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福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通過信息技術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加工,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情境,通過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閱讀
教師要在恰當?shù)臅r機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語文知識進行整合,改變知識講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講授方法,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工具。小學語文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也是義務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推動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
一、將信息技術與閱讀方法相聯(lián)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求知欲比較強,他們喜歡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信息技術與閱讀方法相聯(lián),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制作課件,為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趣味性十足的畫面,再配上音樂,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聽感覺,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閱讀能力主要是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認讀、理解并進行鑒賞,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也能鍛煉學生的閱讀和思維品質。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并解決質疑,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啟迪學生的智慧。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教學問題。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文章時也應該提供學生寫作的范文。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寫作的方法,能夠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寫作。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應該恰當、有針對性地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的意義,將閱讀與寫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用閱讀促進寫作。
二、將信息技術與語文知識相聯(lián)
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應,或者人腦對看到的材料進行加工,對客觀事物和活動進行反應,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還要鍛煉學生的思維,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鍛煉。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一些動態(tài)的視頻,讓學生清楚知道事物存在的關系,通過問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審美性,尤其在詩歌、散文、小說體裁上更加明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比較淺,對作品產生的時代和作家的生活經歷理解有限,學生也就很難理解創(chuàng)作者傳達的情感。但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趣味性比較強的圖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他們的想象力,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對作品形成共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望廬山瀑布》就是一篇審美性很強的古詩,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比較淺,不能準確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傳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將這些抽象的詩詞轉化為畫面,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展現(xiàn)的畫面,看到作者描繪的壯麗景色,體會作者對大好河山的喜愛。第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中運用較佳的字詞就是“生”字,將煙云的景象寫活了,這一句是全詩的背景句,為下文寫作做好鋪墊;第二句“遙看瀑布掛前川”中“掛”字以動為靜,描繪遙望中的瀑布;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中“飛”字和“直下”都非常生動,寫出山的高聳,水的湍急,瀑布高空直落,勢不可擋。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中雖然運用夸張的寫作方法,但是讀者都認為這是生動逼真的,雖然奇特,但又不是憑空捏造,是形象刻畫出來的。學生通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的畫面,能夠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秉承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而且能夠對文章進行加工,并且讓學生能夠對多種文章進行加工。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語感,讓學生輕松融入學習的情景中。教師可以將知識轉化為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動態(tài)教學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語文知識為學生運用不同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做好鋪墊。
三、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空間相聯(lián)
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探索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可以對學習的知識進行調整,這樣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將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課本,讓學生從網(wǎng)上搜集教學資源,豐富學生新知,將網(wǎng)絡教學資源與語文知識緊密結合起來,讓語文課堂成為動態(tài)、開放的課堂。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反饋性等特征,教師將語文抽象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者視頻,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活動。信息技術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讓教師集中精力講解重難點知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在《去年的樹》的知識講授中,這篇文章蘊含的哲理是比較隱晦的,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空間結合起來,既能減輕自己的教學壓力,還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結語
總之,教師應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聯(lián)系起來,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語文教學的智能化水平,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只要語文教師能夠精心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知識,考量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就可以在恰當時機運用信息技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強. 淺議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J]. 甘肅教育,2018(21).
[2]陳惠.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9).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