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齊利
(江西財經(jīng)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2019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經(jīng)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1)諾貝爾獎官方推特:“for their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global poverty”。。此次頒獎,在中國學術(shù)界和實務界引起一定的爭論:在減貧效果方面,到底西方的扶貧政策更有效還是中方的扶貧政策更有效?對于扶貧政策有效性的評估,到底該采用中方的實驗性做法(試點推廣法[1-2])還是該采用西方的實驗性做法(隨機對照法[3-6])?
實際上,扶貧政策有效性的評估,分為事前有效性評估和事后有效性評估兩個方面(2)事后有效性評估是指:政策或項目正式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對該政策或項目的實際效果做鑒定性評估。事前有效性評估是指:政策或項目在正式實施之前,對政策或項目如果落實將會產(chǎn)生的預期效果做預測性評估。。對于扶貧政策的事后有效性,即在扶貧政策正式實施一定時間之后對減貧效果進行評價,中西方的評估結(jié)論是一致的,并無分歧:實踐表明,中方的扶貧政策比西方的扶貧政策更有效。例如,世界銀行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從1981年到2015年的35年內(nèi),中國累計脫貧7.28億人,世界其他地區(qū)累計脫貧1.52億人(3)資料來源:世界銀行http://iresearch.worldbank.org/PovcalNet/povOnDemand.aspx。。
爭議的焦點在于事前有效性的評估。在扶貧政策正式實施之前,同樣采取實驗性做法評估其有效性,然而,中西式評價結(jié)論差異巨大:西式實驗評價為有效的扶貧政策,中式實驗評價的結(jié)論可能是有效、也可能是無效;中式實驗評價為有效的扶貧政策,西式實驗評價的結(jié)論可能是有效,也可能是無效,還可能是不確定[7-16]。
既有文獻鮮有問津:中西方在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上為什么會產(chǎn)生分歧?皆是采取實驗的方法來檢驗扶貧政策的事前有效性,中方采取試點推廣法,西方采取隨機對照法。實驗方法的不同,導致有效性的評價標準自然不同,這是產(chǎn)生分歧的源頭。從該源頭出發(fā),與均衡理論的研究范式相一致,本文在理論上對分歧的定義、分歧的構(gòu)造性、分歧的存在性、分歧的唯一性依次展開論述,以此揭示中西方關于扶貧政策減貧效果的事前有效性評價產(chǎn)生分歧的內(nèi)在機理。
第一,分歧的定義。以脫貧率為測度指標,在中式有效性評價標準的數(shù)學定義和西式有效性評價標準進行的數(shù)學定義基礎上,給出中西式有效性評價分歧的數(shù)學定義。對于兩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果評價,(1)無分歧,中西式評價結(jié)論完全完全一致,要么皆評價為近似等效,要么皆評價為其中一項政策比另一項政策效果更好;(2)弱分歧,中式評價為其中一項政策比另一項政策效果更好,但西式評價中僅有部分被試支持該結(jié)論,另一部分被試卻反對該結(jié)論;(3)強分歧,中西式評價結(jié)論完全相反,在統(tǒng)計上表現(xiàn)為辛普森悖論(4)辛普森悖論:分組評價所得結(jié)論與匯總評價所得結(jié)論完全相反。例如,法學院和商學院在招生時各自都是女生多于男生,但是從兩個學院招生的匯總數(shù)據(jù)看則是男生多于女生。,一方評價出某項政策效果更好,而另一方評價出另一項政策效果更好。
第二,分歧的構(gòu)造性。在由政策試驗前的貧困人數(shù)與政策試驗后的脫貧人數(shù)構(gòu)成的直角坐標系內(nèi),根據(jù)中西式評價關系中的向量加法原理,建立一個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數(shù)學模型,完全涵蓋中西式評價分歧的所有情形。以兩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果評價為例,其完備性體現(xiàn)在:(1)無分歧有3種情形、(2)弱分歧有4種情形、(3)強分歧有2種情形,合計共有9種情形。
第三,分歧的存在性。(1)以中西式皆評價為近似等效作為基準情形,證明得:若基準情形存在,則在基準情形落點的附近,其他所有情形也肯定存在。(2)對于兩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果評價,在由政策實施前的貧困人數(shù)與政策實施后的脫貧人數(shù)構(gòu)成的直角坐標系內(nèi),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例滿足中西式皆評價為近似等效這類點的組合。
第四,分歧的唯一性。通過尋找中西式皆評價為近似等效這一基準情形存在的充分且必要條件知:中西式評價為近似等效的基準情形不僅非唯一,而且有無窮多個,幾乎可以散落在由政策實施前的貧困人數(shù)與政策實施后的脫貧人數(shù)構(gòu)成的直角坐標系第一象限的任何位置。這就是中西方在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果評價方面,無分歧的各種情形隨處可見的同時,弱分歧的各種情形也隨時可遇,甚至出現(xiàn)辛普森悖論的強分歧之各類情形也隨時不可避免的原因和機理。
該研究的學術(shù)貢獻:揭示了中式實驗性做法與西式實驗性做法用于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評估時結(jié)論經(jīng)常出現(xiàn)分歧的內(nèi)在機理。該研究的實踐啟示:(1)中西方因?qū)嶒灧椒ú煌?,在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上結(jié)論出現(xiàn)分歧在所難免;(2)因為扶貧歸根到底是要貧困人口脫貧,為調(diào)和結(jié)論上的分歧而對中西方評估的脫貧率再來一道加權(quán)求和的數(shù)據(jù)處理工序,只是為了在量化上不再顯示沖突,對實際甄別最有效的扶貧政策幾乎毫無裨益;(3)實驗性評估扶貧政策的有效性若刻意遵循西式的隨機對照法,將會因需要考慮的因素過多,即“維數(shù)災難”,而引發(fā)“分組災難”,最終形成“診斷災難”,即組間結(jié)論相互沖突,對政策效果無法形成確定性的判斷;(4)與西式隨機對照法遵循因果系統(tǒng)(causal system)的思維方式進行政策實驗不同,中式的試點推廣法遵循模糊系統(tǒng)(fuzzy system)的思維方式進行政策實驗,僅對輸入輸出進行綜合推斷的操作能夠有效避免“維數(shù)災難”“分組災難”“診斷災難”;(5)考慮到辛普森悖論的可調(diào)和性與事后評價結(jié)論的一致性,對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若要采取實驗性做法,則以中式的試點推廣法為主、西式的隨機對照法為輔的試驗策略較為穩(wěn)妥。
對扶貧政策的有效性采取實驗性的做法進行評估時,西式遵循因果系統(tǒng)(causal system)的思維方式,首先對被試對象按照個體差異性進行分組處理,然后對輸入輸出進行分組評估,以此甄別何種扶貧政策更有效;中式遵循模糊系統(tǒng)(fuzzy system)的思維方式,不對被試對象按照個體差異性進行分組處理,僅對輸入輸出進行綜合評估,以此甄別何種扶貧政策更有效。中西思維方式不同,導致實驗方法的選取不同;實驗方法不同,導致有效性的評價標準自然也不同;評價標準不同,導致評價的結(jié)論也難以完全相同。這是中西方通過實驗性做法評估扶貧政策的有效性時產(chǎn)生分歧的源頭?;谏鲜鏊枷?,對中西式有效性的評價標準,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分歧在邏輯上給出嚴肅的數(shù)學定義。
定義1,中式有效性的評價標準:
(1)政策T比政策T'高效當且僅當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大于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即
T?T'?P(H|T)>P(H|T')
(2)政策T比政策T'低效當且僅當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小于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即
TT'?P(H|T)
(3)政策T與政策T'近似等效當且僅當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與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相等,即
T~T'?P(H|T)=P(H|T')
定義2,西式有效性的評價標準:
(1)政策T比政策T'高效是指不僅在C類人群中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大于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而且在C'類人群中亦是如此,即
(2)政策T比政策T'低效是指不僅在C類人群中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小于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而且在C'類人群中亦是如此,即
(3)政策T與政策T'近似等效是指不僅在C類人群中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與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相等,而且在C'類人群中亦是如此,即
(4)政策T與政策T'效果孰高孰低不確定是指,要么在C類人群中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比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更高,但在C'類人群中的表現(xiàn)正相反;要么在C'類人群中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比實施政策T'后的脫貧率更高,但在C類人群中的表現(xiàn)正相反,即
定義3,中西有效性的評價分歧:
(1)無分歧,對于政策T和政策T',從脫貧率上看,中式和西式皆評價為近似等效,或皆評價為T比T'高效,或皆評價為T比T'低效,即
(2)弱分歧,對于政策T和政策T',從脫貧率上看,中式評價為T比T'高效,而西式評價為不確定;或者中式評價為T比T'低效,而西式評價為不確定,即
(3)強分歧,即出現(xiàn)辛普森悖論,對于政策T和政策T',從事后的脫貧率上看,中式評價為T比T'高效,而西式評價為T比T'低效;或者中式評價為T比T'低效,而西式評價為T比T'高效,即
由扶貧前的貧困人數(shù)、扶貧后的脫貧人數(shù)計算得來的脫貧率知:根據(jù)定義1,Case1、Case2、Case3、Case4中式評價政策T比T'更高效;Case5、Case6、Case7、Case8中式評價政策T比T'更高效。根據(jù)定義2,Case1、Case8西式評價政策T比T'更高效;Case4、Case5西式評價政策T'比T更高效;Case2、Case3、Case6、Case7西式評價政策T與T'誰更高效不確定。根據(jù)定義3,Case1、Case5中西式評價無分歧;Case2、Case3、Case6、Case7中西式評價弱分歧;Case4、Case8中西式評價強分歧,即出現(xiàn)辛普森悖論。具體如下:
在由政策試驗前的貧困人數(shù)x為橫軸,政策試驗后的脫貧人數(shù)y為縱軸,所構(gòu)直角坐標系的第一象限內(nèi),設點CT、CT'、C'T、C'T'、T、T'的坐標分別為(xCT,yCT)、(xCT',yCT')、(xC'T,yC'T)、(xC'T',yC'T')、(xT,yT)、(xT',yT')。根據(jù)平行四邊形法則,有如下關系式成立:
(xT,yT)=(xCT+xC'T,yCT+yC'T),(xT',yT')=(xCT'+xC'T',yCT'+yC'T')
如果中西式皆評價為T與T'近似等效,則點CT=(xCT,yCT)與點CT'=(xCT',yCT')處在從原點出發(fā)的同一條射線上,點C'T=(xC'T,yC'T)與點C'T'=(xC'T',yC'T')處在從原點出發(fā)的又一條射線上,點T=(xT,yT)與點T'=(xT',yT')處于從原點出發(fā)、且夾在剛才兩條射線之間的一條射線上;即CT=(xCT,yCT)、CT'=(xCT',yCT')、C'T=(xC'T,yC'T)、C'T'=(xC'T',yC'T')、T=(xT,yT)、T'=(xT',yT')在第一象限的落點有如下關系式成立:
對于Case1,C:T?T'要求從原點出發(fā)過點CT=(xCT,yCT)的射線在從原點出發(fā)過點CT'=(xCT',yCT')的射線的上方,C':T?T'要求從原點出發(fā)過點C'T=(xC'T,yC'T)的射線在從原點出發(fā)過點C'T'=(xC'T',yC'T')的射線的上方,C∪C':T?T'要求從原點出發(fā)過點T=(xT,yT)的射線在從原點出發(fā)過點T'=(xT',yT')的射線的上方;即這六個點在第一象限形成2個平行四邊形。同理,亦可得點CT,CT',C'T,C'T',T,T'處于分別情形Case2、Case3、Case4、Case5、Case6、Case7、Case8時的2個平行四邊形及其數(shù)量關系。數(shù)量關系具體如下:
為書寫的方便,記x1=P(H|CT),x2=P(H|C'T),x3=P(H|CT'),x4=P(H|C'T'),d1=P(CT|T∪T'),d2=P(C'T|T∪T'),d3=P(CT'|T∪T'),d4=P(C'T'|T∪T'),其中占比向量(d1,d2,d3,d4)處在如下的單純形之中:
根據(jù)中西式評價的關系,即中西式脫貧率的全概率公式
對上一節(jié)分歧構(gòu)造性做等價變換得分歧函數(shù)F(x,d):[0,1]4×∑(4)?R3為
其中,
如果中西式皆評價為T與T'近似等效,則分歧函數(shù)F(x,d)的三個分量皆等于0,即
同理,中西式評價的上述8種情形在分歧函數(shù)F(x,d)的取值方向依次如下:
其中,Case0、Case1、Case5中的點(x(0),d(0))、(x(1),d(1))、(x(5),d(5))就是中西評價無分歧的地方;Case2、Case3、Case6、Case7中的點(x(2),d(2))、(x(3),d(3))、(x(6),d(6))、(x(7),d(7))就是中西評價弱分歧的地方;Case4和Case8中的點(x(4),d(4))、(x(8),d(8))就是中西評價強分歧的地方,即出現(xiàn)辛普森悖論的地方。
對于分歧函數(shù)F(x,d),問題的關鍵是:點(x(0),d(0))、(x(1),d(1))、(x(2),d(2))、(x(3),d(3))、(x(4),d(4))、(x(5),d(5))、(x(6),d(6))、(x(7),d(7))、(x(8),d(8))是否都存在?直接回答該問題比較困難,可以將其分解為兩個遞進式的子問題來依次回答。問題1:點(x(0),d(0))是否存在?問題2:若點(x(0),d(0))存在,那么點(x(1),d(1))、(x(2),d(2))、(x(3),d(3))、(x(4),d(4))、(x(5),d(5))、(x(6),d(6))、(x(7),d(7))、(x(8),d(8))是否也存在?
首先回答問題2:若點(x(0),d(0))存在,那么點(x(1),d(1))、(x(2),d(2))、(x(3),d(3))、(x(4),d(4))、(x(5),d(5))、(x(6),d(6))、(x(7),d(7))、(x(8),d(8))是否也存在?
定理:對于連續(xù)可微的分歧函數(shù)F(x,d):[0,1]4×∑(4)?R3,有F(x(0),d(0))=0成立。DF(x(0),d(0))表示該分歧函數(shù)F(x,d)在點(x(0),d(0))處的(4+3)×3雅各比矩陣。若DF(x(0),d(0))(y):R4+3?R3是一個滿射函數(shù)(5)滿射函數(shù)的定義:如果對于Rm中的每一個b,Rn中至少存在一個x使得F(x)=b成立,則稱函數(shù)F:Rn?Rm為滿射函數(shù)。,則F(x,d)在點(x(0),d(0))處是一個局部滿射函數(shù)(6)局部滿射函數(shù)的定義:設x0為函數(shù)F:Rn?Rm定義域中的一個點,有F(x0)=b0;如果對于Rn中以x0為中心的任意開球Br(x0),在Rm中存在一個以b0為中心的球Bs(b0),使得對于Bs(b0)中任意的b,在Br(x0)中至少存在一個x滿足F(x)=b,則稱函數(shù)F在點x0處是一個局部滿射函數(shù)。,從而點(x(1),d(1))、(x(2),d(2))、(x(3),d(3))、(x(4),d(4))、(x(5),d(5))、(x(6),d(6))、(x(7),d(7))、(x(8),d(8))在點(x(0),d(0))附近自然也存在。
證明:DF(x(0),d(0))(y):R4+3?R3是一個滿射函數(shù),這就意味著,對于任意向量b=(b1,b2,b3)T,方程組DF(x(0),d(0))(y)=b都是有解的。根據(jù)線性方程組解的存在性定理(7)線性方程組解的存在性定理:由m×n的矩陣A組成的線性方程組Ax=b,對任意的向量b=(b1,…,bm)T,未知數(shù)x=(x1,…,xn)T都有解的充分且必要條件是:系數(shù)矩陣A的秩rank(A)等于方程的個數(shù)m,且未知數(shù)的個數(shù)n不少于方程的個數(shù)m,即:n≥m=rank(A)?Ax=b有解。,因系數(shù)矩陣DF(x(0),d(0))的行數(shù)小于列數(shù),故線性方程組DF(x(0),d(0))(y)=b有解的充要條件是系數(shù)矩陣的秩等于系數(shù)矩陣的行數(shù),即rank(DF(x(0),d(0)))=3。既然系數(shù)矩陣的秩rank(DF(x(0),d(0)))=3,則在矩陣DF(x(0),d(0))中一定存在一個3×3的子矩陣是非奇異的。為標記的方便,不妨設左邊的3×3子矩陣
非奇異。對此,可以將x1,x2,x3看作是函數(shù)F的內(nèi)生變量,x4,d1,d2,d3為外生變量。
基于分歧函數(shù)F(x,d):[0,1]4×∑(4)?R3,定義新函數(shù)G(x,d,b):[0,1]4×∑(4)×R3?R3,即
其中x1,x2,x3是內(nèi)生變量,x4,d1,d2,d3,b1,b2,b3是外生變量。由F(x(0),d(0))=0知函數(shù)G(x,d,b)在點(x(0),d(0),0)處的值G(x(0),d(0),0)=0,即
根據(jù)隱函數(shù)定理(8)隱函數(shù)定理:該腳注過長,讀者可聯(lián)系作者獲得詳細說明。知,對于中心點(x4,d1,d2,d3,b1,b2,b3)=(x(0)4,d(0)1,d(0)2,d(0)3,0,0,0)鄰域內(nèi)的點(x(1)4,d(1)1,d(1)2,d(1)3,b(1)1,b(1)2,b(1)3),b(1)1,b(1)2,b(1)3>0,存在點(x(1)1,x(1)2,x(1)3)使得
成立。這就是說,在點(x(0),d(0))=(x(0)1,x(0)2,x(0)3,x(0)4,d(0)1,d(0)2,d(0)3)的附近存在點(x(1),d(1))=(x(1)1,x(1)2,x(1)3,x(1)4,d(1)1,d(1)2,d(1)3)使得
F1(x(1)1,x(1)2,x(1)3,x(1)4,d(1)1,d(1)2,d(1)3)=b(1)1>0
F2(x(1)1,x(1)2,x(1)3,x(1)4,d(1)1,d(1)2,d(1)3)=b(1)2>0
F3(x(1)1,x(1)2,x(1)3,x(1)4,d(1)1,d(1)2,d(1)3)=b(1)3>0
Case1成立。同理可證得,在點(x(0),d(0))附近亦存在點(x(2),d(2))、(x(3),d(3))、(x(4),d(4))、(x(5),d(5))、(x(6),d(6))、(x(7),d(7))、(x(8),d(8))依次使得Case2、Case3、Case4、Case5、Case6、Case7、Case8成立。證畢。
然后回答問題1:點(x(0),d(0))是否存在?由分歧函數(shù)F在點(x(0),d(0))處的雅各比矩陣DF(x(0),d(0)),即
其中
知,只要x3≠x4,雅各比矩陣DF的秩就等于3。
在x3≠x4的條件下,若能找到使F(x,d)=0的點即為Case0的點(x(0),d(0))。令x1=x3=0.70,x2=x4=0.45,d1=d3=d3=0.25,則F(x,d)=0。這就是說,在點(x(0),d(0))=(x(0)1,x(0)2,x(0)3,x(0)4,d(0)1,d(0)2,d(0)3)=(0.70,0.45,0.70,0.45,0.25,0.25,0.25)處,F(xiàn)(x(0),d(0))=0,rank(DF(x(0),d(0)))=3,即點(x(0),d(0))存在。從而分歧的存在性完整得證。
尋找問題1基準情形Case0的點(x(0),d(0))存在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知,點(x(0),d(0))有無窮多個;再由對問題2的回答知,Case2、Case3、Case4、Case5、Case6、Case7、Case8的點(x(1),d(1))、(x(2),d(2))、(x(3),d(3))、(x(4),d(4))、(x(5),d(5))、(x(6),d(6))、(x(7),d(7))、(x(8),d(8))也有無窮多個。點(x(0),d(0))不僅非唯一,而且大量存在,幾乎可以散落在由政策試驗前的貧困人數(shù)與政策試驗后的脫貧人數(shù)構(gòu)成的直角坐標系第一象限的任何位置,這就是中西方在扶貧效果的評價方面,無分歧(x(0),d(0))、(x(1),d(1))、(x(5),d(5))大量存在的同時,弱分歧(x(2),d(2))、(x(3),d(3))、(x(6),d(6))、(x(7),d(7))也大量存在,甚至出現(xiàn)辛普森悖論的強分歧(x(4),d(4))、(x(8),d(8))也大量存在的內(nèi)在機理。
與政策事后有效性的評估方法(處理效應模型,如倍差法DID、傾向得分匹配PSM、斷點回歸RD)不同,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一般采取模擬法或?qū)嶒灧?。通常首選實驗法,只有在不具備做實驗的條件下,方才選擇模擬法。而且,在政策可實驗的條件下,選擇田野實驗比實驗室實驗更能準確評估政策的事前有效性。在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評估的方面,當首選田野實驗的做法是中西方學術(shù)界和實務界的共識。當前的分歧在于當采取何種田野實驗方能準確評估扶貧政策的事前有效性,這是中西方的實務界尤為關心之處,也是中西方的學術(shù)界絕不可回避之處。因此,上述理論研究,站在學術(shù)界的視角,對中式的試點推廣法、西式的隨機對照法在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價中產(chǎn)生的分歧進行了機理分析。
下面站在實務界的視角,由上述理論分析得出的實踐啟示可概括為:對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若要采取實驗性做法,則以中式的試點推廣法為主、西式的隨機對照法為輔的試驗策略較為穩(wěn)妥。理論分析之所以能夠得出這一實踐建議,是因為采取實驗性做法評估扶貧政策的事前有效性時,在實驗設計和操作上不得不基于如下考慮:
(1)中西方因?qū)嶒灧椒ú煌?,在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上結(jié)論出現(xiàn)分歧在所難免;(2)因為扶貧歸根到底是要貧困人口脫貧,為調(diào)和結(jié)論上的分歧而對中西方評估的脫貧率再來一道加權(quán)求和的數(shù)據(jù)處理工序,只是為了在量化上不再顯示沖突,對實際甄別最有效的扶貧政策幾乎毫無裨益;(3)實驗性評估扶貧政策的有效性若刻意遵循西式的隨機對照法,將會因需要考慮的因素過多,即“維數(shù)災難”,而引發(fā)“分組災難”,最終形成“診斷災難”,即組間結(jié)論相互沖突,對政策效果難以形成確定性的判斷(9)為盡量得到較為明確的結(jié)論,西式采取的補救式做法通常是:在試驗結(jié)束后的數(shù)據(jù)分析階段,采取傾向得分匹配(PSM)、分位數(shù)處理效應模型等統(tǒng)計、計量方法來識別前期的實驗效果。;(4)與西式隨機對照法遵循因果系統(tǒng)(causal system)的思維方式進行政策實驗不同,中式的試點推廣法遵循模糊系統(tǒng)(fuzzy system)的思維方式進行政策實驗,僅對輸入輸出進行綜合推斷的操作能夠有效避免“維數(shù)災難”“分組災難”“診斷災難”。
以2019年度諾貝爾獎經(jīng)濟學獎授予“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為契機,以此次頒獎在中國扶貧領域的學術(shù)界和實務界引起爭論為背景,針對中式的試點推廣法和西式的隨機對照法,理論研究:中西方在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實驗評估上為什么會產(chǎn)生分歧?在研究方法上與均衡理論的研究范式(均衡的定義→均衡的構(gòu)造性→均衡的存在性→均衡的唯一性→均衡的穩(wěn)定性)相一致,對分歧的定義→分歧的構(gòu)造性→分歧的存在性→分歧的唯一性依次展開理論闡述。
研究發(fā)現(xiàn):(1)以脫貧率為測度指標,由中西式有效性的評價標準及其分歧的數(shù)學定義知中西方的分歧在程度上有三個等級,無分歧、弱分歧、強分歧。(2)在由政策試驗前的貧困人數(shù)與政策試驗后的脫貧人數(shù)構(gòu)成的直角坐標系內(nèi),根據(jù)中西式評價關系中的平行四邊形原理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能夠完全涵蓋中西式評價三個分歧等級中的所有情形。(3)以中西式皆評價為近似等效作為基準情形,證明得,若基準情形存在,則在基準情形落點的附近,其他所有情形也肯定存在。(4)由基準情形存在的充分且必要條件知,基準情形不僅非唯一,而且有無窮多個,幾乎可以散落在直角坐標系第一象限的任何位置。
給定邏輯前提:中西思維方式不同→實驗方法的選取不同→有效性的評價標準自然也不同→評價的結(jié)論也難以完全相同;本理論研究揭示了:中式實驗性做法與西式實驗性做法用于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評估時結(jié)論經(jīng)常出現(xiàn)分歧的內(nèi)在機理。結(jié)合實驗的設計難度和操作難度,本理論得出的實踐啟示為:對扶貧政策事前有效性的評估若要采取實驗性做法,則以中式的試點推廣法為主、西式的隨機對照法為輔的試驗策略較為穩(wěn)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