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份文件,文件中將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提到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戰(zhàn)略地位,并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要更好地為立德樹人服務,更好地支持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更好地促進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為了適應新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對鼻飼法進行信息化教學嘗試,旨在通過構建信息技術環(huán)境,改變教學方式,改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加強環(huán)境、師資、學生、評價等方面的保障,實現信息技術與中等職業(yè)教育護理實訓教學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信息化教學;鼻飼法
中圖分類號:G712;R4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1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7-0105-02
傳統(tǒng)職業(yè)教育模式注重“知識為本”,忽視了學生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互聯網+”大背景下, 以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軟件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強調知識創(chuàng)新,強調實用技能,創(chuàng)新現代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傳統(tǒng)教學法
鼻飼法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護理技能操作,是護理、助產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術性操作,也是歷屆學生公認最難的操作之一。福建省福清衛(wèi)生學校鼻飼法的傳統(tǒng)教學的學時安排為課上4學時+課后6學時。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示范操作和學生練習為主,而鼻飼操作流程煩瑣,技巧性高,且涉及解剖生理學知識,插管過程不可視,學生只能在模擬人上機械地模仿練習,練習時無法得到真實反應,不能真正理解和領會操作要點。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無法調動課堂氣氛,導致學生缺乏技能學習意識,在臨床實踐中經常無法準確地把握插管技巧,且無法很好地處理插管過程中出現的特殊情況。課后學生在開放的實訓室進行練習,教師隨班輔導,隔周教師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對學生的操作進行逐個考核,教師工作量大,但教學效果仍欠佳。
二、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注重中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雙培養(yǎng),在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數字化資源進行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學大綱、護士資格考試要求和實際臨床工作應用要求,筆者將鼻飼法這節(jié)課的內容分解為置胃管術+喂食和拔管兩部分來進行授課。
(一)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國家規(guī)劃教材、護理專業(yè)核心主干課程《護理學基礎》,《護理學基礎》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本課選自第十二章“飲食護理”第三節(jié)“特殊飲食的護理”,為理實一體課。
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中職護理專業(yè)二年級學生。①知識方面:既往學過解剖、生理等相關知識,已掌握醫(yī)院飲食和病人的一般飲食護理的知識要點。②能力方面:愛玩手機、喜歡網絡聊天;對抽象概念難以理解,將理論與現實聯系在一起的能力較弱。③心理方面: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有較強的表現欲;對臨床的人或事充滿好奇心。
教學目標。針對以上特點,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筆者制訂了以下三維目標:①知識目標:能正確概述鼻飼法的定義、適應證和注意事項。②能力目標:為案例中的病人正確置入胃管;能正確處理插管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狀況。③情感目標:有愛傷觀念,關心病人,能與病人有效溝通。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為鼻飼法插管技巧及操作要點;難點則為插管過程中特殊狀況的處理。
(二)教學流程
置胃管術(2學時)。(1)課前導學。課前,教師發(fā)布相關學習任務,并在學習互動平臺上進行指導。學生登錄學習平臺觀看鼻飼法相關視頻、微視頻和動畫案例,自學本課內容,并完成課前小測。教師分組布置任務:第一組制作PPT講解鼻飼法的定義、適應證和禁忌證;第二組角色扮演,根據動畫案例對病人進行評估;第三組制作ppt講解插管過程中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第四組制作ppt講解驗證胃管在胃內的方法。各組按要求完成任務,培養(yǎng)合作和探究精神,激發(fā)學習鼻飼法操作的興趣。
(2)課中探索。導入動畫案例,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病人何××,男,45歲,因車禍致下頜骨骨折入院,收住口腔科,經手術治療后,目前病人意識清醒,仍不能經口進食。既往史:心肺功能正常,無鼻咽部及食管疾病,無其他重大疾病。醫(yī)囑:鼻飼。護士工作任務:為該病人置入胃管,為下一步補充營養(yǎng)做準備?!笆裁词潜秋暎窟@位病人是否適合鼻飼?如果要置入胃管,該如何實施?”首先學生進行組內討論,討論后平臺隨機選人講解鼻飼法的定義、適應證和禁忌證,教師進行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善于設問,引導學生發(fā)言、總結,這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置胃管術是鼻飼法操作中的重點及難點。教師引導學生利用3D解剖軟件探討為什么將劍突作為定位胃的體表標志以及插管時胃管可能會誤插入哪些部位。學生借助3D解剖軟件進行觀察,得出以下結論:因胃賁門與劍突在同一水平面,故插管前定位劍突作為胃的體表標志;因咽與鼻腔、口腔、氣管、食管是相通的,故插胃管時極易誤插入氣管和口腔。針對“插管過程中若出現特殊情況該如何處理”,小組討論后請第三組派代表上來講解。教師借助插管過程中三種反應的動畫視頻,總結插管過程中特殊情況的判斷與處理為“嘔—?!薄皢堋巍薄氨P—退”,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教師設問:插管后能否立即喂食。學生均回答不能,認為應先驗證胃管是否在胃內。通過平臺搶答選出第四組代表,學生利用課前制作的PPT,結合3D動畫視頻講解驗證胃管在胃內的方法:一抽(回抽有胃液)、二聽(打入10ml空氣,能聽到氣過水聲)、三看(將胃管末端放入水中,沒有氣泡溢出)。結合3D動畫視頻的講解,學生能直觀理解插胃管過程中常見反應的判斷及處理和確認胃管在胃內的方法,突破難點。為啟發(fā)學生結合動畫案進行思考、討論,梳理置胃管術操作程序,教師利用學習平臺在第二組隨機選出2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名扮演護士,一名扮演病人,做置胃管前的評估工作,展現人文關懷理念的具體實施,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其余學生觀看、點評,并打分,教師點評、指出錯誤。教師規(guī)范示教置胃管操作,并進行直播,以便學生觀看操作中的細節(jié),示教完成后結合平臺的直播回看功能,強調操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加深學生的操作記憶。學生登錄仿真訓練系統(tǒng)進行置胃管操作練習,根據系統(tǒng)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為實操練習做準備。流程熟悉后完成考核,拖拽小游戲、視頻題和動態(tài)圖片題,使考試的內容和展現形式更加多樣化。通過虛擬仿真系統(tǒng)智能分析,顯示學生已基本熟悉了操作流程及操作要點。教師引入鼻飼AR技術,請學生上來體驗,并請學生談談體驗后的感受。鼻飼AR技術提供了高仿真的操作環(huán)境,模擬插管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狀況,為教學難點的解決提供了輔助支持,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了其應變能力。學生分組進行實操練習,可在模擬人上進行鼻飼技術全程練習,也可借助AR技術設置情景進行練習。學生利用問卷星操作評分表互相打分,上傳到評價系統(tǒng)。學生借助鼻飼AR技術模擬插管過程中出現的情況,便于掌握操作;學生通過練習可強化操作記憶;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可促成交流與進步。教師在此過程中巡回指導學生,及時發(fā)現其不足,給予糾正、指導、評價;并利用學習平臺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拍攝,以多種方式記錄下每組操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教師利用學習平臺的拍攝功能指出學生操作中的亮點,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使得點評更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掌握操作要點并避免細節(jié)出錯。最后教師總結本次課的學習內容,再次強調重難點,有助于學生梳理知識點;布置課后作業(yè),可促使學生鞏固所學。
(3)課后升華。學生登錄學習平臺完成課后作業(yè),及時檢驗學習效果;回看操作視頻,對照自身課堂實訓,發(fā)現不足;在手機端繼續(xù)進行仿真模擬訓練,進一步掌握操作流程;課余時間強化操作練習,并拍攝操作視頻上傳至平臺,大家投票評出“操作小能手”,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到臨床見習,認真觀察如何給病人喂食及鼻飼的護理要點,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喂食和拔管(2學時)。(1)課中探索。教師布置今天的學習任務,通過提問讓學生復習舊知。病人鄭××,男,75歲,因車禍致腦外傷入院,收住神經外科,昏迷二周,不能經口進食。既往史:無口腔、食管等疾病。病人留置胃管已一周,請問護士應如何處理。小組思考、討論后,由學習平臺隨機抽取一名學生回答。教師追問喂食應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歸納總結喂食的方法及喂食的注意事項。播放歷年學生拔管操作視頻,因學生沒發(fā)現拔管操作中的問題所在,教師邀請所有的學生進行小游戲:由教師發(fā)出指令,學生根據教師的指示做呼吸運動,先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呼氣,學生發(fā)現沒辦法堅持一直呼氣。從而引出正確的拔管方法,即先深吸一口氣—緩慢呼氣(病人呼氣同時輕柔拔管)—吸氣—呼氣(病人呼氣同時輕柔拔管)—閉氣(快速拔出胃管)。通過角色互動小游戲,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正確拔管的方法。教師規(guī)范示教喂食和拔管操作。學生分組進行鼻飼法全程實操練習。具體實施同置胃管術。(2)課后升華。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強化操作練習,并提交操作視頻上傳至平臺,由教師和企業(yè)專家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分,取平均分作為該生鼻飼操作成績。同時教師對學生學習鼻飼法的整體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其余同置胃管術課后任務。
三、教學效果
借助學習互動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移動教學;注重過程管理與多元評價,課前平臺數據統(tǒng)計,課中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課后及時掌握教與學的情況;應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互動性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樂學而活學;經教師和企業(yè)專家評定,學生操作的正確率大大提升,綜合成績優(yōu)良率達 87%,比對照組高出27%,效果良好。
四、特色與創(chuàng)新
本課始終圍繞專業(yè)崗位需求,以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為主線,注重培養(yǎng)護生的臨床實踐能力。①校內外合作開發(fā)的鼻飼AR技術,實時交互性強,通過模擬逼真的臨床情境,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升其崗位勝任力。②校企共同研發(fā)的仿真模擬系統(tǒng)將抽象的護理理論和侵入性的護理操作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學起來更輕松、有效,為其過渡到臨床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 翔.鼻飼法教學改革實例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1(7):336.
[2]曾美群.基礎護理學鼻飼法的說課設計[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3):123-125.
作者簡介:李清鳳(1976—),女,福建仙游人,福建省福清衛(wèi)生學校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護理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