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景山
安徽民間吹打樂曲《凡字調(diào)》流行于安徽皖北、皖東地區(qū)及鄰近蘇北和豫東一帶的民間嗩吶班、社中,在民間婚喪嫁娶、老人慶壽等活動中吹奏頻率較高,安徽民間嗩吶行業(yè)內(nèi)將其稱為“起鼓笛”。作為民俗活動中的開場曲和迎賓曲,藝人們所吹奏的《凡字調(diào)》樂曲功能百分之八十屬于背景音樂。嗩吶藝人到達活動現(xiàn)場后,廚師、槍炮隊伍等各環(huán)節(jié)人員到齊,槍炮齊鳴嗩吶吹響,所有干活人各就各位,邊干活邊欣賞嗩吶。此時嗩吶藝人往往是創(chuàng)造性地盡情發(fā)揮展示技能,吹到美妙之處自我欣賞陶醉感十足?!斗沧终{(diào)》由于是即興吹奏,可長可短可隨時結束,在整個活動中靈活機動環(huán)節(jié)的吹奏相當頻繁,例如在開始迎親、送親以及路過村莊、集鎮(zhèn)等環(huán)節(jié)。
在安徽民間嗩吶樂曲中,《凡字調(diào)》與其他戲曲音樂、民歌小調(diào)相比,其即興演奏變化更大。從民間嗩吶藝人演奏時所記錄的曲譜上看,他們在邊演奏邊創(chuàng)作,曲譜的音樂結構布局及音樂語言的美妙令人稱贊。民間藝人之間相互評判水平的高低,首要看的就是即興演奏時的繁簡變化及巧妙程度。筆者從事嗩吶演奏
和教學數(shù)十年,幾乎不間斷地學習整理安徽民間嗩吶的吹奏藝術及樂曲,尤其是1998年為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寫作,在同時參加《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安徽卷》①涂小平主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安徽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7年,5月。的采錄、記譜工作的過程中,較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安徽嗩吶,并從中發(fā)現(xiàn)了安徽皖北、皖東幾個地區(qū)的嗩吶演奏特色。他們所吹奏的傳統(tǒng)樂曲在一定的框架內(nèi)具有豐富多彩的即興演奏特點,同行業(yè)高手對其贊不絕口。他們分別位于安徽的西北部、東北部、東部,雖同屬于安徽境內(nèi)但是相距數(shù)百里,他們共同擁有的《凡字調(diào)》,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生活語言、審美習慣的不同,而形成了吹奏技巧和音樂風格之間的差異?!斗沧终{(diào)》樂曲是嗩吶藝人相互判定屬于“根上”或“梢上”(即有師承關系或瞟學的)的標準,專業(yè)人士聽其演奏《凡字調(diào)》便可分辨出他們的流派及師承。各地區(qū)代表性人物在民間頻繁活動并廣泛不斷地傳承技藝,影響到了幾代嗩吶人的藝術成長,因此在安徽形成了公認的三個嗩吶流派,筆者認為可將其統(tǒng)稱為“安徽嗩吶”。
關于《凡字調(diào)》樂曲的篇幅長短,民間嗩吶班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保證自己的四十八板不吹錯,別管嗩吶千變?nèi)f化?!币源耸疽怏涎葑鄦T是整個吹打樂隊的“主心骨”,嗩吶能否發(fā)揮自如、即興演奏隨心所欲,打擊樂能否敲擊準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吹笙者對《凡字調(diào)》扎實熟練的掌握。其次明確指出這首樂曲的長度為四十八板,笙伴奏不僅確?;A框架不出現(xiàn)差錯,還要把握好拍點的準確性,為梆子、小镲等打擊樂器提供比較肯定的強拍拍點。只有主奏嗩吶明確了笙和打擊樂的伴奏,才有可能盡情地自由發(fā)揮?!斗沧终{(diào)》長可不間斷地無限反復吹奏,短可從起始句緊接結束句,或者吹至中間任何地方根據(jù)需要隨時結束。以下是常見的幾種即興結束形式。(見譜例1)是劉派學生、隨派徒弟……不同的門派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各門派之間吹奏風格差別較大,在不同流派中形成了以某個人為首的幾位代表人物,例如安徽東部的劉鳳鳴、劉鳳桐、王崇山,西北部的隋蘭魁、隋蘭明、黃學文,東北部張連升、王得山、王文祥等,他們至今都是公認的地方演奏風格的代表。
譜例1 隋景山記譜
多年來,筆者廣泛地搜集整理安徽民間嗩吶樂曲及相關人物的資料,用磁帶和MD碟采錄了安徽蚌埠、淮南、阜陽、滁州、六安等十幾個地市數(shù)十位嗩吶名家的吹奏錄音并記錄成譜。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安徽境內(nèi)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了不同的吹奏風格和吹奏技巧。隨著傳承范圍的不斷擴大,以代表人物居所為中心方圓數(shù)百余里形成了較為突出的民間嗩吶風格塊面。藝人們碰面或參加交流活動時會習慣性地自我介紹道:我是張派徒弟,他
安徽民間嗩吶三個著名的流派,雖共同擁有《凡字調(diào)》樂曲,但所吹奏音樂的表現(xiàn)風格大不相同。他們分別用幾個帶有地方語言色彩的文字,形象地對其獨特的技巧進行高度概括,并在各自平臺上用各自的方式方法傳授嗩吶吹奏藝術。
皖東地區(qū)派代表人物劉鳳鳴(1912-1983),早期活躍于安徽定遠、鳳陽、嘉山(今明光市)、小蚌埠一帶民間從事嗩吶吹奏活動,后期任教于安徽藝術學校,多使用盒帶錄音作為教學資料,采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他的演奏風格優(yōu)美柔和且富有歌唱性,其獨特技巧可用“攣、頂、借、帶”四個字概括。其中,“攣音”吹奏開六孔或開三孔音時,下方四個手指或三個手指呈彎曲狀,非常輕柔地在下方三音孔上一閃即過,使得同一個音高的兩個音發(fā)出不同的音色;“頂音”和“借音”即在本音孔向下吹出大小二度或小三度;“帶音”往往出現(xiàn)在樂句的尾音,即一帶而過之意。
在《凡字調(diào)》第16至19小節(jié)片段中,譜例第二小節(jié)附點四分音符的sol即用“攣音”技巧,其音響效果帶有筒音音色較為圓潤的通透感。第三小節(jié)的re、mi用“頂音”技巧吹奏,音色比本音孔的音色更為含蓄柔和。(見譜例2)
譜例2 《凡字調(diào)》片段
劉鳳鳴先生常用開三孔E的小嗩吶,筒音作re吹奏(嗩吶最低音是re),譜例《凡字調(diào)》第36至40小節(jié)出現(xiàn)do和#do均用“借音”技巧吹奏,“頂音”和“借音”技巧,有時也合稱為“上頂下借”技巧,其吹奏的音響效果音色柔和,且二三度之間向上向下均可無痕跡吹奏,表現(xiàn)富有歌唱性的音樂片段應該是首選的技巧,因此他吹奏的《凡字調(diào)》具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等民間小調(diào)的優(yōu)美感。(見譜例3)
譜例3 《凡字調(diào)》片段
安徽西北部流派的代表人物張連升(1911-1982),嗩吶吹奏風格剛?cè)岵⒖鋸埱衣詭n傷,?;钴S于安徽西北部的蕭縣、碭山、宿縣(今宿州市),以及河南永城縣(現(xiàn)在的永城市)等地。據(jù)碭山著名民間嗩吶演奏家蔣法杰先生②蔣法杰(1948- ),安徽碭山嗩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連升再傳弟子。說,曾受教于張連升的徒弟們,分“門里徒弟”(在他家吃住,幫助干農(nóng)活并跟隨參加民俗活動)和“門外徒弟”(到師傅家上完課后即返回自家),主要的學習形式是課上耳聞目染和師傅的零星指點,課后靠自己體會和模仿。
他的獨特技巧是用“吞、軋、揉、顫”四個字概括,“吞音”技巧是嘴唇含住哨片的不同位置,瞬間滑至哨座,用手指加以配合,從而產(chǎn)生類似向上小二度滑音的音響效果,但比滑音音質(zhì)渾厚夸張,如《凡字調(diào)》第7小節(jié)第一拍mi、si。(見譜例4)
譜例4
“軋音”即運用嘴唇連續(xù)擠壓哨片,同時第三、四孔雙指向下“軋”,從而產(chǎn)生力度較強的十六分音符的小三度下滑分奏。“揉音”技巧在張連升先生的吹奏中運用非常頻繁,尤其是第二、三孔和第五、六孔的雙指連續(xù)揉音,使音色圓潤明亮。上例前三小節(jié)帶有連線的音符,在他吹奏《凡字調(diào)》時多處出現(xiàn),類似數(shù)小節(jié)的連續(xù)指柔。“顫音”是唇顫和氣顫相結合的下滑顫音,其顫動幅度較大且音符時值較長,慢速吹奏時往往給人一種憂傷感。如《凡字調(diào)》第42至44小節(jié)片段,第三小節(jié)最后一個音的do開始顫到這個音結束。(見譜例5)
譜例5
隋蘭魁(1928-2002),安徽西北部的代表人物,嗩吶吹奏風格屬于“委婉爽朗”型,他早期的活動范圍是安徽亳州地區(qū)、阜陽地區(qū),1976年開辦嗩吶學校后,從亳州、阜陽開始逐漸擴展至河南商丘、柘城、寧陵、夏邑等地傳授嗩吶吹奏技藝,1976年至1999年所教授的學生主要來自蘇魯豫皖等地,培訓時間周期從三個月至兩年不等,培訓學員兩千余人。
他的吹奏技巧可歸結為“吞、吐、呼吸”。“吞音”技巧是直接用氣息和嘴唇吹奏,無需手指的配合,它頻繁使用在《凡字調(diào)》中針對第一、二、三孔的中高音,是嘴唇含在哨片口瞬間滑至哨座而產(chǎn)生的一種飽滿柔和的音響。他使用F或bE調(diào)小嗩吶吹奏,在《凡字調(diào)》第34至37小節(jié)的#do至re即運用了“吞音”技巧,此技巧在他的吹奏中往往出現(xiàn)在樂句的開始,由倚音滑至主要音符,吹奏音響效果輕巧爽朗,音頭部分較為委婉。(見譜例6)
譜例6
此處的“吐音”技巧不是指平時常用的雙吐、三吐等舌頭上的技巧,而是嘴唇從哨片根部滑至哨口的過程中產(chǎn)生聲音效果。它常出現(xiàn)在向下大小二度的句尾,這種類似滑音的技巧給人一種既飽滿又含蓄柔和的音響感覺。(見譜例7)
譜例7 《凡字調(diào)》片段
隋蘭魁先生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吸不足氣、呼留余氣”,即每次吹氣約留有10%的余氣時再吸氣,所吸入的60%-70%氣量足夠每分鐘80拍速度16拍以上的用氣,忌吸入100%氣量,以此避免悶氣憋氣的現(xiàn)象。他可以不間斷地吹奏三、四個小時,從未出現(xiàn)臉紅脖子粗、氣喘吁吁的狀態(tài)。換氣位置的布局也是他的一個特點,在筆者聽其吹奏《凡字調(diào)》進行記譜時發(fā)現(xiàn),雖說樂句音符的繁簡在每一遍反復時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是他的換氣位置大多都在同一個位置,而且換氣時非常的自然。其次,由于高音區(qū)消耗氣量小,循環(huán)換氣時可以使痕跡降至最小甚至沒有痕跡,因此他認為要在超吹高音區(qū)或在第六、七、八孔高音區(qū)時換氣。循環(huán)換氣時口腔余氣是有限的,因而這樣的換氣在他吹奏傳統(tǒng)樂曲及戲曲曲牌時隨處可見。筆者認為他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換氣位置,如此合理地安排換氣位置和正確的呼吸方法,避免悶氣憋氣現(xiàn)象,值得嗩吶人學習和借鑒的吹奏方法。
《凡字調(diào)》在安徽民間嗩吶流派中屬于標志性樂曲,在同一個曲調(diào)框架內(nèi),不同的流派憑借各自對音樂的審美追求和吹奏特長,顯現(xiàn)出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技巧特點。在口傳心授時期,由于沒有樂譜,全憑大腦記憶,技藝高超的民間嗩吶藝人吹奏此曲時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除了小節(jié)數(shù)不變,建立在同一個旋律輪廓基礎上的旋律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藝人們吹奏時幾乎是一遍一個樣,常常連吹奏者自己都記不得第一遍、第二遍與第三遍的區(qū)別,有時甚至將反復號前的一個樂句也加以變化。師傅向徒弟傳授此曲時,學生時常發(fā)現(xiàn)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師傅吹的內(nèi)容都不一樣。以下以隋蘭魁為例簡述《凡字調(diào)》的傳承。
1976年底,隋蘭魁開辦嗩吶學校廣收學生,當時各門派民間藝人的保守思想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同輩民間藝人勸他不要這樣做,一方面是傳授自家多年積累的獨到風格特點,不合乎手藝人“拜師收徒”的傳承規(guī)矩,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教多了會影響現(xiàn)在各嗩吶班的生活來源。如他這樣廣泛傳授民間嗩吶技藝的人當時幾乎是沒有的,但由于傳授學生眾多,影響較大,《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安徽日報》等新聞媒體都相繼報導了隋蘭魁的辦學事跡。為便于學生學習,隋蘭魁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吹奏的《凡字調(diào)》分成一、二、三代記譜,第一代比較簡單易學,第二代是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吹奏譜,第三代是他的大部分學生現(xiàn)在吹奏的樂譜,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決定傳授第幾代《凡字調(diào)》。有時在學生聚集的場合講解《凡字調(diào)》時,他會拿更早時期的“老?!迸c第三代作比較,由于兩者音樂感覺的差異,令學生驚訝不已甚至引起哄堂大笑。
隋蘭魁先生這一套經(jīng)數(shù)遍校正記錄下來的不同難易度的《凡字調(diào)》樂譜,對于后來者無論是教與學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1988年后我整理他的資料時,聽他吹奏《凡字調(diào)》發(fā)現(xiàn)與以前記錄的二、三代《凡字調(diào)》又有了新的變化,因此我就有意識地把他不同時期的資料(各種戲曲、小調(diào))做比對,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提升,由此得知民間技藝高超的嗩吶藝術家,他們只要還在民間不斷地演奏,發(fā)展變化永遠存在,因此對于民間傳統(tǒng)嗩吶樂曲的記譜也要隨之不斷地整理更新。
據(jù)筆者的父親隋蘭魁口述,他最初學吹的《凡字調(diào)》是有板無眼的四分之一拍,速度大約在每分鐘80拍以上,不間斷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一成不變地無限反復,樂句結構之間也不明顯,聽起來非常單調(diào)。早期的吹奏是兩支同音高的嗩吶,對音色、音準以及對情感美感的表達等要求似乎不那么嚴謹,而最突出的兩點追求是:小節(jié)數(shù)不能有多或少,節(jié)奏要穩(wěn)。達到這兩點要求就算是完成吹奏,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無論《凡字調(diào)》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不管即興演奏如何千變?nèi)f化,基礎框架必須熟記于心,不能有半點含糊。(見譜例9)
譜例8 《凡字調(diào)》;隋蘭魁演奏;隋景山記譜
譜例9 《凡字調(diào)》“老?!弊V片段;隋蘭魁口述;隋景山記譜
“老?!弊V與三代《凡字調(diào)》相比,可明顯看出音符的簡繁程度變化之大,三個流派中每個樂句音符的疏密度都不盡相同,這種差異與吹奏速度有著直接關系?!斗沧终{(diào)》中音符的疏密程度由吹奏速度決定,速度的快慢取決于吹奏者在吹奏時所要表達的情感,而音樂情感主要根據(jù)藝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嗩吶的表述能力以及活動現(xiàn)場要求隨機而定。以下譜例是三位前輩所吹奏的不同風格和技巧的《凡字調(diào)》,前三小節(jié)如散板,但在長期演奏過程中,除了前三小節(jié)基本未發(fā)生太大變化外,其他部分均與本譜例不符。他們的即興演奏思想是:只要有機會演奏,“即興”就會貫穿始終。(見譜例10)
譜例10 《凡字調(diào)》隋景山記譜
三個嗩吶流派《凡字調(diào)》的吹奏速度分別是,張連升由開始吹奏的每分鐘20拍發(fā)展至每分鐘142拍,隋蘭魁由每分鐘40拍發(fā)展至每分鐘110拍,劉鳳鳴的吹奏是由每分鐘60拍發(fā)展至每分鐘120拍。速度由慢漸快,音符簡化到有時只有一個骨干音或數(shù)小節(jié)使用一個大長音,此時最能凸顯即興演奏的速度變化程度,如張連升先生吹奏的《凡字調(diào)》片段。(見譜例11)
譜例11 隋景山記譜
從31至45小節(jié)譜例上可以看出,《凡字調(diào)》基礎框架的重要性。如果笙伴奏者沒能熟練地掌握基礎框架,而是受嗩吶即興演奏變化的影響,跟著嗩吶吹的旋律“隨大溜”走,很有可能出現(xiàn)不知嗩吶吹奏到什么地方,嚴重時無法演奏下去的現(xiàn)象,雖說笙有時也是可以即興吹奏的,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伴奏,不能像嗩吶的即興變化那么頻繁,更不能用大長音或以骨干音數(shù)小節(jié)代替主旋律,嗩吶吹奏數(shù)小節(jié)大長音或用一個骨干音吹節(jié)奏型,此時笙必須旋律化,主奏嗩吶音量也自然控制下來,音響效果由一個熱烈激昂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美妙悠揚兩種不同的感覺,嗩吶偶爾按部就班吹奏主旋律音符,笙此時也會加花變奏,與嗩吶形成音符簡繁相互對比。
《凡字調(diào)》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兩攢笙(分為正笙和副笙,坐在主奏員左邊的是正笙,右邊為副笙兼打擊樂)、一副梆子、一面小堂鼓。五個人組成的嗩吶班可參加任何活動,一支嗩吶、一攢笙、一副梆子構成的三人組只能辦喪事,這也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各路嗩吶班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編制。其他樂器,如竹笛、云鑼等都是后來隨著音樂需求增加的。安徽各個流派的伴奏樂器中,唯獨不可缺少的是笙和梆子,若笙演奏員和打梆子隊員對作品掌握不嫻熟,嗩吶吹奏者稍微加花變奏,笙和梆子便容易出錯。吹奏《凡字調(diào)》的主要打擊樂器是“梆子”,嗩吶班稱之為打“梆子”或“打板”,而安徽嗩吶班的常用打擊樂器有梆子、堂鼓、小镲、云鑼、小鑼、大鑼等,如果編制實在不齊全,其他打擊樂器可以酌情減少,但唯獨不可或缺的是梆子,梆子的敲擊是各聲部共同的重要節(jié)點。
根據(jù)劉鳳鳴先生等安徽幾位嗩吶代表性人物及其師父的年齡推算,《凡字調(diào)》已有近兩百年的傳承發(fā)展歷史。從樂譜音符的發(fā)展、音樂速度的變化到演奏技巧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從單調(diào)乏味到韻味十足,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凡字調(diào)》為嗩吶前輩們所提供的極大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空間,也看到了數(shù)代嗩吶前輩為之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付出的心血。
嗩吶的即興演奏是民間藝人們永遠的追求,只要演奏存在,變化便永遠存在,記譜也隨之有所不同,而《凡字調(diào)》“老梗”譜是民間藝人即興演奏的基礎。安徽三個著名嗩吶流派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技巧均用地方方言中的幾個字加以形象概括,他們的演奏風格迥異,演奏時的呼吸方法所造成的習慣性換氣位置,使吹奏輕松自如、變化自然,是值得嗩吶人學習和借鑒的吹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