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里的事,很難說個誰對誰錯,每個人都有一種不公平的感覺,豈不知,這樣對清官最不公平,若讓清官來斷家務事,是把清官放錯了崗位,因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情”的地方?!扒椤焙汀皭邸辈攀恰凹摇钡暮诵?,若沒有了“情”和“愛”,家庭成員就變成了“搭伙”關系,親人就變成了普通的“室友”關系。
可悲的是,有的家庭成員連“搭伙”關系都不是,子女回來吃飯,既不交糧交菜,又不下廚幫忙,吃飯時大家坐大桌,還把老人單獨放在廚房的小桌上。有的家庭成員甚至連“室友”關系都算不上,試想一下,大中院校里的“室友”,輪流打開水,輪流掃地,大家是公平的,一起吃飯,一起逛街,臨睡前海闊天空吹諞一番,那種既親密又無拘無束的感覺,成為年輕學子美好的青春記憶。而有的家庭,父母就像仆人,常年種地種菜,喂豬養(yǎng)雞,燒水做飯掃地,子女回家后跟父母要么不說話,要么粗聲粗氣,還嫌飯菜做得不好,更別提一起逛街了,這哪里算得上“室友”關系?即使仆人,還要付工錢,大多數(shù)子女給父母付過工錢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很多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一種“無底線”的主仆關系!
奇怪的是,這種連“搭伙”和“室友”關系都算不上的家庭關系,中國人卻在一代代地維持,文中的老父親,臨終時希望“下輩子還做你們的父親”。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國的父母愿意這樣無底線的付出?很難找出一個客觀原因,只能歸結為“情”和“愛”,一種本能式,但又超越本能的父愛和母愛。沒有人強迫父母必須這樣做,但是他們卻這樣做了,盡管他們可能長期掙扎在“情愿”與“不情愿”之間。有人說,人是神、魔、獸的混合體,人性也是神性、魔性、獸性的混合物。愛和智慧是神性,追名逐利是魔性,物欲享受是獸性。這種無私奉獻式的父愛和母愛,可稱得上是人性中的神性之精華。
從本文這位老父親臨終前的傾訴中,可以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那種痛楚和悲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痛楚和悲苦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既有時代的原因、社會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還有一種原因———家庭共同體。
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形成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中每個人的言行、經(jīng)歷、道德修養(yǎng)、做事方式、生活習慣都會影響到其他人。一個木桶裝水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家庭共同體的人際關系狀況取決于家庭成員中情商最差的那個人。兄弟四個中,老小情商最差,也是造成父親心理傷痕最大的一個。老大雖然情商高,但是把怨恨埋在心里,雖然沒有和父親明著吵架,但是卻用“冷暴力”的方式,使老父親精神上很受折磨。老二人很能干,但是管不住老婆,只能配合老婆演雙簧戲,夫妻二人和父母親生活在一起,老二老婆的刀子嘴和小手腕,是導致父親晚年生活痛苦的一個重要原因。老三智商高,情商也高,但是光說不做,口頭革命派,動手能力差,正如老父親傾訴的那樣,如果自己親自動手,早把空調裝好了。兄弟四個加上四個兒媳婦,還有老伴,共同形成一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使老父親心理上痛苦不堪。
少來夫妻老來伴,按理來說,老夫老妻應該互相照顧才對,但是文中的老爺子,卻夫妻關系冷淡,60歲之后就開始分床睡,白天各自忙,晚上也不在一起說個知心話,缺少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得子女有機可乘,老伴的情感其實已經(jīng)傾斜在兒孫輩身上,忽略了對老公的照顧,也間接地造成了老爺子的痛苦。在中國,有很多老太太,只愛兒子和孫子,不愛老公,有的家庭卻是老爺子在外面胡整,不照顧家里的老太太,老夫老妻若有一方責任缺失,都會導致另一方缺少最親密的生活照顧和精神撫慰,是一個看不見卻實際存在的家庭問題。
傳統(tǒng)婚禮儀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對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禮儀是人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社會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最大公約數(shù),這個公約數(shù)濃縮了人生幸福的黃金法則,如果我們一輩子都敬天禮地,尊敬父母,夫妻互敬,就會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得開心,只可惜,很多人在結婚時,在眾目睽睽下舉行了婚禮,多年以后,只記得新婚那天的快樂和幸福,卻忘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人是精神動物,除了吃飽穿暖以外,還有精神需要。文中的老父親,晚年兒孫滿堂,豐衣足食,但是缺少感情的交流和精神撫慰,幾個兒子和老伴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只有在醫(yī)院做白內(nèi)障手術那次,老三夫妻倆一下班就趕往醫(yī)院,陪父親聊天,直到熄燈,老人回想起來,覺得那是最享福的一段日子。為何在家里不覺得是享福,在醫(yī)院里卻覺得是享福呢?“你們忙工作,忙賺錢,就不能耽擱一下少賺幾個,抽空過來看看我,陪陪我。”這句話,是對天下所有忙著追求功名利祿的子女說的。
本文形象直觀地展示了一個四世同堂家庭中的愛恨糾葛,重點展示了老一輩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恩怨矛盾。家庭矛盾人人都會遇到,也都有很多故事可講,但是,我們卻很少看到寫得特別好的家庭故事。一方面是家太現(xiàn)實了,很多人不愿去直面家庭生活中的丑陋,也不愿去揭傷疤;另一方面,很多人不知道家庭生活怎樣下筆,寫風花雪月還行,一寫家庭生活,不是過于理想化,就是俗不可耐。本文寫得情真意切,不落俗套,其特點和技巧很多,略舉幾點:
第一,混合使用三種人稱。采用第一人稱,用老父親的口吻,講述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采用第二人稱向老三傾訴,采用第三人稱講述其他人的故事,綜合運用三種人稱,這樣既可以發(fā)揮每種人稱敘事的優(yōu)點,又可以克服每種人稱敘事的缺點。莫言的小說里,也運用這種寫作技巧。
第二,作者嘗試采用車輪式結構,老父親先挨著講述家人共同吃過的苦,從老大講到老小,四個兒子講完后,又來第二輪,從老大到老小,挨著數(shù)說他們的是非。一方面反映出老人內(nèi)心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苦,一方面也從某種程度上隱喻生活像車輪一樣轉了一圈又一圈,人生故事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從說話技巧上來說,第一輪,先承認大家吃過的苦,第二輪,對幾個兒子挨著進行批評,這樣也容易被子女接受,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第三,文中吸收地道、鮮活的農(nóng)民語言,格言、諺語、俚語順手拈來,既符合人物身份和語境,又蘊含著樸素的道理。農(nóng)民不善講大道理,但是他們卻善于在日常生活處感悟出一些道理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卻無,人人都會遇到的家庭生活矛盾,經(jīng)作者的妙手,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本文可以看出作者的語言功底之強。
第四,敘述、抒情、議論相結合,情理交融。讀者在閱讀文中故事的同時,
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一篇好的作品,不僅僅是作品自身的完美,若能喚醒讀者心中的某種感情,某種聯(lián)想和記憶,某種人生的感悟,那樣最好不過了。情理交融的文章,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第五,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打動人心。文中巧妙地使用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把他們過去吃過的苦,和子女們怎樣對待老人寫得活靈活現(xiàn),幾個兒子、兒媳各不相同的個性和對待老人的不同方式與心態(tài)躍然紙上。
遺憾的是,老父親雖然有過對人生的思考,也覺得心有愧疚,但是并沒有覺醒。他既不明白人生的意義,也不明白有些問題是自己本身造成的。例如:他很愛面子,敏感、多疑,這樣加重了原本就很復雜的家庭矛盾。老大一家上門來拜年,他覺得老大認的是他親生的媽,是在城里有了出息的老三,是老二老小兩個免費的幫工,這就是老人的不對了,可能是老人自己想多了,老大未必就是那樣想的,作為讀者很難接受老父親的那種想法。老婆不讓他抽煙、喝酒,是為他好,本身并沒有錯。既然吃飯想坐上座,卻缺乏坐上座的那種胸懷和氣度。老父親臨終前,若能反思批評一下自己性格中的缺點,也許對活著的人會更有啟發(fā)意義。
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很少寫老人與孫子輩之間的事,似乎有點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文章的結尾,老人希望下輩子父子之間的關系不是這樣的,那么,好的父子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呢?與其把希望寄托在虛幻的來生,還不如希望孫子輩與他們父輩的關系有所改變。
淺陋之見,敬請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頻陽子
作者簡介:劉新民(1978—),男,漢中洋縣人,西安財經(jīng)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