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民
摘要:多元文化發(fā)展不僅影響當今人們的文化生活,也影響到民族聲樂的發(fā)展,這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高校民族聲樂的教育教學。本文通過闡述民族音樂形成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的主要因素,并對目前的高校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發(fā)展的應用策略。通過聲樂教學與多元化因素有機融合,推動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有利于學生學習與吸收多元音樂文化。
關鍵詞: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616-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193-01
一、前言
民族音樂不僅是我國一種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是我國在歷史的發(fā)展演變中所誕生出的民族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國人對其予以繼承和發(fā)揚。在從事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中,需要注重其本身所具備的多元化元素,采取與之相應的多元教學以促使藝術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對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的探索實踐,不僅有利于引領學生能夠深層次的理解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產生正確而客觀的認知;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與綜合素養(yǎng)??梢?,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是勢在必行的。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發(fā)展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歷史因素
我國疆域廣闊且全國各地分布著多個少數民族,自古便有多種藝術文化共同繁榮的特點,而且不同文化之間差異較大,普遍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各族人民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在勞作和日常生活當中都會創(chuàng)造出能夠表現當時生活狀態(tài)與歷史環(huán)境的獨特民樂。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民族聲樂的發(fā)展還會受到不同時期政治因素的影響,在逐漸流傳和繼承的過程中,其風格和表現形式也會發(fā)生變化。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聲樂繁多,風格與演奏形式均不盡相同,這正是因為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我國民族聲樂的多樣化發(fā)展得到了堅實的民族根基,在多元化的傳承上也得到了重要的民族文化保障。不僅如此,各個地區(qū)民族聲樂的演奏樂器、地方性戲曲以及民歌都是民族聲樂重要的構成成分,復雜的融合與演奏都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
(二)民族因素
我國是由多民族構成的,民族的多樣性本身就是民族聲樂多元化的基本條件。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的傳統民族聲樂種類超過300種,這是各個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成果,每一種音樂的表現方式都是獨特的,各區(qū)域的原生居民在音樂的表達和表演上更是豐富多彩。這些聲樂種類能夠為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提供有力的素材,只要加以細心利用,必然能夠為民族聲樂文化的弘揚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理念較為落后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需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對所學習的知識予以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能夠對民族聲樂的學習產生正確的認識,并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對民族聲樂產生更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但是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目前還有一些教師在教授民族聲樂課程時過于注重理論講解,而缺乏對學生聲樂技術的訓練,課堂主體不夠明確,單純的知識灌輸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目前還存在教師本身專業(yè)素質不高的問題,教師對聲樂教導的現代理念缺乏明確認知,對民族聲樂探索研究的深度不夠,在課堂上發(fā)揮關鍵性指導作用的機會相對較少,從而導致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提升緩慢。
(二)教學素材較為匱乏
民族聲樂的教學中素材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素材的展示能夠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最直觀的理解,也能夠通過不同音樂之間的對比找出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可謂是民族聲樂學習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在實際教學中,高校民族聲樂素材十分匱乏,優(yōu)質資源更是寥寥無幾。素材的空缺容易導致民族聲樂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本應生動的音樂課可能會演變成形式單一的理論課,學生面對這樣的課堂逐漸會失去學習興趣。而還有一些來自于不同民族的學生,希望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聲樂文化有更好的體會,但是面對高校教學內容的單一,反而產生了厭學情緒,這些都無疑為學生學習民族聲樂、了解民族文化帶來了阻礙。
(三)面臨流行文化的挑戰(zhàn)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個國家的文化也在不斷發(fā)生碰撞,而且現處于信息時代,文化跟隨著信息傳播的腳步來到人們的生活里,音樂文化也是如此,傳統民族聲樂正不斷受到外來流行音樂的沖擊。近年來,歐美流行樂和日韓流行樂成為了高校學生群體所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學生本身對于民族聲樂的了解就不夠充分,再加上流行文化的滲透,自然對于民族聲樂的學習便沒有特別高漲的熱情。
不僅如此,一些高校在民族聲樂的教學上也逐漸偏向美聲教學的模式,使得學生與民族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不過,隨著教育相關部門的關注,現已對民族聲樂教學提出了更為謹慎的要求,但是慣性思維的力量仍然存在,在去民族化這一現象的改善上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fā)展的應用策略
(一)革新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對于教學活動而言能夠發(fā)揮正確引領的作用,無論是對什么科目的教學都需要以先進、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前提。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的發(fā)展,首先需要明確認識傳統教學思想上的落后之處,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缺點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以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應當積極開拓思路,改變單一的教學視野,將重點放在傳統民族聲樂與其他音樂形式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上,這樣能夠讓教學形式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興趣點,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繼承民族聲樂特點的基礎上,靈活借鑒世界科學音樂的演唱技巧和欣賞角度,讓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音樂學習相互融合,這樣有利丁發(fā)散式的教學思路和學習思路的同步養(yǎng)成,與此同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也能夠得到落實。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族聲樂課堂上進行多元化教學,必須以民族聲樂作為核心基礎,對其他音樂形式的學習均應圍繞民族聲樂,這樣才能夠保證民族聲樂的教學效率,借鑒并吸收其他音樂文化的優(yōu)秀特質,是為了多元化民族聲樂的歷久彌新。
(二)加強文化元素
民族聲樂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民族在歌曲的演繹方式上都會有所不同,在高校民族聲樂人才的塑造上應當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學習聲樂的同時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如此,一方而有利丁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另一方而也有益丁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理解,并在演繹民樂時有更加深入的情感。由丁原生態(tài)民歌具有很強的特色,所以教師應當結合學生演唱水平或嗓音特色等實際情況,為其篩選適合其演繹的民族聲樂作品,讓學生在演唱時產生一種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喚起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熱愛。高校還應當著重培養(yǎng)原生態(tài)民族聲樂教師,這樣的教師能更好的傳達民族文化,對實現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的目標具備更有利的條件。
(三)融合情感體驗
情感的投入是衡量音樂演繹水平的重要標準,無論是什么樣的音樂形式,都需要表達出一定的情感米豐富音樂的內涵,音樂本身也可以作為情感傳達的一種方式,唯有融入演唱者的情感才能夠真實再現作品的原貌。然而目前高校學生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并不能很好的表達出應有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價值就無法得以體現。自此可見,在高校民族聲樂中應當加入音樂作品背景的教學內容,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以介紹,并對歌詞進行解釋分析,在情緒的變化上也需要由教師做出進一步講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心態(tài)和作者的心態(tài)融合到一起,以作者的視角來演唱歌曲。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豐富學生的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與水平,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文化融合,讓學生對丁民族聲樂有更好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劉瑾怡.關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研究[J].藝術研究,2019 (04).
[2]李群山.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研究[J].藝術教育,2019(08).
[3]劉爽.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探討[J].戲劇之家,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