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私有制存在的社會中,個人利益逐漸出現異化的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析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異化的過程和原因,指出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利益異化的現象。他們的思想為解決和緩和現實中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提供了理論依據,對堅定馬克思主義,認清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也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個人利益;公共利益;異化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9-0001-02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了費爾巴哈學術的缺陷,即他只把人看成感性的對象而沒有把人看成“現實中的人”,沒有看到人的實踐的作用。馬克思則強調的一切歷史的前提的基礎是“現實的人”,并指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人是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這些人總是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或生活的勞動就不可避免地與其他人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包括各種政治上、經濟上、文化等關系。當個體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必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需求,便產生了個人利益。而公共利益則是與個人利益相伴生的概念,是擴大了的個人利益,因為現實的生產力水平和分工的存在,現實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目前還存在著矛盾。也就是說,個人利益到公共利益之間不僅是量的不同,還存在著各種矛盾以及從個人利益到公共利益這個過程中的人的“異化”。
一、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及其相互關系
在階級存在的社會里,個體和團體的利益不可能都一樣。公共利益可以理解成若干個人利益或者團體利益組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存在異化現象,是因為公共利益是由若干的個人利益組成,代表公共利益的團體或者組織的數量越大、人的活動越擴大,兩者之間的矛盾也就越復雜,個人就越受到異己的力量支配。
“個人利益或個人利益,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單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其中主要指生產性活動——所占有的、為其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產品。”[1]個人利益的明顯特征是排他性。人們在社會中的家庭背景、物質基礎、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差異,這些差異造成的每個人的訴求不盡相同,每個人追求的方面和內容也就不同。雖然每個人的利益不同,但是總有一些人的訴求或者利益是相似或一致的。他們組成了相同利益的集團,并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于是出現了規(guī)模或大或小如社會組織中的各種團體。公共利益由個人利益組成,在階級社會里,當個人利益之間相互矛盾時,作為每個有著共同利益的個人會組成某種團體,當情況更為復雜時就需要能夠更好地調節(jié)個人利益程度更高的“共同體形式”,如國家的出現。
二、利益異化的根源
生產力是造成個人利益的異化和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矛盾的根本原因。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人們物質資料生產和社會發(fā)展的程度,當生產力水平發(fā)展程度還不夠足以消滅分工和私有制的時候,私有利益與公共利益就永遠存在著矛盾,那么人本身的這種束縛自己的力量就不會消失。
利益的異化是生產力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的一種現象。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并且手無寸鐵地開始的時候,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人們會進行合作。事實上,在這種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利益完全一致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在合作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每個人的優(yōu)勢不同,于是就產生了分工,人們因為分工的不公又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從最初單純的關系開始變得復雜起來,逐漸地人們發(fā)現原來每個人的利益是不一樣的,但是這時的異化還不是很明顯,個人對維護自己利益的力量還在可控的范圍內。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個體之間完全不發(fā)生關系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個體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隨著人類群體的擴大和生活范圍的擴大,以及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終于有一天,人們會發(fā)現原本自由的個人利益不可控了,并且隨著活動的范圍越大,這種不可控的力量越來越難以支配。甚至這種力量會反過來支配人們自身,也就是所說的異化,這種情況越來越明顯。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認為,隨著人們的活動逐漸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他們就越來越受到這種異己力量的支配。
私有制在個人利益的異化,以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兩者的矛盾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私有制在個人利益的異化以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矛盾產生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每個人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即不同的分工,這種不同的分工使得社會中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各種不同的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2]。即分工使“生產力、社會狀況、意識”之間彼此發(fā)生聯系,并因為分工不同產生矛盾。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的分工都出于被迫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的情況下,私人之間利益的矛盾就依然存在,既然私人之間的利益都無法調和,公共利益就不可能與個人利益一致,兩者之間矛盾就必然存在。
三、消除利益異化現象的方法
只有消滅分工才能消除利益的異化現象,也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利益的異化現象才不會存在。換句話說,就是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盵3]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達到極點。這個極點也就是分工導致的利益“異化”現象使得無產階級再也無法忍受的時候。
國家和社會團體的產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由于人們本身的不自覺的活動,產生了擴大了的生產力。因為這種力量并不是他們自愿有組織的組成的,因此他們把它看成是異己的力量,并且由于這種力量的逐漸發(fā)展,人們發(fā)現它變得不但不以人的意志和行為所轉移,甚至反過來開始支配人的意志和行為。雖然私人的利益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但是總是會有普遍的共同利益存在,同時人類社會也需要出現一個能夠調節(jié)這個矛盾的一個“虛幻的共同體”——國家、社會團體便產生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正是由于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tài)而采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也就是說采取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盵4]一個國家的意志總是表現為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一個階級想要成為統(tǒng)治階級,其在最初總是將自己的利益說成是大家的利益,因為組成公共利益的個人利益總是希望謀求符合自己利益的一個“虛幻的共同體”。在資產階級的社會里,無論資產階級最初怎樣擺出一副為人民服務的模樣,最終還是為自己的利益集團服務。這些階級的利益始終是一種與公共利益或虛幻的共同利益相違背的特殊利益,這些特殊利益又利用自己掌握的國家機器對其他各個階級進行實際的干涉和約束。資產階級是憑借私有制,或者說分工做到的?!捌鋵崳止ず退接兄剖莾蓚€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在階級社會里資產階級通過占有生產資料對勞動大眾進行剝削,并掌握了社會的大部分物質財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其必然會掌握國家機器。
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是消滅“異化”的前提,也是根本方法。一方面,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帶來的是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做準備,即使消滅分工、消滅私有制所導致的結果也只能是普遍的貧窮。當處于貧窮狀態(tài)下的消滅“分工”只會是人們重新開始對生存需要的斗爭,這時候一切不公平的東西又會死灰復燃,私有制和分工又會重新出現。相反,只有當生產力極大發(fā)展的時候,意味著人類的物質極大的豐富,人們不必為了物質財富而進行不必要的競爭。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有可能實現共產主義,真正的共產主義必定是人類的物質極大豐富和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但是建國初期,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經驗,當時完全照搬蘇聯的發(fā)展模式,因此導致很多問題。雖然當時國家通過三大改造完成了對工業(yè)、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私有制改造,雖然消滅了私有制,但是當時國家的生產力卻十分落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生活十分貧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心又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里,中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我國的綜合國力也逐漸加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改革開放是黨和國家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表現。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作為前提,所導致的只能是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地域性的共產主義隨著外界的影響必然不可能再繼續(xù)是地域性,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交往的擴大,“區(qū)域性的共產主義”逐漸擴大到世界性的。也就是說,因為發(fā)達的生產力總是會取代落后的生產力,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就不可能存在。共產主義不是個人的,不是區(qū)域性的,它是全人類的事業(yè)。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異化”才能完全被消滅,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不再有矛盾,國家也不會再存在。
綜上所述,馬克思從“現實的實踐的個人”出發(fā),通過分析個人利益的產生和逐漸的“異化”過程,以及由個人利益為基礎產生的公共利益,得出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之后,馬克思進一步分析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指出在階級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通過國家機器對被統(tǒng)治階級進行限制和約束的事實,著重強調了分工在兩者中的作用。事實上,分工貫穿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產生和發(fā)展的整個過程。最終科學地得出,我們必須通過發(fā)展生產力來消滅分工、消滅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最終實現世界歷史性的共產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青年,我們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曉欣.“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概念之辯[J].湖北社會科學,2011,(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A Study of the Interest Thought in German Ideology
ZHANG Min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in the society of private ownership,the alienation of personal interests gradually appears.Marx and Engels analyzed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alienation of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German Ideology,and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eliminating private ownership can the alienation of interests be fundamentally eliminated.Their though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solve and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reality,and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Marxism and recognizing the nature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Key words:personal interests;public interests;alienation
收稿日期:2019-12-28
作者簡介:張敏(1989-),女,安徽宿州人,助教,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