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摘要:“百育德為先”,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需要德育教育的介入,從而塑造學生健康樂觀的性格,促使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根據(jù)小學生道德發(fā)展的特點,教師在德育教育時要貫徹幾個“需要”,即需要儀式感、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榜樣力量、需要“準則”,需要總結反思,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德育;道德發(fā)展
一、兒童道德發(fā)展的特點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認識、轉化發(fā)展過程。皮亞杰認為,在學生4-8歲這個權威階段,兒童不管對錯都絕對遵從成人、權威者的命令;當然也會提出自己的要求。在8-10歲這個階段則會有自主判斷,而10-12歲時基本可擁有公正的觀念。因此,教師需要依據(jù)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道德發(fā)展特點來教育學生。處于權威階段的兒童需要成人的具體指導,這時成人的正確示范和榜樣表率特別重要,沒有必要強求兒童;對有自主判斷的兒童,需要正面引導和講明道理,平等對待;對有公正觀念的小學生,需要尊重他們的思想,必要時給予他們一定的引導。
二、小學德育教育需要貫徹的內(nèi)容
(一)德育教育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能強化記憶,使人印象深刻。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嵌入儀式感,能讓小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好,德育教育也將變得新鮮而又深刻。升國旗莊嚴的儀式感能夠激起學生對祖國更深沉的情感;建黨節(jié)唱紅歌,黨的方針和政策將在學生心中更加鮮明立體;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為爸爸媽媽送小禮物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親情的珍貴;在學校講文明、講禮貌能夠獲得“文明之星”“禮貌之星”獎狀,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這種在全班同學甚至全校同學的注視下獲得肯定的場景,能夠讓學生得到心理滿足,感到驕傲自豪,促使其變得更優(yōu)秀,道德教育也就在儀式感中潛移默化地完成。
(二)德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學生年齡不同、個性不同、背景不同,天賦也不同,教師必須承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所能承受的心理壓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德育教育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對于幽默的學生采用幽默的語言方式,對于內(nèi)向的學生采用親切的語言更能打開學生心扉,對于調皮的學生讓他承擔后果更能讓他了解責任的重要性,才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能讓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就是好方法。
(三)德育教育需要榜樣力量
榜樣在德育教育中的力量不可忽視。以前,班里的學生經(jīng)常模仿偶像明星的一言一行。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涌現(xiàn)了很多“抗疫英雄”,在了解了他們的事跡之后,小學生寫小詩、制作手抄報、出黑板報歌頌他們,除了自覺做好防疫措施外,他們還樹立遠大的理想。由此可見榜樣的力量有多大。教師也是小學生的榜樣,因此,教師需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小學生沐浴在德育教育的陽光下。班里的優(yōu)秀學生也是小學生的榜樣,同齡人的榜樣讓小學生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我們需要發(fā)揮榜樣對小學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多讓小學生了解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榜樣,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德育教育需要“準則”
國家需要法律準繩,人們才有法可依,德育教育也需要準則,讓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除了《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外,還可以制定《學校常規(guī)》和《學生一日常規(guī)》,以此為準繩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小學生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準則”的出臺讓學生有了行為依據(jù),就可以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甚至可以監(jiān)督其他同學,全班共同進步,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還可以引導學生合作制定“操作流程”。比如同學之間不小心發(fā)生碰撞,學生出臺的“操作流程”是:道歉——詢問對方是否受傷——到校醫(yī)室處理或者握手“言和”——思考怎樣避免。其他情況的“操作流程”由學生制定之后實施效果非常好,學生因為自己參與制定,印象非常深刻,信守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五)德育教育需要總結反思
卡斯特說,管理者需要不斷地分析、綜合,不斷地行動、反思。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教育的指導者也需要總結反思。只有通過不斷地總結反思,才能完善計劃、查漏補缺、不斷進步,才能不斷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針對開學之初制定的《班主任工作計劃》進行總結反思非常必要,還可以把自己的獨到見解寫成論文,與人分享、交流,為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三、小學德育教育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參與
小學德育教育需要合力。德育教育不是單兵作戰(zhàn),而是團體作戰(zhàn),需要家長的參與。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學生最親近的人,是學生第一個模仿的對象。歷史上多少強盛家族都有家訓,而很多名人更是制定家規(guī),以此來規(guī)范、督促家庭成員的行為。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庭參與、督促、評價。社會上正能量的宣傳可以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價值導向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學校、家庭、社會需要形成合力,使小學生接受的德育教育“無縫銜接”、全方位覆蓋,長此以往,自然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校訊通、微信群的應用使得家校溝通更為方便、更為緊密,這樣學生的動向也就“無所遁形”了;社會風氣好了,學生的道德熏陶也就潛移默化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持續(xù)的、復雜的、系統(tǒng)的育人工程,需要我們在持續(xù)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探究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小學德育教育需要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和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需要教師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癥下藥,這樣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瑛.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2]鐘東林,余先榮,羅文.新時期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J].學園,2013(30).
[3]施會榮.“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