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億
【摘 要】本文分析大語文教育觀下本土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論述具體的融入策略:語文教學滲透本土文化資源,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本土生活文化相融合,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語文教學與本土德育文化相融合,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語文教學引入本土美學資源,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大語文教育觀 中職語文教學 本土文化 語文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4B-0120-03
大語文教育觀是一種全新的、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它提倡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進行拓展、延伸,全方位與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即把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將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相結合,將教語文與教做人相結合,將教授語文知識與發(fā)展非智力素質相結合,使學生接受整體全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本土文化是指由當?shù)厝嗣耖L期面對生活和環(huán)境所孕育與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果,包括思想、觀念、習俗、器物、生活方式等。本土文化是扎根本土、世代傳承、有區(qū)域特色的文化,既有歷史傳統(tǒng)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和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可以豐富學習內(nèi)容,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形成處處有語文、時時學語文的“大語文”觀念,全面提升語文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
北海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地域風情獨具特色。北海既是年輕的沿海開放城市,也是歷史悠久的“南珠之鄉(xiāng)”,又是我國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這里挖掘出我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古漢墓群—— 合浦古漢墓群,留下了古代生動傳神的“珠還合浦”的傳說,保存著東坡亭、海角亭、還珠亭、大士閣、白龍城、文昌塔等大量的歷史古跡和人文遺跡。以合浦漢文化為核心的歷史文化、以南珠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為特征的開放文化、以疍家文化為特色的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在這里交相輝映,融合成北海特有的鮮明的地方文化風貌??梢哉f,北海歷史文化以其豐富性及獨特性,成為中職語文本土文化教育不可多得的重要教學資源。
如何在大語文教育觀指導下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語文應用能力,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進而完成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任務?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學應基于大語文教育觀融入本土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的最終目標。
一、語文教學滲透本土文化資源,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一)靈活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提高學生聽說能力。聽說能力是中職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聽說能力訓練是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職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來看,善于聆聽且表達能力強的畢業(yè)生就業(yè)相對容易,職業(yè)發(fā)展前景良好。但是,中職學生聽說能力整體較弱,部分學生不能正確領會、吸收相關知識信息,不敢開口說話,或者口頭表達不流暢。為改善這種現(xiàn)狀,在聽說訓練中教師可以靈活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嘗試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進行有目的的教學和引導。
例如,教師在進行“介紹”口語交際教學時,可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讓學生模擬扮演不同角色介紹北海的本土文化。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yè)學生可扮演導游和游客,介紹北海民俗文化;烹飪專業(yè)學生可扮演飯店廚師和顧客,介紹北海疍家飲食文化;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可扮演歌手和觀眾,介紹北海咸水歌等民間音樂文化。在聽說訓練中滲透本土文化資源,訓練素材是學生熟悉的人物和事物,容易引起學生共鳴,能使學生有話可說,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弘揚本土文化的同時,達到提高聽說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合理整合本土文化資源,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北海本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職語文教師應合理整合本土文化資源,在語文閱讀鑒賞教學中適當融入相關的本土特色文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語文課堂生動有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感受、鑒賞能力。
例如,《牛郎織女》一課中涉及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傳說。為了豐富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找書籍、網(wǎng)絡搜索等方式,了解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北海著名的民間傳說——《珠還合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播放大型神話粵劇《珠還合浦》的視頻,讓學生在切實感受北海本土文化魅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民間傳說故事的理解,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三)充分發(fā)掘本土文化資源,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能力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指標,但是中職學生普遍語文基礎薄弱,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偏低,在寫作上面臨較大困難。學生普遍害怕寫作、不愿寫作、無話可寫、無從下筆等,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nèi)狈ι铙w驗和素材積累。正如教育家葉圣陶所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可見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多觀察、多積累,學生才有可能文思泉涌、言之有物。
例如,在寫作訓練《說明文:特征和順序》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學?!耙皇重愃嚒必惖窆ぷ魇液拓惖袼囆g館,詳細了解北海貝雕手工技藝的特征、制作工藝流程,并指導學生模仿《景泰藍的制作》一文中介紹說明對象(景泰藍)的特征、說明順序(景泰藍制作工序)和說明方法,以《景泰藍的制作》為范本,開展題為“貝雕的制作”的說明文寫作訓練。教師將寫作教學活動放置于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之中,把北海本土貝雕手工技藝作為寫作素材引入語文課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藝術之美,提升學生參與寫作訓練的積極性,改變學生文思枯竭、無從下筆的寫作困境。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本土生活文化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
大語文教育觀強調(diào)語文教學與真實生活的結合?!按笳Z文”跳出了課本的束縛,更加注重跟真實的社會、實際生活現(xiàn)實的結合,語文老師可以把生活當中的情景融入教學當中,把語文內(nèi)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啟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也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要求。《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基礎模塊部分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內(nèi)容與要求是:根據(jù)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yè)生活確定活動內(nèi)容,設計活動項目,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