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珂宇 孟翠巧 吳曉倩 張曉玲
尿酸在正常人的血液及尿液中含量很少,測量方法為酶法,尿酸為三氧基嘌呤,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微溶于水,易于皮下形成晶體沉積于小關節(jié)、關節(jié)軟骨、滑囊、耳輪、腱鞘、關節(jié)周圍組織、皮下組織和腎臟間質等處,引起相應的癥狀[1-2]。血尿酸水平異常升高可導致關節(jié)腫脹疼痛,關節(jié)畸形,也可誘發(fā)血尿、尿頻、腎臟積水、腎臟衰竭。近年來,有研究報道[3-4],尿酸升高與多種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密切相關,其單獨作用或與血糖血脂等其他的代謝項目相互關聯(lián)共同作用對于動脈粥樣硬化(AS)相關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促進作用,或為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選取健康體檢人群,根據(jù)尿酸高低水平分類,觀察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對尿酸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5—9月在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人員34 570名,其中男20 290名,占58.69%,女14 280名,占41.31%。年齡20~75歲。根據(jù)尿酸水平分為高尿酸組和正常對照組,高尿酸組9771名,其中男6530名,女3241名;正常對照組24 799名,其中男13 760名,女11 039名。
1.2 研究方法 由專業(yè)醫(yī)師詢問并登記性別、年齡、既往病史、家族史、現(xiàn)病史及現(xiàn)有的用藥及治療情況。并由專業(yè)的醫(yī)師負責測量身高(cm)、體質量(kg)并計算BMI。體檢人員在靜息狀態(tài)下由專業(yè)的醫(yī)師應用電子血壓計測量其收縮壓和舒張壓,如果為運動后,需靜坐休息10~15 min,測量右上臂3次,取平均值為記錄值。
1.3 血清指標檢測 所有入選體檢人員晨起空腹各抽取靜脈血5 ml,檢查血清中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GLU)、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的水平。TC、TG、GLU、UA、Cr、BUN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582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質控品、定標品為儀器廠家配套產品。
1.4 判斷標準 (1)肥胖及超重的判定。BMI<24 kg/m2為正常,24 kg/m2≤BMI<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本次分析界定BMI≥24 kg/m2為陽性。(2)血糖的判定。空腹血糖≥6.10 mmol/L為血糖升高;空腹血糖<6.10 mmol/L為血糖正常??崭寡恰?.10 mmol/L為陽性[3]。(3)血脂的判定。TG≥1.7 mmol/L為高三酰甘油血癥(HTG);TC≥6.22 mmol/L為高膽固醇血癥(HTC);TG≥1.7 mmol/L且TC≥6.22 mmol/L為混合型高脂血癥(HBF)[3]。(4)尿酸的判定。男性尿酸水平大于420 μmol/L,女性尿酸水平大于350 μmol/L為陽性[4]。(5)血壓的判定。SBP≥140 mmHg或DBP≥90 mmHg為陽性(1 mmHg=0.133 kPa)[4]。
1.5 頸動脈SMI檢查及判斷標準 由功能科醫(yī)師固定人員操作,采用日本東芝Aplio 5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11-L4探頭,頻率4~11 MHz,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測量3次,取平均值。IMT≥1.5 mm定義為斑塊[5]。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體檢人群尿酸水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男性體檢人群中高尿酸組與正常對照組相關指標的比較 男性體檢人群中高尿酸組BMI、SBP、DBP、GLU、TC、TG的水平及AS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及BUN、Cr的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男性體檢人群中高尿酸組與正常對照組相關指標的比較
2.2 女性體檢人群中高尿酸組與正常對照組相關指標的比較 女性體檢人群中高尿酸組BMI、SBP、DBP、GLU、TC、TG的水平及AS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及BUN、Cr的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女性體檢人群中高尿酸組與正常對照組相關指標的比較
2.3 影響體檢人員尿酸水平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所有體檢人群作為整體進行分析,以尿酸水平作為因變量,以年齡、BMI、GLU、血壓、TC、TG、BUN、Cr、AS發(fā)生率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分析顯示,BMI、GLU、TC、TG、AS發(fā)生率是影響尿酸水平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體檢人員尿酸水平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尿酸是體內內源性和外源性嘌呤代謝的終產物,正常情況下隨尿液排出體外,當發(fā)生機體攝入過多含嘌呤的物質、腎臟功能不全、參與尿酸合成的酶類缺乏等情況時,血清中尿酸水平升高。有研究顯示[6-8],在歐洲和北美地區(qū),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在5%~29%,男性多于女性;在日本,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在10%~30%[9];在我國,隨著地域的不同,發(fā)病率也不盡相同,有研究報道[10],我國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男性為15%,女性為10%。本研究中,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發(fā)病率男性為32.18%,女性為22.70%,遠高于相關報道,此結果可能與地域和飲食習慣以及所選人群有關,但進一步印證了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有進一步增高趨勢,且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究其原因,女性的雌激素有利于尿酸排泄的作用[11],所以育齡婦女尿酸水平低于男性,更年期以后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女性血清中尿酸的水平逐漸上升與男性的水平逐漸接近,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幾乎呈一致狀態(tài)。
超重和肥胖可以增加人們患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等概率[12-14],本研究顯示,高尿酸組男性和女性的BMI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提示,尿酸水平的異常與BMI密切相關;相關分析顯示,尿酸水平與BMI呈正相關,提示肥胖也是尿素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有研究顯示[15],高尿酸血癥往往伴有血壓升高、TC升高、TG升高。血糖升高,還可以引起腎臟功能的改變。Mazidi等[16]研究顯示,在對300余名中年人的體檢中發(fā)現(xiàn),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與血壓的升高呈正相關,血壓升高,腎臟的血流量就會減少,尿酸的排泄量就會減少,同時因尿量的減少,尿酸鹽的吸收率增加,致使血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水平的增加刺激血管管壁平滑肌細胞的無限制增生,使管壁硬化,血管阻力升高,最終血壓升高。本研究中,高尿酸組患者的SBP、DB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但不是其獨立影響因素。部分研究還顯示[17],尿酸的升高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尿酸的濃度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性也不斷增加,血糖會逐步上升。本研究中,高尿酸血癥患者的GLU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高尿酸組TG的水平明顯高于正常體檢人群,這與nanir[18]研究一致,說明尿酸的升高與TG的升高密切相關。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尿酸組TC的水平也明顯高于正常尿酸水平人群,這與Kuwabara等[19]的研究一致,約2/3的高尿酸血癥患者伴血脂升高尤其TG升高,可以推測尿酸升高降低了脂蛋白脂蛋白酶活性,促使TG合成增加,分解代謝受阻,TG在血液中蓄積,導致水平升高,使機體處于一種代謝紊亂的狀態(tài);反之,脂類代謝異常可導致腎臟動靜脈血管受損硬化,阻力增加,經過腎臟的血流減少,尿酸排泄減少,體內濃度增加,加重機體脂類代謝異常,兩者互為因果。研究顯示[20-21],高尿酸與AS硬化之間存在相關性,尿酸結晶附著于血管壁,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同時尿酸升高增加氧化應激反應,促進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形成oxLDL,生成大量氧自由基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激活炎癥因子,誘導巨噬細胞游走聚集,吞噬oxLDL,形成泡沫細胞,并促使平滑肌細胞增生,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甚至血栓。本研究顯示,高尿酸組患者中AS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結果顯示中,高尿酸與AS的發(fā)生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體檢人群中尿酸的升高與BMI、GLU、TC、TG升高密切相關,高尿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相關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