的,學生往往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方式及行為結果間接得到的。如某同學不做作業(yè),教師懲戒該學生,其他學生便引以為戒,不敢犯該學生的錯誤。懲戒維護了制度的威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集體目標的實現。
二、深刻理解教育懲戒的含義
教育部發(fā)布的征求意見稿將“教育懲戒”定義為“教師和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與需要,對違規(guī)違紀、言行失范的學生進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糾正,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職務行為”,并明確了“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焙芏嗳藭唵谓^對地將這兒所說的教育懲戒與教育上的不民主、對學生的摧殘等行為劃等號,這是不正確的,在實際教育教學中不排除教師超過限度體罰、辱罵學生的行為,但是,作為教師,應該始終要牢記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實施教育懲戒只是一種手段,不應該成為教師發(fā)泄私憤的借口。
三、牢牢把握教育懲戒的前提
教育懲戒是一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訣是真愛,讓愛產生教育的智慧。對于技巧的把握,需要老師認真思考,反復摸索。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老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fā)泄自己的憤怒時,也要時刻記?。翰荒茏寖和蔀楹萌说脑竿幕鸹ㄏ?。”所以,愛和尊重是前提。沒有對學生的關愛,懲戒就會失去權威性和有效性。做老師的,如果沒有讓學生感到過溫暖,那么他對你的抵觸就是必然的了。應該要做到的是,讓學生知道老師罰得無奈,老師也正為他著急、不安、難過。罰不僅僅是指出不足,更要給予學生希望。能做到這些,對學生的懲戒教育就會收到良效。
四、準確拿捏教育懲戒的尺度
征求意見稿中的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等具體內容。學生不同程度的違紀行為要和懲戒措施一一對應,不能“肆意妄為”。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多次出現睡覺現象,教師可以點名批評,但不能給予停課或者停學的懲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適當懲戒”時,應著眼于“戒”,而不是“懲”,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懲戒不等于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變相體罰和心罰,是通過“懲”,達到讓學生戒除不良行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