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奇
摘要:在我國,應試教育由來已久,是國民教育的基本模式,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理念逐漸成為教育的主流和方向。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的礎之上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完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共同存在的兩個方面,倡導素質教育而全盤否定應試教育,必然是失敗的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精英教育;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9-0291-01
在中國說教育,開口閉口言必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但到底怎樣理解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人們在認知上仍處在應試教育“淪落”到一無是處,素質教育徘徊在眾說紛紜的階段。“是什么”的問題搞不清楚,“干什么”的效率就一定會大打折扣。
自從有了“錢學森之問”,許多人更傾向于素質教育就是創(chuàng)新教育。2014年9月15日《赤峰日報》有署名吳學敏的文章,大談教育創(chuàng)新,并說:“創(chuàng)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不是道聽途說就是不懂裝懂。
素質是綜合概念,包括思想、修養(yǎng)、禮儀、文化、政治、體能、道德、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做人的“元素”,當然有的是根本元素,有的是基本元素,那么,素質教育也就是圍繞這些“元素”來展開的教育。
我們的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糊里糊涂地以為批判應試教育就是搞素質教育。真是拆了西墻,東墻還沒建起來。打著創(chuàng)新旗號的另類、顛覆常識的改革,讓素質教育一起步就跑了偏、走了調。
素質教育中素質也應該包括應試素質或應試能力,應試素質是人的諸多素質中必備的素質之一,一個人從呀呀學語到徹底閉嘴之前,總要經過大大小小讓你無法統(tǒng)計的考試,其中許多重要的考試,誰都無法逃避,所以說,應試教育并非一無是處,錯的是一切圍繞“應試”而產生的“附產品”——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等,敗壞了數百年基業(yè)的傳統(tǒng)教育。
如果不鉆牛角尖,那么精英教育沒有錯。不可能人人都去研究原子彈或人人都去叫賣茶葉蛋。精英的評價和選拔總要通過一定的考試。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大木拄長天”式的更優(yōu)秀的人才。
拿不下諾貝爾獎,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給應試教育按了千宗罪。千呼萬喚,當代文學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與素質教育有關嗎?要是應試教育出不了高科技人人才,時下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也未必就能培養(yǎng)出孫家棟、錢學森、袁隆平等功勛卓著的科學家。
北師大的于述勝教授在郭華教授主編的《讀書與教書》中兩次談到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說到底,就是用文化——對于中國人來說,首先是中國文化——把做人的基礎打好……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首要任務不是教人創(chuàng)新,而是教人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常識。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把“創(chuàng)新”叫得山響,除了讓人投機巧取之外,沒有什么好處。”
“素質教育”的對立面是功利主義教育,包括政治功利主義、經濟功利主義和文化功利主義,而不只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為己之學”;用《大學》的話來說,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為修身為本”的“修身”之學;用宋明理學的話來講,就是“學道”——“學道”就是學做人;用道家的語言說,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教育?!盁o為”是說這個教育是不服務于特定功利目的的,不是一上來就要把學生造就成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無不為”是說任何社會功利目標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這個做人的教育、為人的底?!?/p>
于教授說得真好,圍繞“做人、為人的底”開展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遺憾的是,我們的素質教育還在天天喊著“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把用理念構建的海市蜃樓當成真實的教育遠景。教育的萬丈高樓,“打底的教育”基礎沒夯實,不是“樓歪歪”就是“樓脆脆”。
王一赫在《走出基礎教育的困局》(2014年9月15日《赤峰日報》)一文中說:“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像天上的彩虹,看著美麗,走起來卻有些磕磕拌拌”。
參考文獻:
[1]顧泠沅.《教學改革行動詮釋》、《教學實踐論》.
[2]于述勝.《教書與讀書》中對素質教育的論述.
[3]王一赫.《走出基礎教育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