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國際平行訴訟 現(xiàn)狀 解決途徑 最密切聯(lián)系
作者簡介:文柳,武漢市青山區(qū)湖泊管理所。
中圖分類號:D9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17
國際平行訴訟一般是為同一糾紛被兩個國家同時管轄審理的情形,主要是兩種形式:一是一方當事人為同一訴因在兩個不同國家的法院發(fā)起訴訟;二是雙方當事人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國家提起訴訟,彼此都同時是原告,也是另一方的被告。產(chǎn)生國際平行訴訟的原因主要是:
(一)各國管轄權的積極沖突
作為主權擁有者,每一個國家都不愿意自己的主權落入他國之手或受他人牽制,司法獨立權按作為主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不例外。于是,各個國家紛紛將自己法院的管轄權設置為膨脹式管轄權,即對于各種涉外案件,是能管則管,免得本來可以管轄的案件落入他國,導致了管轄權的積極沖突,加上沒有一個國際條約能夠對此加以有力地協(xié)調或適當安排,管轄權沖突就成了引發(fā)國際平行訴訟的一大誘因。
(二)在不同國家訴訟結果有差異
各國對于相同案件的法律規(guī)定是不同的,在各國爭相對同一案件進行管轄的情況下,當事人可能因為對第一次選擇的法院裁判結果不滿而轉向其他國家依法可能做出不同裁判結果的法院尋求司法救濟,這其實就是法律沖突在作怪,當事人因為急于得到滿意的訴訟結果而不惜多次向多國的多個法院訴訟,也有當事人在某一國既已成為被告,但因為不信任既已受案的該國法院而主動到另一個對自身可能更有利的國家去,這也就催生了大量的平行訴訟現(xiàn)象。
(三)判決跨國執(zhí)行機制的不完善
不僅法律規(guī)定上的差異、沖突會吸引當事人多次、多國地去訴訟,訴訟后判決結果若在不同地區(qū)有差異,也會引起當事人的平行訴訟。比如,原告可能會為了達成自身滿意的訴訟結果,不惜到被告有住所和財產(chǎn)的多個國家進行重復起訴。
(一)英國
英國法院對于平行訴訟,都會損害當事人的訴訟利益,中止本國程序會導致原告在外國訴訟于己不利的情況下,失去英國司法救濟而在外國訴訟處于不利地位,發(fā)布禁訴令禁止當事人在國外訴訟也同樣可能讓在本國處于被告地位的對方當事人處于不利地位,于是法院通常會接收外國被告在本國作為原告提起的訴訟并對案件做出裁判。
(二)美國
在美國,暫時沒有規(guī)范訴訟競合的法律,當事人可以在國內外法院同時提起訴訟,但是,因為平行訴訟的成本高,不論是國內的訴訟競合還是國際訴訟競合,當事人、法院都要承受加倍的費用、投入加倍的成本,耗時耗力浪費資源,因此,美國聯(lián)邦法院也會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平行訴訟,以避免這種浪費。美國法院通常采用四種模式:
第一,“不方便法院”原則。這是英美法系常用的處理管轄權糾紛的方法,指根據(jù)國內法或國際條約,一國法院審理不方便但另一國法院審理很方便的情況下,前者放棄管轄權,由后者審理。判斷是否方便的標準,主要還是當事人及法院從事訴訟活動所需要耗費的費用及時間成本。雖然這一標準比較含混,但是對于緩和各國管轄權沖突也算得一條解決之道。
第二,國際禮讓原則。即在本國內承認外國的立法、行政或司法行為,以達到履行國際義務、保護本國和他國公民權利的目標。從第11 巡回區(qū)聯(lián)邦上訴法院關于Tu rner En tertainm en t Co. V.Degeto F ilm Gm BH (25 F. 3d 1512 (11th Cir. 1994) 一案的判決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法院對其中的平行訴訟、訴訟競和問題適用了國際禮讓原則來解決。
第三,未決訴訟暫停模式。美國法院可以基于其他國家法院正在進行同一訴訟而選擇暫停本國的訴訟。與不方便法院原則類似的是,未決訴訟暫停的目的也是從維護法院及當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盡可能節(jié)約訴訟成本。但不同的是,不方便法院原則是直接放棄對訴訟的管轄權,而未決訴訟暫停模式則是對訴訟程序的暫時中止,它只是暫時中止而非撤銷程序。這意味著,一旦美國法院認為有必要,則可以恢復對于案件的審理。一般來說,如果美國法院認為外國訴訟尚處于初期階段或者外國訴訟并不能完全解決當事人糾紛或者外國的訴訟結果無法得到美國的承認的情況下,聯(lián)邦法院就不必中止其訴訟。
第四,禁訴令模式。禁訴令是美國法院向受美國法院屬人管轄的一方當事人發(fā)出的,為禁止其在外國法院起訴或參訴而發(fā)布的命令。美國法院的這一做法雖有節(jié)約司法成本的考慮,但更有長臂管轄的嫌疑,已經(jīng)多少影響到他國的正常司法活動。因此,對于禁訴令的效力問題,學界素有爭議,但是不論怎樣,美國把它作為解決國際平行訴訟的一個途徑。
(三)德國、瑞士
從德國、瑞士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德國和瑞士都實行以預期承認判決為條件的先訴法院優(yōu)先模式,如德國和瑞士法院認為某一糾紛案件在他國法院已被受理其預期該他國法院可能在本國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則本國法院可暫時中止對相同案件的審理。但這不是要撤銷訴訟或者放棄管轄權。為了保護當事人,德國、瑞士兩國在實踐操作中,一般是在收到他國法院的判決并確認該判決在本國已得到有效承認后,才會正式放棄對案件的管轄權。
(四)國際條約設置的解決之道
1968年,當時的歐共體簽訂的《布魯塞爾公約》第21條對平行訴訟、訴訟競合問題進行了回應:出現(xiàn)訴訟競合時,最先受理法院有管轄權,其他成員國法院即便根據(jù)本國法律有管轄權,也必須主動放棄,將管轄權讓渡給最先受理法院。由于這一原則的機械僵硬,它對平行訴訟的解決方案受到不少學者的詬病,很多學者認為公約的這一規(guī)定沒有考慮比先受理法院更適合于辦理案件的法院存在的可能性,從而可能最終陷當事人于不利,不能達到真正的公平;結果可能是,“先受理原則”在形式上解決了管轄權沖突問題,但那卻是以犧牲法律的公正、犧牲當事人的利益為代價的。
但歐盟成立后,各國司法合作模式幾經(jīng)變革,主要是考慮在電腦普及、電子商務增多的情形下,為了充分保護國際貿易中的消費者利益,從法律層面最大限度促進國際消費和貿易,規(guī)定有關消費者合同糾紛案件,必須是消費者住所地法院管轄,其他地區(qū)或者國家法院都沒有管轄權,這一做法雖然顯得機械,但是無疑是從便利消費者的角度出發(fā)的。
1999《海牙民商事管轄權與外國判決公約》草案對于國際平行訴訟的規(guī)定中,采納了承認預期法、專屬管轄和不方便法院原則。按照公約的規(guī)定,第1條采納了德國瑞士等國的承認預期法,同時兼顧了其他法院享有專屬管轄權的情形。這相比之前的《布魯塞爾公約》的確是一個進步,它讓與案件具有最重要、不可放棄的利益聯(lián)系的法院得以形式自身“天然的”管轄權,矯正了僵硬的時間優(yōu)先模式下的極端不合理性。
筆者認為,為了充分協(xié)調各國之間的管轄權沖突,可以采用一種梯度式方案來進行法院的確定,即不方便+國際禮讓+專屬管轄權的模式來統(tǒng)一解決國際平行訴訟的問題。具體說來,這一模式是通過與某一國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來判定的。對于一個案件,如果在兩國或更多國家之間發(fā)生訴訟競合的問題,那么這些國家法院可以比較哪一方與案件有更密切聯(lián)系,如果其中一方與案件有著專屬管轄權關系,說明該國與該案有著最密切聯(lián)系,案件由該國管轄最適宜,其他法院應該尊重這一管轄權;如果有兩個以上國家都對該案件有著最密切聯(lián)系,則應該由最先受理法院管轄;如果沒有任何一方法院對于案件有專屬管轄權關系,則該案除了不方便法院以外,其他法院可以有管轄權;如果沒有不方便法院的存在,各個法院與案件的聯(lián)系密切程度相當,則可以考慮最先受理法院為最終管轄權法院。相信真正用它去統(tǒng)一平行訴訟問題是可行的,關鍵是看參加條約各方有沒有采納它的意愿。
關于電商環(huán)境下因消費合同產(chǎn)生的糾紛,筆者認為,人為掃清了消費者消費的法律顧慮和司法障礙,對進一步推動全球化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各類復雜消費模式的不斷出現(xiàn),完全依靠該解決途徑是否最合理,也值得再商榷,不能完全一刀切。如果出現(xiàn)消費者住所地并不是消費品真正使用地或者其他需要判定的最密切聯(lián)系因素,也應該靈活調整管轄權,這才是真正的貫徹了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在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之下,還是繼續(xù)以與案件的聯(lián)系密切度和已經(jīng)受理案件的時間先后作為管轄權確定的兩大標準,才能既保護消費者利益,又減少不必要的司法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李旺.美國聯(lián)邦法院關于國際訴訟競合的法律規(guī)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
[2]郭樹理.布魯塞爾公約在德國的實施情況述評[J].德國研究,2002(2).
[3]黃進.國際私法[M].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