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木旺
摘 要:江門地區(qū)是全國聞名的僑鄉(xiāng)。僑鄉(xiāng)的尋根文化、拼搏文化、俠義文化、橋梁文化和大同文化是教育教學中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核是相通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巧妙利用這些寶貴的“華僑文化”資源,探索中學生德育和人文素質(zhì)教育方法,通過開展多種特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感恩、拼搏、進取、博愛、通達、創(chuàng)新、負責、擔當?shù)刃聲r代的精神品質(zhì),將“華僑文化”轉化為中學生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華僑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夢; 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7-037-001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說過:“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苯T市是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僑鄉(xiāng)的尋根文化、拼搏文化、俠義文化、橋梁文化和大同文化是教育教學中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將“華僑文化”轉化為中學生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一、“華僑文化”是中學生德育和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寶貴財富
“華僑文化”包括愛國愛鄉(xiāng)的“根”文化、扶貧救困的“義”文化、開放包容的“橋”文化、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刻苦創(chuàng)業(yè)的“搏”文化。這些文化是江門僑鄉(xiāng)人民的驕傲,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詮釋與傳承,是中學生德育和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寶貴財富。
二、“華僑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涵是互通的
“華僑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都是立足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叭A僑文化”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念;“華僑文化”傳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華僑文化”倡導“誠信、友善、愛國、敬業(yè)”的價值觀。很多華僑雖然長期生活在海外,但他們時刻不忘祖國安危,慷慨解囊,傳播先進法治理念,尋找富強之路,無條件地支持祖國的革命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為僑鄉(xiāng)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將“華僑文化”轉化為中學生實現(xiàn)“中國夢”精神力量教育教學策略
(一)因材施教,深入挖掘校園內(nèi)的“華僑文化”,讓中學生追隨華僑先輩們的“中國夢”步伐
早期外出的江門華僑,大多出身貧寒,但他們團結拼搏,胸懷大志,及至有所成就后,他們捐資辦學,慷慨解囊,一擲千金,為的是讓更多家鄉(xiāng)子弟從小接受良好教育,長大成才,力使中華民族能夠自立自尊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各學校以華僑名字命名的“**大會堂”“**教學樓”“朱**圖書館”等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華僑奮斗史,是我們最好的教學素材?!霸谌A僑的庇蔭下成長,聽華僑的故事長大,向華僑學習做一個愛國愛鄉(xiāng)的炎黃子孫”便是我們最好的教育手段。
(二)因校而異,巧妙地開展有本校特色的主題活動,研究制定學生喜愛和易于接受的“中國夢”教育教學實施方案
我們可以以“華僑文化”為主題,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校園文化。有的學校與華僑交流密切,可以邀請華僑回校舉辦講座和見面會等方式,讓華僑現(xiàn)身說法,談自己的海外奮斗史和赤子心。有的學校華僑文化教學資源豐富,可設立華僑史料室、華僑文化墻、華僑名人路等,使“華僑文化”成為學校一道風景,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有的學??沙浞掷萌A僑的“橋梁”作用,與海外學校建立校際互動交流合作,比如“**兄弟班”、“**夏令營”等,通過多種渠道與海外學校進行交流,開闊師生視野,讓學生在在合作交流中明白“中國夢”的時代意義和社會責任感。
(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方“華僑文化”教育資源,為“中國夢”提供教育教學的理想載體
江門地區(qū)有“中國第一僑鄉(xiāng)”之稱,“華僑文化”教育資源極為豐富,有世界級的文化遺產(chǎn)——開平碉樓與村落,有廣東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中國第一條僑辦鐵路——新寧鐵路的主持修筑者,華僑“實業(yè)救國”的杰出代表——陳宜禧先生紀念館、世界記憶遺產(chǎn)僑批檔案——臺山市??诓恒y信紀念廣場等等。這些寶貴的華僑文化遺產(chǎn)記錄了江門華僑在海外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報答家鄉(xiāng)的感人故事,這些地方凝聚著中國人的精氣神,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載體。如何利用好這些寶貴的資源來進行教學呢?我們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式:一是建立“華僑文化”教育基地;二是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組織師生參觀“華僑文化”教育基地,學習“華僑文化”的核心精神;三是開發(fā)“華僑文化”校本教材;四是鼓勵學生以義工身份參與“華僑文化”教育基地的維護和管理工作。
(四)因勢利導,順應社會和時代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中學生實現(xiàn)“中國夢”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擔當精神
江門地區(qū)的華僑文化史是一部華僑奮斗史和愛國史。殖民戰(zhàn)亂時期,華僑在國外積極尋求革新救國的道路;改革開放初期,華僑致力于為國家政府招商引資,為家鄉(xiāng)的建設捐資建設橋梁、道路、學校等;進入新世紀,華僑帶回了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如今國內(nèi)發(fā)展形勢一片大好。華僑也由當初的“走出去”逐漸向“走回來”過渡。他們同樣懷著一顆永恒不變的赤子之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繼續(xù)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在對中學生進行“華僑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要因勢利導,讓學生以華僑為榜樣,明白實現(xiàn)“中國夢”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擔當精神。
總之,教育行業(yè)要充分利用本地寶貴的“華僑文化”教育教學資源,打好“僑”牌,走有僑鄉(xiāng)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具有感恩、拼搏、進取、博愛、通達、創(chuàng)新、負責、擔當?shù)刃聲r代的精神品質(zhì),將“華僑文化”轉化為中學生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陳育庭.江門歷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江門市教育研究室.中國夢我的夢(初中試用版)[M]江門:江門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