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秀娥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才的重要性愈加明顯,人們對于小學生教育問題也愈加關注,而教育模式也是層出不窮,“體驗式”教學方法作為其中高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是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來認識周圍事物的方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闡述了體驗式教學法的概念,以及對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應用做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體驗式;小學道德與法治;應用
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下,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大都是一對多,即一個老師教育多名學生的教育模式,可是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部分班級人數(shù)超過40人。由于人數(shù)過多,老師很難了解到每一位同學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和學習風格,無法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影響了部分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而隨著新時期下的教育改革,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jié)合,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而在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同樣也能促進小學生個人素養(yǎng)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體驗式”教學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課堂內(nèi)容,創(chuàng)建或者引進一個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場景,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同時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變化,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印象和提高學習效率。在小學時期,學生的心智和思想還不夠成熟,社會閱歷少,對事物的認知還停留在表面,同時印象也不深,而“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水平,也能增進師生情感,使學生在切身體驗中達成思想品德和行為的統(tǒng)一。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建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由于年齡和經(jīng)歷的原因,小學生對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并不了解,部分情況下都是通過直觀的“聽”和“看”來完成對新鮮事物的認知。而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少,使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不全面也不豐富,很難將自身的思想品德轉(zhuǎn)化為認知思維和實際行動[1]。因此,教師在授課解惑的同時,需要幫學生建設一個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場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深入學習,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并且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形成道德行為。例如:在學習《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文化視頻,像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馬奶節(jié)、蒙古包,彝族的火把節(jié)、瓦板房等,還可以通過圖片、剪紙等方式,把我國的民族文化體現(xiàn)出來,同時教師結(jié)合視頻,把對應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特色講授給學生,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積極性,同時情境教學也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多樣化的互動教學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收獲知識和實踐檢驗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師生之間互動[2]。例如:(1)在學習《做聰明的消費者》的時候,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把學生分為兩人小組和四人小組,讓其分別扮演消費者A、B和銷售商C、D,扮演消費者A和B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何種商品以及各類商品的購買地方,然后通過詢問、比較商品的價格,衡量性價比。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選購商品,并掌握獨立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還要具有初步的消費者自有保護意識。另外,消費者還要知道自己家庭經(jīng)濟的總體情況、來源方式和家庭生活的必要開支情況。而銷售商C和D則需要了解自己產(chǎn)品的特性和如何成交。最后,在兩方的互動交流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理論知識“如何做聰明的消費者”,同時學生還理解了家庭中父母的生活壓力,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養(yǎng)成合理消費、勤儉持家的好習慣。(2)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互動的方法進行教學,然后通過為小學生建設問題情境推動學生對知識的不斷探索。其中問題的提出要循序漸進,符合小學生的思想和認知層次,在符合學生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識解答自身的困惑,獲得自身的體驗,像在學習《交通連著千萬家》這堂課時,教師可以先教導學生了解基礎的交通常識,然后提出:“如果前面是黃燈要怎么辦?”“如果前面是紅燈要怎么辦”“如果馬路沒有人行道要注意什么?”“如果指示燈綠燈閃爍了要怎么辦?”“下雨天打傘過馬路要注意什么?”等問題,在師生問答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講解,完成教學內(nèi)容,學生最終熟悉并掌握基本的交通常識,認識到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重要性,規(guī)范自己的交通行為。由于年齡的原因,多樣化的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像小組合作、趣味游戲、辯論游戲等活動,教師不再是主導,而是從旁協(xié)助、監(jiān)督,給學生自主發(fā)表看法的機會,輔助他們掌握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肯定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體驗式”教學法還可以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在生活中感悟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和生活實踐能力[3]。例如:(1)在學習《我的綠色日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踏青,了解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些問題,同時探究這些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及危害。另外,還可以組織一場公益植樹活動,讓學生在植樹過程中體驗生活和大自然的魅力,逐漸明白保護環(huán)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并初步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使得學生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huán)?;顒?。(2)在學習《謝謝你,平凡的勞動者》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在清晨的馬路邊、小區(qū)的角落、建筑工地的安全場地內(nèi)和人來人往的車站中,通過清晨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小區(qū)的志愿者、建筑工地的樸實工人和來來往往拿著行李的青年奮斗者,了解到平凡勞動者的艱辛。同時也切身感受到勞動者帶給人們生活的方便,使得小學生從心底理解這些優(yōu)秀的人,敬佩這些無私的人。
4.從游戲體驗中建立互助協(xié)作意識
小學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可塑性以及依賴性。很多小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寵愛,在學校沒有轉(zhuǎn)變,進入一個集體往往將自己當作中心,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以及正常的交往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在游戲中進行教學,將心理健康教育悄無聲息地融入思想與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游戲的過程中應當將引導學生克服自身語言障礙以及緊張、畏懼、害羞等心理障礙當作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合理地融入一些紀律、規(guī)則以及文明禮貌等行為習慣教育,使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學會與同學和朋友交流。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人教版下冊《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小學生天真爛漫的心理特征,抓住學生喜歡交朋友、喜歡分享的心理特性設立游戲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當明白當代小學生在家庭中是掌上明珠,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很難在集體生活中學會適應。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這一教學現(xiàn)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藍綠紅黃大作戰(zhàn)”游戲,引導學生兩兩一組進行顏色選擇,每一個顏色背后都有相應的挑戰(zhàn),你畫我猜、折紙、合作表演以及分角色故事等。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需要與同伴進行有效的溝通,相互合作才能夠完成挑戰(zhàn),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與他人交往的快樂,同時建立學生互相幫助、團結(jié)協(xié)作的意識。
5.故事體驗中促進心理健康
由于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尚不成熟,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健全,因此小學生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具備強烈的依賴性。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特殊心理開展心理教學,促使小學生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此外,小學生還具有天馬行空的思維,但是小學生的思維依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應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故事教學法來滲透心理健康教學。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并且非常高效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同時還能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更加有效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因此,教師要在“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教學中不斷地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安豐義.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1):57-58.
[2]吳武英.體驗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評《思政課多元立體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8(3).
[3]林華開.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特征、意蘊與構(gòu)建[J].遼寧高職學報,2017,19(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