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濮恭王李泰墓志銘考

2020-07-17 10:37劉志軍
考古與文物 2020年1期
關鍵詞:舊唐書武德太宗

劉志軍

(湖北十堰市博物館)

1975年,湖北省博物館在十堰市鄖縣城關鎮(zhèn)磚瓦廠發(fā)掘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李泰墓。出土文物較為豐富。其中有墓志一合。志蓋篆書,共16字[1]。志文楷書,共34行,滿行33字,其中14字漫漶不清。該墓發(fā)掘報告尚未發(fā)表。李泰是唐初的一位重要皇子,對初唐的歷史產生了較為重大的影響。對于李泰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與《唐會要》等史籍中的記載,而史籍中關于李泰的記載又多有漏誤與矛盾,導致在諸多研究文章中,對李泰的研究出現爭議、猜度甚至臆斷。李泰墓志銘的發(fā)現則為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圖一、二)。

李泰墓志銘全文如下:

蓋文: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之墓志銘

志文: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銘/

王諱泰,字惠褒,高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華蓋極天,詎足仰其/神搆;仙槎上漢,無以汎其靈源。國史詳焉,今可略而言矣。王降辰象之粹精,稟河岳之/沖氣,蘊清眀于岐嶷,立端懿于綈綺。夙著聰敏,軼北海之流聲;早擅文章,掩東阿之遠/譽。于是括詞林而逰刃,揔儒肆以撡矛。鸞文鳳艷之奇,迴翔于玄翰;玉策金縢之秘,昭/晰于靈府。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戶。四年,進封衛(wèi)王,邑萬戶,授上柱國。周京宗/子,是曰維城;漢室皇枝,允膺磐石。眷言疏爵,義光前典。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節(jié)/大都督,揚、常、和、潤、滁、楚、舒、壽、廬、豪、歙、蘇、杭、宣、東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諸軍事,揚州/刺史。包衡霍而為宇,控江沲而奄宅。雄風且扇,好劍之俗先懲;高義方申,背淮之客爰/萃。仍以壤帶渠戎,地隣獯虜。三陽抗其峻跱,五龍摽其形勝。俗多尚氣,人皆好勇。隆周/以為荒遠,炎漢致其空虛。綏道之方,良歸懿戚。六年,授使持節(jié)大都督,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余官封如故。八年,改授雍州牧。匪行鉤/距,無待藉名。便移分贅之風,自革并兼之弊。舉提封之五萬,不失其時;追風教于二南,/克隆其美。尋領左武侯大將軍,余官封如故。執(zhí)金吾而式道,發(fā)緹騎以禽奸。聲姿高暢/,鄙季珪之威重;性理矜嚴,寵孝孫之處議。十年,改封魏王,授使持節(jié)都督,相、衛(wèi)、黎、魏、洺/、邢、貝七州諸軍事,相州刺史,竟未之藩。又除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余官封如故。亦猶/咸林列國,入纂中臺;東平胙土,留居上將。夫吉兇匪召,倚伏難源。未極摶搖之舉,俄招/害盈之譴。十七年,解職降封東萊郡王,尋改封順陽郡王,邑三千戶。仍奉綸言,遠令之/國。翹心魏闕,等歸陳以責躬;齊志老莊,異還梁而不樂。廿一年,進封濮王,邑萬戶。方興/淮南道術,終控羽以高驤。豈謂東海謙□,□下床□永慟。以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于鄖鄉(xiāng)第,春秋卅三。爰申追遠之詔,式被哀榮之典,贈太尉、雍州牧。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yōu)厚謚曰恭王,禮也。以/四年歲次癸丑二月癸未朔廿日壬寅葬于均州鄖鄉(xiāng)縣之馬壇山。惟王風宇凝暢,神/姿秀遠。振松干於千尋,跱瓊峰於萬刃。孝惟成性,仁非外獎,體包上德,道葉中和。該眾/妙于玄旨,綜多能于群藝。加以情深□士,敬愛忘疲。類西河之擁篲,同南荊之置醴。飾/無金采,居猶布素。莊敬溫恭之道,沖虛雅憺之懷。游之者不測波瀾,奉之者如登廊廟/。信人倫之隱括,宗室之儀表者矣。自違跡上京,分珪下國,寂寥遐路,淹留積祀。悼四時/之代序,懷九重而永慕。嗚呼!閱水成川,傷百齡之詎幾;傾羲無旦,何千月之能終。懼英/猷之或泯,□紀德于泉宮。

圖一 唐濮恭王李泰墓志志蓋拓片(比例為1/9)

其銘曰/:侚齊基永,疏□業(yè)遙。相秦藩魏,振野光朝。化凝遷邑,道盛歸謠。慶高復禹,功深纂堯。玉/產惟崐,珠生伊漢。實華帝□,□隆宗干。敏架五行,言符一貫。琱章擅美,良書允玩。思/窮通□,神夷樂善。孝德內申,忠親外展。七萃云肅,六條斯闡。麟趾攸歌,甘棠勿剪。寵冠/劉武,□□陳植。物忌滿盈,災沿□□。恩流析壤,禮優(yōu)就國。奉藩彌敬,循躬愈飭。忽悲/過隟,□痛摧梁。慟深宸扆,澤備徽章。昭涂永絕,幽穸何長。行看宰樹,更指咸陽。

圖二 唐濮恭王李泰墓志銘拓片(比例為1/4)

綜觀《新唐書》與《舊唐書》等史籍,在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的記載中,記述比較豐富的是李泰。史料中既有因唐太宗寵泰而引起的朝臣疏諫記錄,也有太宗對其所頒之詔文記錄。李泰為唐太宗第四子,除第二子李寬出繼與早逝外,能與其相較的當數太宗長子皇太子李承乾和三子吳王李恪。

三人中,李承乾乃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嫡長子,為皇太子?!杜f唐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太宗甚愛之?!盵2]“(李)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盵3]“(李泰)少善屬文?!谝蕴┖檬繍畚膶W,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復令乘小輿至于朝所。其寵異如此。”[4]“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盵5]《新唐書》亦載:“(承乾)特敏惠,帝愛之?!盵6]“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覂河⒐愇??!盵7]“帝以泰好士,善屬文,詔即府置文學館,得自引學士。又以泰大腰腹,聽乘小輿至朝?!盵8]

后皇太子李承乾在太宗時因謀反事被廢,吳王李恪因陷入謀反事而被誅,李泰也因與皇太子李承乾爭位而被貶。

可以說,唐代初年唐太宗最有影響力的三個兒子都因為殘酷的宮廷政治斗爭而退出歷史舞臺。圍繞他們三人的斗爭,涉及到整個唐初,特別是貞觀朝的政治格局與人物活動,正如《舊唐書》所載:“爭結朝士,競引兇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親戚之內,分為朋黨?!盵9]對他們的研究也是唐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李泰是其中最有爭議的人物。

一、關于墓志銘與史籍文獻

整篇墓志銘,依序簡略記載了李泰一生。從武德三年始封宜都王到永徽三年薨及永徽四年下葬,所敘之事,與史載大體吻合?!皣吩斞?,今可略而言矣?!薄缎绿茣放c《舊唐書》中關于李泰的記載一致,相對而言《舊唐書》較《新唐書》略詳。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史載的年月時辰較墓志銘為詳細,墓志銘中關于李泰所封及官職則要較史載豐富、具體和嚴謹。

《舊唐書》載:“五年,兼領左武侯、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七年,轉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余官如故。”[10]先述其八年,再述其七年,而后述其十年,順序有異,這里當以墓志銘記載更為合理。而“七年,轉鄜州大都督?!痹凇缎绿茣窡o此記錄。墓志銘中則是“六年,授使持節(jié)大都督,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p>

又《唐會要》:“貞觀二年五月。濮王泰除使持節(jié)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lián)P州刺史?!盵11]這里與墓志銘中略有區(qū)別?!短茣分姓f十六州,可只列出了十五州名。相比墓志銘記載,少和州、南湖州和滁州,但多出一個海州與南和州。

據《舊唐書》,貞觀年間的揚、楚、濠、滁、和、廬、壽、舒、潤、常、蘇、湖、杭、歙、(東)睦、宣州屬江南道所轄。而在《新唐書》中,濠州屬河南道,揚、楚、滁、和、廬、壽、舒屬淮南道,潤、常、蘇、湖、杭、睦、宣、歙屬江南道。無論兩唐書中如何歸屬,但這十六個州集中分布,可以連成一片。

分析《唐會要》所載,海州屬河南道,且與楚州之間被河南道的泗州所隔斷,治域并不接壤。湖州處在蘇、杭、常、宣州之間,被此四州包圍;滁州處在濠、廬、和、楚、揚州之間,被此五州包圍。如果無湖州與滁州,那么李泰所督區(qū)域中出現空域,則于理不合。這同時也說明了墓志銘記載的合理性。由此看來,湖州與滁州當在此十六州之列,而海州則不在。同時也不難看出,墓志銘中的南湖州應為湖州。至于為何稱為南湖州,兩唐書均無載。故《唐會要》中的南和州當為墓志銘中南湖州之誤,且漏載了滁州。因此,綜合而論,當以墓志銘的記載完備而準確,可以校正《唐會要》此段記載的失誤。

另,《唐會要》中為濠州,墓志銘中作豪州。據《新唐書》“河南道:濠州鐘離郡,上?!殖踝鳌馈?,元和三年改從‘濠’。”[12]《舊唐書》“淮南道:濠州下,隋為鐘離郡。武德三年,改為濠州?!盵13]《舊唐書》“睦州,隋遂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改為睦州,領雉山、遂安二縣。七年,廢嚴州之桐廬縣來屬,又改為東睦州。八年,去‘東’字。舊管縣三,治雉山。萬歲登封二年,移治建德。天寶元年,改為新定郡。乾元元年,復為睦州。”[14]《新唐書》中的元和為唐憲宗年號,元和三年為公元808年。而《舊唐書》中的武德則為高祖李淵年號,武德三年為公元620年。二者記載有異。至于貞觀永徽年間是濠州亦或豪州,尚難斷定史籍與墓志銘誰之誤。而貞觀永徽年間的睦州,以史載來作比較,則墓志銘中又或略有筆誤。

二、關于李泰的身份排行

李泰,墓志銘中云“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但這與兩唐書的記載明顯有別,并且兩唐書的記載保持了一致?!缎绿茣酚涊d:“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十四子:長曰恒山愍王承乾,次曰楚王寬,出繼。次曰恪,次曰濮王泰,次曰庶人祐?!盵15]《舊唐書》記載:“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16]這里有明顯的區(qū)別。顯然,這里的次序就與太宗第二子楚王寬有密切的關系。《舊唐書》:“楚王寬,太宗第二子也。出繼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貞觀初追封,無后,國除?!盵17]

《舊唐書》又載:“楚王智云,高祖第五子也?!窃票久稍?,……為陰世師所害,年十四?!涞略?,追封楚王,謚曰哀。無子,三年,以太宗子寬為嗣。寬薨,貞觀二年,后以濟南公世都子靈龜嗣焉。”[18]表明,楚王李寬于貞觀二年或之前就去世了。以此來看,李泰為太宗第四子也無疑。

《舊唐書》:“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楊妃生吳王恪、蜀王愔,……后宮生楚王寬、代王簡?!盵19]從這里我們也不難看出,太宗十四個兒子,除楚王寬和代王簡之外,其余十二子之生母均為正式封號,獨李寬與李簡之母為“后宮”,沒有正式的名份,可見其母身份較為卑微。加之已“出繼”,故在實際生活中未列入太宗諸子排行,李泰就排序為太宗第三子了。至于作為國史的《新唐書》與《舊唐書》,因為后世所修,按事實還原排行,亦是符合修史要求的。

在同期發(fā)現的李泰之妻閻婉墓志銘中,亦稱“(濮)王是太宗第三子?!碑敒橥韀20]。

此外,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在出土的李恪墓志銘稱李恪“隴西狄道人也,太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盵21]顯然,也是因為楚王寬出繼的原因,李恪的排行也由第三子進序為第二子。

三、關于李泰的年齡與生卒年

《舊唐書·高宗上》:“(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泰薨?!盵22]《新唐書·高宗》:“(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泰薨。”[23]《舊唐書·濮王泰》記載:“永徽三年,薨于鄖鄉(xiāng),年三十有五?!盵24]《新唐書·濮王泰》:“薨鄖鄉(xiāng),年三十五”[25]。

李泰去世的時間與年齡,新舊唐書記載一致,均在永徽三年十二月,年僅三十五歲。如果按年齡來推算,李泰的生年當為武德元年(618年)。

但是,《舊唐書》關于太宗長子李承乾的記載:“冬十月,癸亥,立中山王承乾為太子?!盵26]“太宗即位,承乾時年八歲。”[27]這一年為武德九年,此年的八月份,太宗繼皇位。按此推算,李承乾當出生于武德二年。如果以新舊唐書為準,則身為太宗長子的李承乾比李泰要小一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對此,黃永年認為,“‘永徽三年’‘蓋五年’之誤,泰實生于武德三年。”[28]這就是說,黃先生首先是認定李泰的“年三十有五”之說是正確的,并以此為基數進行推算。又因其不可能比李承乾大,故只得認為其薨年有誤。此后出版的著作中,黃先生一直持此觀點[29]。而其實李泰的薨年是無誤的,墓志銘與唐史一致,黃先生認為泰實生于武德三年的觀點也是正確的,真正導致黃先生誤判的是唐史記載李泰的年齡有誤。

岑仲勉在《唐史余沈》中,亦對李泰之生卒年提出了疑問[30]。更有甚者,在史料相互矛盾而無法解釋的情況下,《劍橋中國隋唐史》還提出了大膽的推測:“有關這一時期的正史說李泰是文德皇后的第四子,但其他史料說他可能比‘大哥’承乾還年長,而且可能是太宗的另一妃子所生?!盵31]

此外,新舊唐書中對于李恪的出生年月亦載不詳,僅知其武德三年始受封為王,但據李恪墓志銘:“春秋卅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薨……。”以此推算,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顯然也要小于李泰史載的三十五歲,亦是不可能之事。至于李承乾與李恪同為武德二年所生,因其母不同,在同一年出生的月份上略有區(qū)別卻是可以成立的。

在新舊唐書中,對于李泰的生年及與其年長于其兄李承乾和李恪的問題,再無其他旁證史籍可以解決這一謬誤。但李泰墓志銘中卻明確記載:“以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于鄖鄉(xiāng)第,春秋卅三?!边@里與史籍所載相差兩歲,其薨年與史載無異,僅年齡少了兩歲。按此推算其為武德三年(620年)所生,這樣李泰與其三個兄長的年齡就沒有疑義了。

又《舊唐書·高祖紀》:“(武德)三年六月壬辰,……封承乾為恒山王,恪為長沙王,泰為宜都王?!盵32]《新唐書·濮王泰》:“始封宜都王,徙封衛(wèi),繼衛(wèi)王后?!盵33]《新唐書·常山王承乾》:“武德三年,始王常山郡,與長沙、宜都二王同封。”[34]“(武德)三年六月壬辰”中的“壬辰”日為初一日(陽歷7月5日)。李承乾與李恪同年,而李寬又在他們之間,故他們三人當是一年所生,即武德二年,李泰在他們的次年,武德三年出生,且在此年六月之前。

四、關于李泰貶居鄖鄉(xiāng)的時間與卒年的公元年

《舊唐書·太宗下》:“(貞觀十七年)六月……閏月,丙子,徙封東萊郡王泰為順陽王?!盵35]《舊唐書·濮王泰傳》:“尋改封泰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xiāng)縣。”[36]這里并沒有指出李泰到達鄖鄉(xiāng)縣的具體時間。

《資治通鑒》則對李泰遷居鄖鄉(xiāng)縣的時間記載就非常準確:“(貞觀十七年)九月,癸未,徙承乾于黔州。甲午,徙順陽王泰于均州?!盵37]貞觀十七年九月的癸未日為公元643年10月24日,甲午日則是11月4日,中間只相隔了10天,李承乾與李泰先后被徙。

關于李泰去世的公元年份。墓志銘云“(李泰)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睋吨袊鴼v史紀年表》,農歷永徽三年的十一月廿六日為公元652年12月31日[38]。以此推算,故永徽三年的十二月十六日當為653年1月20日。據此推算出下葬時間“四年歲次癸丑二月癸未朔廿日”為653年3月24日。故李泰逝世之年應為公元653年,這里不能簡單的把永徽三年定為公元652年,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要具體的確定到其日期才能作出定論。所以,李泰的生卒年如果轉換為公元紀年,則應為620至653年。

五、余論

綜觀相關唐代史籍和李泰墓志銘,不難看出,在對待李承乾、李恪和李泰等幾個皇子的態(tài)度及處理上,唐太宗李世民及稍后的唐高宗李治都對李泰比較寬厚。這一點,史籍與墓志銘所表現出的基本一致。

此三人都受到唐太宗的寵愛,甚至都被許諾或意欲立為皇太子。從唐史分析,李承乾占據嫡長優(yōu)勢,被立為太子,但李泰也曾是唐太宗心中的皇太子人選,甚至到李泰被貶鄖鄉(xiāng)縣后,“太宗后嘗持泰所上表謂近臣……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盵39]至于李恪,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后,曾認為似乎不妥,而欲立李恪?!杜f唐書》載:“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無忌太子太師。尋而太宗又欲立吳王恪,無忌密爭之,其事遂輟。”[40]長孫無忌加授太子太師是立李治為太子之后的第三日,“丙戌,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盵41]《新唐書》記載:“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乃止?!盵42]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之后,還想改變如此重大的政治決策,亦可見李恪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

李承乾與李泰在被貶之事上,亦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李承乾貞觀十七年九月癸未日遷居地蠻荒之地黔州,十天之后的甲午日,李泰被貶居均州鄖鄉(xiāng)縣。相比之下,李承乾遷居之地更為遙遠與落后。此外,李承乾被貶為庶人,而李泰則只是降封爵為郡王,并于四年之后再進封濮王。李泰墓志銘載:“廿一年,進封濮王,邑萬戶?!边@也是唐太宗對李泰念念不忘的偏愛之情。相反,李承乾卻在第二年,即被貶一年之后的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日,死于遷居地黔州。

李泰死后,謚曰恭?!肮?,尊賢貴義曰恭,愛民長悌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zhí)禮敬賓曰恭,率事以信曰恭,……贈太尉濮王泰。”[43]李泰的謚號應與其既過能改有關。

通觀墓志銘全文,字里行間對李泰的評價是比較高的,志文部分亦與兩唐書史載基本吻合,充滿了褒溢之辭,但也對其遭遇表示出了同情。從唐史記載來看,李泰的人生經過了一次極大的起伏,從先前的“寵冠諸王”,到貶遷鄖鄉(xiāng)縣,再進封濮王,仍食邑萬戶。這些記載都能在墓志銘中得到印證。

[1]全錦云.試論鄖縣唐李泰家族墓地[J].江漢考古,1986(3).

[2]劉昫等.舊唐書:太宗諸子(卷76)[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48.

[3]同[2]:2650.

[4]同[2]:2653.

[5]同[2]:2666.

[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太宗子(卷80)[M].北京:中華書局,1975:3564.

[7]同[6]:3566.

EBV是CCB-Ⅱ制動機重要的人機操縱平臺,EBV主要由手柄桿,轉軸,摩擦盤,彈簧開關,撥桿,大、小齒輪,機械排氣閥,電位器,微動開關,面板,控制板卡、信號采集模塊、LON通信模塊組成,其中共有7個微動開關,2個電位器(大小閘各用1個)。EBV是整個制動系統(tǒng)Lon網絡中的一個節(jié)點,通過采集手柄所處的位置信息,這個位置信息包括電位器讀數與微動開關狀態(tài),經過控制板卡分析計算后由Lon網傳輸至IPM,IPM下發(fā)指令至EPCU實施相應制動操作。

[8]同[6]:3570.

[9]同[2]:2656.

[10]同[4].

[11] 王溥.唐會要:親王遙領節(jié)度使(卷78)[M].北京:中華書局,1955:1435

[12]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地理二(卷38)[M].北京:中華書局,1975:991.

[13] 劉昫等.舊唐書:地理三(卷40)[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75.

[14] 劉昫等.舊唐書:地理三(卷40)[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94.

[15]同[6]:3563.

[16]同[4].

[17]同[2]:2649.

[18] 劉昫等.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卷64)[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23.

[19]同[2]:2647.

[20] 湖北省博物館,鄖縣博物館.湖北鄖縣唐李徽、閻婉墓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1987(8).

[21] 鄭炳林,張全民,穆小軍.唐李恪墓志銘考釋與有關問題研究[J].敦煌學輯刊,2007(3).

[22] 劉昫等.舊唐書:高宗上(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75:71.

[2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高宗(卷3)[M].北京:中華書局,1975:54.

[24]同[9].

[25]同[6]:3572.

[26] 劉昫等.舊唐書:太宗上(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75:31.

[27]同[2].

[28] 黃永年.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3).

[29] 黃永年.論武德貞觀時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斗爭[C]∥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一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24-59.

[30] 岑仲勉.唐史余沈:承乾與魏王泰之年齡[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11.

[31](英)崔瑞德(Twitchett Denis)編.劍橋中國隋唐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34-235.

[32] 劉昫等.舊唐書:高祖(卷1)[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

[33]同[8].

[34]同[6]:3564.

[35] 劉昫等.舊唐書:太宗下(卷3)[M].北京:中華書局,1975:55.

[36]同[9].

[37]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7)[M].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2:6204.

[38] 方詩銘,方小芬.中國史歷日和中西歷日對照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02.

[39]同[9].

[40] 劉昫等.舊唐書:長孫無忌(卷65)[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53.

[41]同[35].

[42]同[7].

[43] 王溥.唐會要:謚法上(卷79)[M].北京:中華書局,1955:1465.

猜你喜歡
舊唐書武德太宗
武德文化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研究
武術課堂核心素養(yǎng)之武德教學探討
肱骨良臣魏玄成
睿智與穩(wěn)?。航庾x兩唐書中的狄仁杰
論散打教學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滲透
《舊唐書》與《新唐書》“突厥傳”之比較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太宗納諫
武則天對太宗的情感性質分析
深山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