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時代要求、社會需求、問題訴求3個維度得以探析?!耙缓恕薄皟梢怼薄叭狭Α睒嫵闪烁咝K枷胝卫碚撜n創(chuàng)新建設的邏輯理路,以此為基礎,教師職業(yè)自豪感的加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增長,則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提供了雙向互動式的實踐遵循和保障。
[關鍵詞]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20)04-0076-06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他強調(diào):“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1]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進行了論述,明確指出:“思政課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課質(zhì)量和水平。”[2]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出臺,充分說明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建設的高度重視。作為高校“靈魂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著強大的引領力,其改革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3] 這無疑給思政課創(chuàng)新建設打了一劑“強心針”。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從時代要求、社會需求、問題訴求等維度來系統(tǒng)分析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高校思政課互融互通的時代要求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因此,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時代新人,已經(jīng)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課,便成為承擔這一重要使命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新時代對高校思政課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中,則是對時代要求的認識論把握和方法論回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新的邏輯起點,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必須全面透徹地闡述這一新時代強國的根本指南,分別從其內(nèi)涵、核心體系、主要內(nèi)容等方面講清、說透。思政教師們要運用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平臺,在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思想上做到真落實、真抓實,理直氣壯地讓大學生直面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是引領青年學生系統(tǒng)接受中國夢教育,使他們堅守愛國主義情懷的必要保障。只有“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生頭腦”[4],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認同,堅定他們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托舉起新時代愛國主義青年夢。這也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政課建設發(fā)展的新使命和新希望。
1.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思政課價值引領同向同行的社會需求
堅持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建設的正確價值導向,進一步明確思政課的意識形態(tài)特性,對于實現(xiàn)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實現(xiàn)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前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坐標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價值導向具有一脈相承的本體屬性及理論基礎,二者共同建構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共同服務于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新時代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它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渴求,對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期待,已經(jīng)對社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最重要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堅定他們的政治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確保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得到執(zhí)行,確保思政課正確的“政治”方向得到遵循,確保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得以守正,進而使得思政課的價值引領始終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高度一致,為培養(yǎng)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時代新人筑牢思想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把批判和反思的方法教給學生,和學生共同感受馬克思恩格斯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和方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不僅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而且具有實踐性。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理性、辯證的思維方法便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他們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分析我國國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強烈共鳴的意識和能力便會產(chǎn)生質(zhì)的提高和飛躍。
因此,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價值導向要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同行,這也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鮮紅旗幟,更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
1.3 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問題訴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育人的主渠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系列講話以及先后出臺的相關政策,都是新時期高校思政課建設發(fā)展的良好機遇。各地教育部門也為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采取了有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在社會環(huán)境日趨復雜化和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內(nèi)化于心”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大學生的“走心”。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00”后已經(jīng)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成長并走進大學校園。“無人不網(wǎng),無處不網(wǎng)”成為他們真實的生活寫照。海量的網(wǎng)絡信息魚龍混雜,極容易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非觀造成巨大的沖擊,使得他們迷失信仰,失去航向。因此,思政課對于教育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守愛國主義情懷,意義重大,不可替代。但由于教學方式單一,教師一言堂、“填鴨式”“滿堂灌”等陳舊的教學方法仍被大量使用,造成很多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引領并沒有“真懂”,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并沒有“真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并沒有“真用”。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意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因此,對于高校真正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本質(zhì)功能,確保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推動社會主義的大學蓬勃發(fā)展,實現(xiàn)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起著關鍵作用,有著重大的實踐意蘊。因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堅持以“全面育人”為導向,以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自信、自豪感,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兩個維度為著力點,才能有效地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價值進行分析。
3.1 提升教師的職業(yè)自信,是實現(xiàn)“四個自信”的最直接體現(xiàn)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加快,新時代對高校思政課以及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要引導大學生加強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這關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關乎大學生能否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增強教師的職業(yè)自豪感,提升教師的職業(yè)自信,則成為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7] 。思政課教師面對的是不同專業(yè)不同知識背景的大學生,龐大的受眾群體很容易讓教師降低教學熱情,磨滅職業(yè)自信。因此,學校、學院各部門要想教師之所想,出臺各種獎勵辦法,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困難,讓思政課教師無后顧之憂地回歸教學初心,神采飛揚地在講臺上傳播正能量。只有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自信,讓他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才能達到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理論、情感“雙共鳴”,學生才會在真心認同的過程中產(chǎn)生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感受到真理的偉大力量,實踐于“四個自信”,成為真正的國家棟梁。從這一意義上看,思政課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提升,依賴于其職業(yè)自信的培養(yǎng)和形成。加強教師的職業(yè)自信,是他們擔負起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時代新人大任的必要條件,因而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3.2 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是實現(xiàn)“四個自信”的重要遵循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邁入了新的階段,大學生擁有了作出多種選擇的經(jīng)濟基礎和物質(zhì)環(huán)境,擁有了更高的價值追求。他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存在感”已經(jīng)成為他們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時代標簽。思政課教師要和學生交朋友,學會換位思考;要了解90后、00后,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適應他們而非迎合他們,這不僅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的一面,更是讓大學生真切感受到在成長的過程中并沒有被教師“忽視”,反而被教師有情有義、知冷知熱的陪伴包圍,他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便會逐步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之花就會在他們的心田綻放,思政課教師引導大學生實現(xiàn)“四個自信”的目標便會越來越清晰。因此,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不僅是教師帶領他們實現(xiàn)“四個自信”的有力遵循,也是他們將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化為其理想信念和成長意愿的重要途徑。
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平臺,打造具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色和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是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建設的重要實踐模式。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創(chuàng)辦的“紅色旋律”就是一個響當當?shù)男@文化品牌。它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學生不僅學會了書本上的知識,而且在實踐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了他們的綜合能力[8]。光明日報于2019年5月以“奏響紅色旋律,打造思政金課”為標題對這一校園紅色課堂進行了全面報道?!凹t色旋律”使思政課在燕山大學“火”了起來,經(jīng)過10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以講壇為中心,包括讀書會、影苑、網(wǎng)絡、報紙、社團在內(nèi)的立體格局。在用“紅色旋律”搭臺的同時,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還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思路,通過構建“觀察者—穿越者—志愿者—朗讀者”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學生從“紅色旋律”受益頗多,思政課真正變成了讓他們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大工程。新時代是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fā)展的新啟程,“八個相統(tǒng)一”重要論述是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寶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與智慧結(jié)晶。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恰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最佳效能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鍛煉他們的智力技能,塑造好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立志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無論是理論創(chuàng)新還是實踐創(chuàng)新,作為光榮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都要切實提高思政課質(zhì)量和水平,努力實現(xiàn)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教育使命,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撐起美好的天空。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diào):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WW)]《[WW(]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WW)]》(1)[N]. 人民日報,2019-08-14(1).
[3] 張爍.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WW)]《[WW(]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WW)]》的通知(教社科[2018]2號)[EB/OL].(2018-04-13)[2020-0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周文錦.中職校長創(chuàng)新能力的局限與突破——基于職業(yè)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12(3):81-84.
[7] 方雷,劉蕊.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創(chuàng)新的三個特性[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3):89-93.
[8] 魏黎波,劉娜.“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增效器——以燕山大學“紅色旋律”講壇為例[J].教學研究,2014,37(9):20-24.
Logic wa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 of reform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in new era
WANG Lei
(College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ocial needs and demands for problems."One core" "two wings" and "three forces" constitute the logical path for the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ride in teachers′ profession is strengthened, The increase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ring provides a two-way interactive practice and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building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責任編輯 馬曉寧]
[收稿日期] 2020-01-07[基金項目]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9JY006)
[作者簡介] 王磊(1983—),女,河北邢臺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