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霞
摘要:兒童的心理和諧健康已經成為最近幾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人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兒童也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壓力,所以關注兒童的心理和諧,在整個兒童的教育過程當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父母作為兒童第一教育者,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十分重要,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保障兒童心理和諧的最基礎因素,所以本文探究親子關系與兒童心理和諧的聯(lián)系,希望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親子關系;兒童;心理和諧
一、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和諧的影響
親子關系指的就是父母與兒童之間的交往關系,父母作為家庭當中的主體,對兒童的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能夠給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和社會行為起到一定的榜樣作用。親子關系相比于其他關系來說,具有更強的親密性和聯(lián)系性,同時它的持久力也是最強的,并且沒有其他關系可以替代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的發(fā)展對于兒童性格的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親子關系影響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對兒童影響時間最長的教育者,父母的言行舉動都對兒童產生著非常直接的影響,兒童會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應該時刻注重自身的言行,給兒童樹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親子關系不但可以幫助父母更加深刻的觀察和理解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同時還能夠促進他們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積極的去引導兒童的發(fā)展,發(fā)揮內在的潛能幫助孩子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能夠擁有更好的教育模式。
(二)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化人格的影響
隨著心理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最近幾年來很多心理學家逐漸發(fā)現(xiàn)了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化心理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學者表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以及在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決定了兒童社會化人格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對兒童未來的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僅如此,還有學者認為不同父母之間的教育方式以及父親和母親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人格因素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和差異化的效果。干涉型的親子關系下的兒童一般身心發(fā)展都比較緩慢,情緒十分不穩(wěn)定,并且擁有較差的自控能力,沒有遠大的發(fā)展目標。而寵溺型的親子關系則會阻礙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這種類型之下的兒童心理較為自私,并且缺乏獨立性。
(三)親子關系對兒童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兒童的學業(yè)成績僅僅與學校和老師有關,但是親子關系和家庭因素對于兒童的學業(yè)成績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除非兒童有智力上的缺陷,否則家庭環(huán)境和不良的親子關系會阻礙兒童的學業(yè)成績。但是也有相關研究表明,親子關系并不能直接影響兒童的學業(yè)成績,而是通過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特征來間接的影響到學習成績。造成兒童學業(yè)困難的原因不僅是兒童個人認知上存在缺陷,還有治理結構方面,也會受到親子關系的影響。所以要想促進親子關系,對于兒童學業(yè)成績的促進作用,就需要注意父母對于兒童個體的認知和與其交往的溝通方法[1]。
(四)親子關系對兒童人際關系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關系一般都是父母注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而兒童在此過程當中也學會了與他人溝通,更能夠去理解別人,并且也可以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良好的親子關系之下的兒童在與其他玩伴和老師進行溝通的時候,也能夠使得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不健康的焦慮的親子關系往往會造成兒童行為異常,而積極溫暖的親子關系就會睡到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都能夠得到正常的發(fā)展。假如父母對孩子過于冷漠或者是暴力,就不能使兒童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愛,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在兒童的長期成長過程當中,會陷入既討厭父母又依賴父母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
二、親子關系在兒童心理和諧中的特點
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幫助兒童培養(yǎng)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特質,尤其是對兒童日后的發(fā)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要想更好地了解親子關系的作用,就必須要明白親子關系在兒童心理和其中的特點。
(一)不可選擇性
親子關系基礎就是血緣關系,這個關系在人們出生時就已經確定,并且不可更改,所以親子關系相對于其他關系來說具有不可選擇性以及不可改變性,不管人們是否滿足于現(xiàn)在的親子關系都不能發(fā)生改變,所以親子關系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和諧的作用也是不可選擇的。
(二)持久性
親子關系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從人一出生一直到人死亡一直存在,所以親子關系具有很強的持久性,并且不能被人為阻止和斷裂。只要親自雙方都存在親子關系就永遠存在親子關系,也不能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消失,所以親子關系對人的影響十分持久,對兒童身心健康和心理和諧的影響也具有持久性。
(三)強迫性
自從人們生下以來就擁有親子關系,并且不能人為的更改和變化,所以親自關系具有很強的強迫性,而且不管是父母還是兒童都不能自由的選擇親子關系,因為人們無法自主的決定孩子的特點和身體以及心理健康,孩子也不可能選擇父母的家庭環(huán)境和心理,所以不管父母和兒童如何選擇,親子關系一定存在。
(四)不平等性
在親子關系當中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平等性,父母很明顯的占據主導地位,而兒童占據的是弱勢地位。不僅如此,親子關系的影響對父母來說相對較小,而對于兒童來說,不僅是從心里而且從行為上都有較大的影響。因為父母對于親子關系的影響都是有準備,并且有計劃進行的,而且父母的心智已經發(fā)展成熟,所以他們對于親子關系影響的出現(xiàn)都有應對的措施,但是兒童心智并沒有發(fā)展成熟,而且會對兒童以后的心理和諧和人際關系帶來嚴重的后果。
(五)變化性
親子關系每天都在不斷的發(fā)生改變,這個改變主要指的是年齡的變化給親子關系帶來的影響,在兒童幼兒時期親子關系普遍較為親密,父母會與兒童進行較多的交流,而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當兒童步入少年期時就會產生叛逆的心理會加劇與父母的矛盾沖突,親子關系明顯減少,到了青年時期,孩子的心智發(fā)展成熟,擁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與父母之間的認同感會減少,甚至親子關系也會逐漸的弱化,所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親子關系會產生不斷的變化。
三、促進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和諧的措施研究
兒童心理和諧發(fā)展依賴于親子關系,只有深入的理解兒童的心理特征,尊重兒童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溝通和發(fā)展親子關系。通過學習國內外的研究,我們也可以在發(fā)展親子關系的措施當中獲得一些啟示,在不同類型的家庭當中兒童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對兒童心理和諧的影響也不同,良好的親子關系明顯會促進兒童心理和諧的發(fā)展,所以在促進親子關系的過程當中,不僅要注重自發(fā)性行為,也要注重后天的改善。
(一)將兒童看作有能力的個體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文化當中,父母普遍喜歡將自身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愿意,這樣一來對孩子來說十分不公平,并且會加劇孩子內心的反叛心理。所以要想建設良好的親子關系,就必須將兒童看作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尊重兒童個人的意見。不要將父母自身的情緒強加給子女,要促進子女更快的學會獨立,有自主發(fā)展的人格。這樣可以在兒童步入社會之后更快的學會適應社會,而且不會對父母較強的依賴感和缺乏安全感。其次父母在對兒童的學習和身體也關注之時,多考慮兒童的內心感受和個人需求。與兒童進行交流的時候,也需要注重交流的方法,多傾聽。其實兒童普遍都是有較強的好奇心,所以當兒童向父母發(fā)表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觀點是字母不應該立刻做出反對意見,而是應該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思想,并且與孩子多交流,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同時父母也需要積極地參加孩子學校的一些活動,不能因為工作上的繁忙而缺席,這樣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兒童身心和諧的健康發(fā)展。其實父母也需要注意言行舉動要一致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這樣才能夠促進兒童行為的發(fā)展[2]。
(二)加強親子之間的相互理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普及,手機和電腦逐步進入到大眾的視野,而父母作為長輩,對于這些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慢,并且學習也較慢,所以父母在新時代會承受來自新事物的壓力和挑戰(zhàn)。而孩子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下也擁有更多的興趣愛好和行為目的,因此父母需要以寬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而孩子作為新時期的發(fā)展主體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當中擁有較多的關愛,所以很多孩子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比如以做為中心。因此不僅父母要理解孩子,孩子也更需要理解父母,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父母也應該讓兒童嘗試的了解上代的生活經歷,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更加深刻兒童內心對于上代人的理解,這樣可以有利于在日后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更快的消除隔閡,加快父母和兒童之間的感情交流。其實就是親子雙方應該各自承擔自己應盡的任務,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障雙方都能夠享受應有的權利??偟脕碚f就是一個家庭當中父母和孩子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既要承認雙方的不足之處也要加強之間的交流,這樣才能夠滿足對方的需求,彌補傳統(tǒng)親子關系當中的缺陷,保障現(xiàn)代化的親子關系能夠更加穩(wěn)定和諧,也有利于促進兒童心理和諧的健康發(fā)展。
四、結語
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和諧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也關系到了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和人格一些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因此家長需要合理的處理好親子關系,注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才能夠真正的去了解兒童內心的需求和想法,跟隨時代的腳步,突破傳統(tǒng)型的權威型親子關系,運用科學的親子關系方法,才能夠更好地保障兒童心理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賈淑芬.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和諧的影響及調適方法[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8(01):24-26.
[2]郭晴雯.論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親子關系對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8(4):2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