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璇 袁傲冰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分析,解析互動裝置藝術產生條件:科技手段的介入以及人的主體性。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解讀感官型、行為型兩種人與互動裝置藝術的基本形式,分析互動裝置藝術給商業(yè)空間帶來更強力吸引及購買力需遵從的互動、體驗、科技和虛擬原則,同時,提煉了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yè)空間中的應用策略,為兩者的嵌套提供借鑒與理論依據。
〔關鍵詞〕互動裝置;商業(yè)空間;參與與體驗
一、互動裝置藝術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一)互動裝置藝術的概念
“互動裝置”這個專有名詞來源于英文的“Interactive Installation”,是建立在以一定的計算機軟件及硬件為平臺,人機間或不同人通過計算機計算為承載進行互動的藝術。這里的計算機軟硬件裝置便成為互動行為產生的媒介,它能夠最大限度地使體驗者參與、交流甚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友b置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藝術形式最大的區(qū)別是其具有的空間互動性。
(二)互動裝置藝術的產生條件
1.科技手段
科技手段是互動裝置藝術產生的重要前提。從互動裝置藝術的發(fā)展溯源來看,每一次新興科技的產生,就會極大促進它在藝術形式上發(fā)生轉變。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只有在機械與動力有機結合的情況下,才能催生出更加完善的互動裝置藝術?;友b置藝術是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成果,社會需求與科技成果二者的相互促進最終促成了互動裝置藝術的發(fā)展。
2.人的介入
藝術表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類的主觀意識,因此,大部分藝術形式都是人為參與的,互動裝置藝術同樣也是如此。由于人的介入,互動裝置藝術難免會受到影響,而互動裝置藝術也會對人的感受進行反向影響。在這一種雙向影響過程中,藝術形式會隨著這些運動進行不斷變換,從而促進藝術形式的不斷發(fā)展。
(三)互動裝置藝術與人產生互動的基本方式
1.感官型互動體驗
人類的觸覺、聽覺、味覺、嗅覺以及視覺都是感受外界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這些感官能夠感受外界環(huán)境,刺激自身大腦皮層,從而獲取外界信息。在商業(yè)領域,這種以感官體驗為主的互動方式可以更多地傳遞互動體驗。
2.行為型互動體驗
行為型互動體驗是在感官型互動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的產物。近年來,簡單的互動體驗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行為型互動體驗因此誕生。行為型互動體驗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讓消費者跨越空間,真實地感受到服務質量的優(yōu)越性,最終提高商業(yè)服務價值。
二、互動性裝置藝術介入商業(yè)空間的設計原則
(一)互動原則
在商業(yè)空間的這種互動體驗設計中,應強調消費者與商業(yè)空間環(huán)境產生直接的互動,互動裝置藝術對商業(yè)空間的促進作用就體現在這一方面。在這一互動原則下,消費者可以利用自身的行為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引發(fā)互動裝置的改變。
(二)體驗原則
對于商業(yè)空間的交互設計,對其藝術形式的重視往往大于對其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的關注。設計者在對互動體驗模式進行設計時,不單要考慮產品對消費者體驗的影響,還要進一步考慮消費者在進行產品體驗時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
(三)科技原則
在商業(yè)空間設計方面,有一些新的設計作品形式涉及計算機藝術、圖像藝術等。在商業(yè)空間環(huán)境設計中,很大一部分交互體驗設計是通過一系列新技術來實現的,如新媒體技術、數字合成技術、音樂交互技術等。
(四)虛擬原則
虛擬原則是指把真實與虛擬進行融合后,形成的一種虛擬現實藝術形式。設計師在進行互動設計時,采用虛擬原則可以幫助設計成品更為豐富,讓消費者更多沉浸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反差之中,最終實現消費者體驗到真實的虛擬現實才是虛擬原則的最終目的。
三、商業(yè)空間中互動性裝置藝術的應用策略
(一)因地制宜
以中國為例,在各類商鋪開業(yè)之際,充氣拱門常常用作迎賓時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圖1)。Paint Drop互動裝置正是以此為靈感,設計出一條“濺滿”油漆的多彩隧道(圖2),在傳達喜迎賓客寓意的同時增加了體驗者與整個商業(yè)空間的互動性。
(二)體驗感與參與度
在當下以客戶體驗為主要指標的經濟時代,作為一種“商品”,“體驗”是消費者的主要消費對象。
位于紐約時代廣場的互動裝置藝術“大紅心”為設計師們提供了新的思考以及設計方向(圖3)。當人們觸摸心形側面的傳感器時,裝置中的心臟部位就會在裝置內跳動得更亮;當人們握著它時,心臟則律動得更快。同時它可以根據人流發(fā)生變化,當感應到人流增加,裝置的亮度也會隨之增加(圖4)。
結 語
互動裝置藝術的融入為商業(yè)空間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在提升空間本身的職責之余也可以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性。商業(yè)空間內互動裝置藝術的應用也為人們提供了更新、更具科技感與藝術感的溝通方式。在未來的應用設計中,設計者應在遵循互動裝置藝術設計原則的同時,不斷挖掘其新的表現形式,更好更巧妙地將其應用于商業(yè)空間之中。
(責任編輯:張貴志)
參考文獻:
[1]安永鋼.互動經濟:互動思維下的經濟模式[M].北京:后浪,2017:37-41.
[2]郭曉寒,何宇津. 互動媒體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四達.互動裝置藝術的交互模式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08).
[4]安騰燕.基于自然交互的創(chuàng)新設計原理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5.
[5]譚慧.數字娛樂產品中的自然交互方式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1.
[6]季松.消費時代城市空間的體驗式消費[J].建筑與文化,2009,(05):68-70.
[7]段金娟,李高峰.公共設施體驗設計及情景體驗分析[J].包裝工程,2012,33(6) :42-45.
[8]托夫勒·阿爾溫.未來的沖擊[M].蔡伸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9]湯和.當代公共藝術的互動性研究[D].重慶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