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摘要: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兒童缺乏幸福感的嚴峻現(xiàn)實,呼吁“救救孩子”,引導兒童走向豐盈蓬勃的人生。教育要從向往未來、回歸本真、基于問題等方面考量,以愛潤澤兒童的生活,讓兒童享有幸福的智力活動,培養(yǎng)兒童的幸福能力,從而促進兒童活潑潑地成長,創(chuàng)造出冉冉出新人的勝景。
關鍵詞:兒童;愛;智力活動;幸福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B-0012-05
我曾經(jīng)化用巴爾蒙特的詩和鄧麗君的歌,描繪我的教育愿景。巴爾蒙特詩云“我來到這個世界,為了看太陽”,鄧麗君的情歌有句“直到??菔癄€,冉冉地出情人”,我將二者合成,表達出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冉冉出新人。但有友人不斷給我“潑冷水”,說:君不見,魯迅當年呼吁“救救孩子”,這聲音至今仍然不絕于耳?看來,理想的實現(xiàn)要從改變嚴酷的現(xiàn)實開始!
一、教育怎么了?
英國詩人麥克尼斯曾寫過一首題為《出生前的禱告州的詩,詩中有言:
我還沒生;啊,聽我一言:
莫讓那原是野獸而自以為上帝的人接近我。
我還沒生;啊,給我
力量去對付那些要凍結(jié)我的人性
的人,要拉我加入致命的自動
化的人,要使我變成機器里
的一個螺絲釘、一樣只有
一個面孔的物體、一件
東西的人,對付所有
要削弱我整體性的
人,……
臺灣作家張曉風寫過《尋人啟事》【2】,拿兒子說事:
他身穿小小的藍色水手服
他睡覺以前一定要念故事
他重得像鉛球又快活得像天使
滿街去指認金龜車是他的專職
當電扇修理匠是他的大志
…………
可是一上學,天真活潑的小天使就成了老氣橫秋的小大人,于是作者要貼出尋人啟事:
那個小男孩到哪里去了,誰肯給我明示?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對教育的不滿、憤怒、抨擊、批判,眾聲喧嘩,不絕于耳。僅從孩子們的視角看,誠如調(diào)侃所說,領導問孩子們最好的課是什么課,孩子們答日:“下課!”幾年前我在一所學校聽一位老師教《雪兒》。這篇課文講叫“雪兒”的小鳥受到救護的故事。在老師的想象中,小鳥落單被“我”收留了,很是孤寂和凄涼,于是老師試圖喚醒兒童的經(jīng)驗,導入道:“這幾天,如果你們的父母都出去了,你們會有怎樣的心情?”始料不及的是,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高興!”當然這可能主要是源于孩子們偷得幾日閑的心理期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聽聽那些惡搞的童謠,就有幾分可怕了:
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
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少說九十點鐘;回到家里,老媽最兇,盯著作業(yè)從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兇,拳打腳踢發(fā)泄一通!……
從上可見,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扼殺,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而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更是變本加厲。我常說,現(xiàn)在分數(shù)就是教育的語法:“分分分,校長(家長、教師)的命根!”不先談分數(shù),不只談分數(shù),有些人認為你的話都是不符合語法、不適宜交流的??纯茨切├兹说母呖紭苏Z:“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有來路,沒退路;留退路,是絕路!”簡直讓人有不寒而粟之感!我曾戲言,“為了一切學生”,這個“切”是用菜刀切西瓜的“切”,“切”掉一部分分數(shù)過不去的學生;“一切為了學生”這里的“切”切掉與考試成績相關的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管理;“為了學生的一切”,則“切”掉非中考、高考學科,考試學科中非考試的知識板塊,考試知識板塊非反復記憶和操練所能掌握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本質(zhì)。
面對這一現(xiàn)狀,難道不應該時時警醒,大聲呼吁“救救孩子”嗎?
二、教育往哪里去?
教育要向往未來,回歸本真,同時基于現(xiàn)實問題,將過去、當下、未來作為一個整體。以未來為龍頭,用更高的目標、更美好的愿景去激勵,去指引,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就會閃現(xiàn)理想主義的光澤,我們就有可能在創(chuàng)造幸福的實踐中感受幸福。
1.向往未來
教育就是朝向未來的事業(yè),教育源于一種基本假設,人通過教育,可以更好地走向真善美。“教育使人成為人”(康德),“‘新人的出現(xiàn)將不再成為事件的犧牲品,而是由于其遠見卓識將能夠指導和塑造人類的未來”(蒙臺梭利)。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永遠是教育最本源的問題,教育需要抱負,首先是培養(yǎng)“新人”的抱負。在我看來,“新人”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第一,“新人”是德性統(tǒng)率的整全人。德性統(tǒng)率是幸福人生的前提和基礎,有著深厚的中華文明的思想淵源??鬃釉凇墩撜Z》里就講:“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孔子特別注重為已,為自己人格的完善和優(yōu)良品性的養(yǎng)成,為自己朝著君子、仁者、圣人一路走去。按照“為已之學”的理論,人學以成人,自然會讓渡到社會、有用于世的。只有德育為先,德性統(tǒng)率,德智體美勞諸育并舉,全面發(fā)展,這樣的人才有魂靈,才完整。
第二,“新人”朝向未來,具有適應力、勝任力。如果說我們所說的“全面發(fā)展”主要是就空間維度而言的,適應力、勝任力則主要是就時間維度而言的。經(jīng)合組織最先提出核心素養(yǎng),就是為了應對科技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挑戰(zhàn),就是希望重塑培養(yǎng)標準以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以適應參與美好社會建設和自身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當下教育中被忽略、被扼殺的具有未來特質(zhì)的東西,諸如好奇心、想象力、靈性、洞察力、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力、合作精神、人際能力等等,應當?shù)玫礁叨戎匾暋{溈四崴乖凇冻錾暗亩\告》中還有這樣的詩句:“我還沒生,給我/水來讓我戲弄,草術(shù)為我生長,樹來同我講話,天空來對我唱歌,鳥和心上的一道光來作我引導?!彼诩偻幸粋€未出生的嬰兒表達了對教育的期望,而“一道光”可以理解為未來性、未來精神。有了這樣的引導,兒童才可能成為惠特曼吟唱中那個“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2.回歸本真
我以為本真至少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本質(zhì),事物理該如此。培養(yǎng)具有幸福感的兒童,首先就要把握兒童的特質(zhì),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比如:①思維是人的也是兒童的特質(zhì)。“人是有思想的葦草”,“我思故我在”,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远荚趶娬{(diào)思想使人之為人而存在。馬克思也說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我意識的對象”,說的是同樣的道理。②雙重生命論。學者們認為人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人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人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人是自在的,也是價值的;人是本能的,也是智慧的國?!敖逃谷顺蔀槿恕?,第一個“人”是自然性的人,第二個“人”則是具有雙重生命特別是具有精神生命的人。③生命節(jié)奏。懷特海對應教育的不同階段,提出學生的成長包含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皮亞杰提出從出生到青春期要經(jīng)過感知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后來又有學者提出青春后期還可能有辯證運算階段,人們在這個階段廣泛運用辯證思維解決復雜問題,而這可以作為智慧的一種定義,智慧成為認知發(fā)展的最后階段,智慧思維本質(zhì)上是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標識。當然,以上只是列舉了一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經(jīng)常說培養(yǎng)學生要順其自然,促進其自由生長,這些本質(zhì)的、規(guī)律的東西都應當是我們堅守本真要守住的。
第二,純粹。本真的東西自當是純粹的,教育受到的遮蔽甚多,在很大程度上被異化了。我以前就呼吁過,我們能不能考慮純教育、純學校的內(nèi)涵,也試圖用幾個“合”來概括教育:①合理,即符合教育本身的規(guī)律。前面提到了兒童成長的某些規(guī)律,除此之外還有認知與情感的統(tǒng)一、因材施教、學用結(jié)合等等,這些常識都是我們要切實踐行的。②合法,即符合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符合專業(yè)規(guī)范,如校長專業(yè)標準、教師專業(yè)標準等。事實上,這方面主要不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否則就不會過一段時間又來督導檢查了。③合時,“文章合為時而著”,教育自然要適應時代的變化。④合地,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教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一定具有一個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
第三,真實。積極心理學在討論美德的優(yōu)勢時,把本真放在勇氣這個要素之下。本真的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說,他們呈現(xiàn)自己真實的樣子,不假裝,不造作,為自己的信念、感受和行為負責。他們自主地去追自認為重要的目標,而這正是本真的核心所在?!?】
三、怎樣引導兒童走向豐盈蓬勃的人生?
幸福教育不滿足于以當下的痛苦換取將來的幸福,希望讓學生在幸福生活中準備將來的幸福生活,即享受當下的生活,并且通過這樣的生活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教育工作者應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卓越的努力。
1.讓愛潤澤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幸福感首先來自師長們深情的愛。這種愛是無條件的,不是你要我愛,不是計酬式的,而是我要愛你,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是天職使然,具有神圣的意義,如同斯霞老師的童心母愛。教育就是師愛的表達,兒童的成長就是師者幸福的源泉。本一沙哈爾曾舉過柯林斯老師的一個案例:柯林斯老師教過一個名叫蒂法尼的孩子,這個孩子有自閉癥,不愛說話。老師的關愛終于讓鐵樹開花,蒂法尼有一天滿含淚水地和柯林斯老師說話了??铝炙估蠋熣f:“我當時唯一的感受是:當時那雙小眼睛里的淚水就足以使我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曾有兩位美國總統(tǒng)邀請柯林斯老師擔任教育部部長,她都拒絕了,因為她在課堂上得到了終身財富——幸福??铝炙估蠋煹倪@種愛對于兒童心靈的滋養(yǎng)是意義深遠的。
在教育的語境中談論師愛,一定也要有效用的考量。在這方面我比較認可諾J斯的觀點。諾丁斯認為幸福常常被等同于需要、需求或愿望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許多時候提供給孩子的是成人以為的孩子的需要,是按“我為你好”來提供的,未必是孩子內(nèi)心需求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愛需要研究兒童,秉持兒童立場,從兒童的視角考慮問題。斯霞的了不起就在于她不僅如母親一樣愛學生,而且童心永駐,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真正把握兒童的內(nèi)在需求。
教育愛還應當是師者自覺拓展的愛,借用本一沙哈爾的說法就是,應當為兒童建構(gòu)“幸福圈”本一沙哈爾曾談到,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研究,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更有創(chuàng)造力。當孩子們在母親身邊一定范圍內(nèi)活動時,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也可稱為“創(chuàng)造力圈”。兒童成長的“幸福圈”可以是多重的,比如相關任課教師與學生的聯(lián)系,教師、家長與學生的聯(lián)系,小組學習、小伙伴學習構(gòu)成的共同體,等等。兒童置身其中,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自然就幸福地成長了。
2.讓兒童享有幸福的智力活動
兒童的幸福指數(shù),可能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在幸福生活中準備幸福生活,前一個“幸福生活”更多指向智力活動。
首先,要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本一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有這樣一段引述:“在一個愜意的環(huán)境中被動地生活所感受到的快樂,遠遠比不上那種有激情地投入到有價值的活動中,以及為目標而奮斗所能體驗到的滿足感。"I'激情來自內(nèi)驅(qū)力,自己有這個內(nèi)在愿望,即便再刻苦、辛苦也可以樂在其中。蘇霍姆林斯基曾有“智力尊嚴”的說法。確實,被動地學習,煎熬式地學習,沒有幸福感可言。在智力活動中,沒有尊嚴感,人只是活著;有了尊嚴感,人才是生活著。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完整的學習。一是知識學習的完整性。人們大致把知識分成三個層次:符號定義的層次,思維、邏輯的層次,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的層次。此外還有伴隨始終的方法、策略。傳統(tǒng)的教學聚焦在最淺層次,倡導簡單記憶、反復操練的學習方法,學習內(nèi)容很難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熱愛。二是思維發(fā)展的完整性。腦科學將大腦大致分成四個區(qū)域,分別對應著人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情感思維、組織思維。整體地關聯(lián)這四種思維,根據(jù)情況有所側(cè)重,讓其相互促進,相互映照,學習就會更有意思。三是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目標的確定、任務的分配,到持續(xù)的問題探索和解決,再到概括化、遷移應用,以及評價和隨之應有的個別化指導。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吹剑瑢W習目標的制訂學生很少參與,學習過程中對個性化學習的支持、診斷評價后的個性化輔導經(jīng)常是缺席的,可以說,很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完整的,更何談有適切性、成就感呢?
再次,智力活動應當有學生進人心流狀態(tài)的機會。心流指全身心沉浸其中的狀態(tài),大致類似于忘我投人、高峰體驗等等,其本身就是幸福感的一種體現(xiàn)。進入心流狀態(tài),一是要有清晰的目的,這是努力的明確方向;二是要有積極的行動,心流這種體驗必定是在“做”、在行動中完成的;三是覺察,行動的主體是有感覺、感受,是有積極的情感體驗的7。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設置挑戰(zhàn)性任務,引導學生在擁有的必備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全身心投人問題解決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設定的目標,同時在享受快樂的同時為未來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
四、培養(yǎng)兒童的幸福能力
幸福的學生不僅享受幸福,同時還應該學會踐行美德創(chuàng)造幸福。
1.讓幸福扎根
本一沙哈爾談到幸福的高度和幸福的深度時,談到他的太太的觀點:幸福的高度指人們生活中體驗到的情緒波動,幸福的深度則指內(nèi)心深處基本的幸福感。但他對基本的幸福感言之不詳。我想,幸福的深度關涉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生長的那些美德,是幸福這棵繁茂大樹的根。比如,對幸福的理解從物質(zhì)的、功利的、外在的轉(zhuǎn)向內(nèi)在的、終極意義的,從而有著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求;再如,對幸福的感受從當下的享受轉(zhuǎn)向終其一生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從而使幸福具有了足夠的時間長度;又如,從個人的幸福到超越個人為實現(xiàn)社會幸福而奮斗,從而使幸福有了更大的廣度。這種幸福觀深深扎根,“根正苗紅”,是可以想望它的枝繁葉茂的。
2.塑造優(yōu)秀品格
幸福行為本質(zhì)上是一種美德的表達,培養(yǎng)幸福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好人,培養(yǎng)有德性、向著真善美的人。在中小學教育的語境中,特別要重視的有:①正直?!暗隆钡脑熳直緛砭桶恕爸薄保笔且粋€社會人最基本的正向品格。②自尊。自己把自己當回事,自己要求自己好,諾丁斯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善,信然!自尊的人才會自律,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甘地有言:“欲變世界,先變其身?!睘樗?、為社會、為世界的美好奮斗,總是從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生命向上升騰開始的。③樂觀。樂觀是幸福人生的重要標記。塞利格曼的重要貢獻是發(fā)現(xiàn)習得性無助,而積極心理學就是要引導人生能夠擁有習得性樂觀。學會樂觀,就是對事情的解釋往好的方向想,往本質(zhì)的方向想,往更全面的方向想。遇到困難,樂觀的人會化挑戰(zhàn)為機遇,不折不撓,在戰(zhàn)勝困難中自我磨礪,從而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④共情。有同情心、同理心,會交流,能合作,與人相處時有較高的情商,具有情緒感知能力,能夠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夠準確表達情緒以及相關的需要,能夠區(qū)分準確或真實、錯誤或扭曲的感受;具有情緒運用能力,情緒信息融人認知系統(tǒng);具有情緒理解能力,在人際互動時,準確理解情緒信息;具有情緒管理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知情感統(tǒng)一,在復雜的情境中有準確的判斷力網(wǎng)。“幸福在他人”,對他人友好,真誠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在生產(chǎn)和享受著幸福。
3.培養(yǎng)好習慣
能力總是具有自動化的特征,從美德培養(yǎng)的角度看,好習慣最為契合,所以說好習慣造就好人生,有學者甚至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在這方面,基層的老師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好的經(jīng)驗,比如江蘇昆山朱小敏老師的團隊,就以研究好習慣的培養(yǎng)見長。她們建構(gòu)了小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的內(nèi)容體系(如表1)。
當然,這其中的提煉和對應性還有值得推敲之處,但她們的總體思路是對的,而且她們拓寬了習慣養(yǎng)成的路徑一在課堂教學中養(yǎng)成,融入校園生活中養(yǎng)成,嵌入校外時空中養(yǎng)成;又建構(gòu)了好習慣養(yǎng)成的物質(zhì)載體,研制出好習慣養(yǎng)成的評價機制,建設了好習慣養(yǎng)成的導師隊伍。多了一種好習慣,孩子們就多了一份自信;有了一種好習慣,孩子們就多了一份幸福生活的創(chuàng)造能力,孩子們生命成長也就能更加豐盈蓬勃,我們期盼的“冉冉出新人”的勝景就一定會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王佐良.英國詩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628-
[2]張曉風.張曉風散文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3:174-175.
[3]高海清.“人”的雙重生命觀:種生命與類生命J].江海學刊,2001(1):78.
[4][8]AlanCarr.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yōu)勢的科學[M].丁丹,等譯.北京:中國輕T業(yè)出版社,2013:67,169.
[5][6][7]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汪冰,劉駿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11,62.83.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