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娜菲, 宋劍平, 賀 紅, 王婷婷, 張 斌, 方宇杰, 付國路, 王麗竹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胸外科,浙江 杭州,310005)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臨床主要表現為發(fā)熱、乏力、干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常并發(fā)急性呼吸衰竭[1-2]。由于發(fā)生突然且傳染性強,因此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衛(wèi)生公共事件。肺康復訓練是一種緩解呼吸困難的訓練方法,對患者肺功能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劉仁東等[3]發(fā)現肺康復訓練可優(yōu)化肺組織的氧氣運輸能力,清除肺部分泌物,增加運動耐力,從而加快康復速度。由于COVID-19傳染性強,密切接觸可能會造成醫(yī)務人員感染,而“互聯網+醫(yī)療”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為患者提供醫(yī)療服務或健康信息[4],提高執(zhí)行率和正確率,降低感染風險。本研究就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支援武漢期間互聯網式肺康復的策略和應用經驗進行總結,為重癥COVID-19患者的肺康復訓練提供參考。
2020年2月至2020年3月在支援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和醫(yī)院西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期間,共收治重癥COVID-19患者95例,選取其中愿意主動參加肺康復訓練的患者1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例(7/10),女3例(3/10);年齡45~91歲,平均年齡為(67.00±12.99)歲;合并基礎疾病7例(7/10),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壓3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例,冠狀動脈性心臟病1例,并且有些患者存在多種基礎疾??;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ICU)時間9~24 d,平均入住時間為(11.36±2.95)d;入住ICU期間,最高體溫≥38.5 ℃者4例(4/10);初始癥狀以乏力、發(fā)熱、咳嗽為主8例(8/10),其他不典型癥狀2例(2/10)?;颊呷胱CU前COVID-19核酸檢測均為陽性,且影像學檢查可見肺間質明顯炎癥。
10例患者均接受重癥COVID-19常規(guī)治療。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5]關于重癥COVID-19診療措施,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呼吸支持、循環(huán)支持。病情進展較快者予康復者血漿治療,必要時給予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治療。
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10例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① 核酸標本采集護理:采集上呼吸道標本,采集前仔細評估患者鼻黏膜或口咽部狀態(tài),鼻拭子采集時動作輕柔,避免造成外傷性出血,待拭子頂端接觸鼻咽腔后壁時輕柔旋轉后取出。咽拭子采集時提前予以無菌0.9%氯化鈉溶液濕潤咽喉,協助患者以溫熱的0.9%氯化鈉溶液漱口,于雙側扁桃體輕柔擦拭3次,而后于咽后壁上下擦拭3次。檢查期間協助患者擺放舒適體位。② 發(fā)熱護理:每間隔2小時監(jiān)測患者體溫,對于體溫38.0~38.5 ℃的患者,行物理降溫,體溫≥38.5 ℃時給予解熱鎮(zhèn)痛藥,并將體溫監(jiān)測時間間隔縮短至30 min。及時協助患者擦拭汗液,定期更換潮濕衣物和床單。③ 心理護理:及時傳遞國家COVID-19疫情防控情況,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播放愉悅、輕快的節(jié)目或音樂,幫助患者放松身心。增加與患者交流頻次和時間,營造關懷氛圍,提升患者個體支持感。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10例患者均實施互聯網式肺康復訓練。
2.3.1 成立互聯網式肺康復訓練干預小組 由支援武漢副主任醫(yī)師1名、呼吸治療師1名、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和護師1名組成,所有成員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組內討論并制訂有效、規(guī)范的互聯網式肺康復訓練方案。
2.3.2 肺康復訓練 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的肺康復指南聯合COVID-19康復治療專家共識[6]建立重癥COVID-19患者肺康復訓練方案,共訓練6 d。
2.3.2.1 呼吸控制訓練 ① 縮唇呼吸: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用鼻深吸入空氣之后撅起嘴唇,慢慢呼氣,如吹口哨狀。呼氣時間是吸氣時間的2~4倍。② 腹式呼吸: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將手放在腹部,進行深而緩的呼吸運動,吸氣的時候腹部隆起,呼氣的時候腹部塌陷,撅起嘴唇,整個過程中保持胸部不動,每分鐘呼吸7~8次。
2.3.2.2 上肢運動療法 ① 肩關節(jié)屈伸:先取30 cm彈力帶,將手臂自身體正前方緩慢抬起120°,維持 4~5 s 后放下,重復8~10次。② 肩關節(jié)外展內收:先取30 cm彈力帶,將手臂自身體側方緩慢抬起120°,維持4~5 s后再放下,重復8~10次。③ 肩關節(jié)水平外展內收:先取30 cm彈力帶,雙手伸直放至胸前,將手臂自身體側方緩慢展開至120°,維持4~5 s后再收回,重復8~10次。④ 肘關節(jié)屈伸:先取30 cm彈力帶,將肘關節(jié)自身體正前方緩慢彎曲120°,維持4~5 s后再放下,重復8~10次。
2.3.2.3 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患者取坐位,雙腳著地,身體稍向前傾,雙手懷抱枕頭以促進膈肌上升,深吸氣后連續(xù)做急劇的雙重咳嗽。
2.3.3 肺康復實施計劃 患者第5天起進行腹式呼吸,逐日增加有效咳嗽和上肢力量訓練,腹式呼吸每日頻次也隨之遞增。根據勞累分級(RPE)[7]憑借運動時自我感受(心跳、呼吸、排汗、肌肉疲勞等)適當增減運動強度。肺康復訓練要求達到RPE評分11~13分。見表1。
表1 肺康復實施計劃
2.3.4 互聯網推送任務并打卡 公眾號推送相關肺康復訓練知識,通過后臺與患者進行互動,組建微信訓練群。通過單人、多人視頻講解,使患者掌握肺康復訓練內容。通過問卷星軟件督促患者進行訓練打卡,按照計劃連續(xù)6 d發(fā)送訓練內容,確保每天完成任務。
10例患者中,1例(1/10)轉為輕癥,其余9例(9/10)均康復出院,患者出院后均未見再次發(fā)熱,且未見并發(fā)癥發(fā)生。
COVID-19是一種以發(fā)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新型肺炎。其傳播途徑主要為呼吸道,主要特點為傳播速度快、傳播面積廣。感染的患者分為輕癥和重癥,輕癥患者居多且能夠自愈,重癥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有研究[8]表明,15.7%的患者發(fā)展為重癥COVID-19。重癥患者的肺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影響其預后。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肺功能尤為重要。肺康復訓練由美國胸科醫(yī)學會于1974年制訂,最先應用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對改善缺氧狀態(tài)、提高運動能力、減輕心理障礙、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等均具有積極作用[9]。同時通過延緩疾病進展來降低醫(yī)療費用。有研究[10]表明,COVID-19患者進行肺康復干預可明顯優(yōu)化肺組織的氧氣運輸能力,有效清除肺部分泌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縮短住院時間。由于COVID-19傳染性強,近距離接觸會增加感染風險,而互聯網技術可通過遠程遙控,向患者提供訓練方法,從而減少醫(yī)患接觸。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針對肺康復訓練進行詳細量化,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微信進行個性化肺康復指導,并通過問卷星軟件每天督促患者訓練打卡,使患者達到肺康復的目的。結果顯示,10例重癥患者中,1例(1/10)轉為輕癥,其余9例(9/10)均康復出院,出院后均未見再次發(fā)熱,且未見并發(fā)癥發(fā)生。分析其原因,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暴發(fā),普通民眾都會不同程度感到緊張和憂慮,尤其是重癥單間隔離患者,其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更加顯著。過度的心理應激反應不僅會促使病情進展,而且加大患者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概率。通過互聯網式交流,能夠調節(jié)患者情緒,調動積極性,提高參與肺康復訓練的主動性[11]。同時COVID-19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必要時需要單間隔離,減少患者與患者,以及醫(yī)患之間交叉感染的機會。醫(yī)護人員在救治過程中盡可能避免或降低接觸COVID-19患者而引起的暴露風險,根據醫(y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等級,結合不同工作區(qū)域和不同崗位工作特點進行分級防護。
綜上所述,開展互聯網式肺康復訓練能有效保證COVID-19救治的成功率和康復率。在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建議持續(xù)總結經驗、思考反饋,實現護理措施的進一步優(yōu)化,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