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閩派琴譜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并在琴曲傳譜、風格特點等方面有著緊密的傳承關系,自成譜系。它們對后世琴曲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明代閩派琴譜譜系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與研究,旨在盡可能地探究明代閩派琴譜現存譜本的傳譜面貌及相關信息。
【關鍵詞】 明代;閩派;譜系;琴曲;版本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0-0069-03
明代琴派是以浙派、江派、虞山派為主要流派,但明代紹興派、新安派以及為后世清代閩派奠定基礎的明代閩派淵源存見琴譜中也收有許多寶貴的琴學資料與琴曲,這些資料對我們全面了解明代古琴發(fā)展的整體面貌是必不或缺的重要資料。
一、清代閩派之溯源——明代張右袞所輯琴譜
閩派是清代后期興起于福建浦城的一個古琴流派,風格恬逸幽靜。劉珠在《絲桐篇》中稱:“近世所習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閩。習閩操者百無一 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睆拇宋墨I中可以看出明代琴界中習琴雖以浙、江二派為主要流派,雖然當時福建閩派古琴勢利很小,但閩派古琴已經成為與浙派、江派相鼎足的重要派別。
張大命,字憲翼,又字右袞,福建三桂里人(建陽的建溪)。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7年)考中武進士,此為建陽縣第一個武進士,后擔任都使指揮。 建陽縣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明代萬歷年間,張大命著有《陽春堂琴經》,后改稱《太古正音琴經》。張右袞的琴派淵源,據《琴曲集成》劇本提要中有關文獻記載:“他童年時應試到過南京,庚戌時到過燕京會見了諸大方、王宇等人,而更多時間是在建溪渡過的。參加過《楊春堂琴經》及《太古正音琴經》校閱工作的琴家有武夷吳彥錫、武林沈音,徽郡汪點、王懋道、考亭朱湞及友人汪汝椿。還曾與虞山派的嚴澂等人交往。其他幾人均為閩人?!庇纱耍瑥堄倚柕那偎嚳赡苤饕米愿=ū镜?。但也多少受過活躍于浙派、虞山派的沈音等人的影響。張右袞所輯的琴譜也是明代唯一的閩派淵源的琴譜,這些對于閩派古琴的形成及今后在清代中的興起起著重要的作用。清代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時,在福建浦城就刊行了《與古齋琴譜》四卷。明代閩派《楊春堂琴經》《太古正音琴經》與清代閩派《與古齋琴譜》應是有著較深的淵源傳承關系。也正是隨著《與古齋琴譜》的傳播,培養(yǎng)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一批以祝鳳喈為核心的清代閩派琴家群體,稱為閩派古琴。福建建陽也因此被譽為閩派古琴的發(fā)祥地。
有關張右袞所輯琴譜的文獻著錄,在孫殿起《販書偶記》卷十“藝術類”載:“明建溪張右袞輯。無刻書年月,約萬歷間刊?!贝送猓独m(xù)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中記載:“《太古正音琴經琴譜合叅定選》,張右袞先生輯,后學沈益生重校。楊春堂藏版?!薄吨袊偶票緯俊纷硬克囆g類中著錄“《太古正音琴經十四卷琴譜四卷》,明張大命輯,明萬歷刻本”。
二、《太古正音琴經》十四卷《琴譜》四卷
《太古正音琴經》的前身為《楊春堂琴經》?!稐畲禾们俳洝饭卜炙募木?。卷前有萬歷己酉(公元1609年)葉向高、劉大任及張氏自序。序后為琴經目錄。一至四卷為文集,五至八卷為行集,九至十卷為忠集,十一至十四卷為信集。卷末有陳五昌跋,不著年月。另有《楊春堂琴譜》正、續(xù)兩集。正集卷首有張大命自序(不著年月),后為目錄,一卷為琴學須知,二至四卷為曲譜,續(xù)集為琴譜啟蒙。卷首有張大命續(xù)刻琴譜啟蒙敘言,后為續(xù)集目錄,后收琴歌10首。末尾有刪選捷要字母與閩中王宇跋及萬歷辛亥(公元1611年)楊容光跋(缺末頁)。共收52曲。
《楊春堂琴經》后來被張之邑人沈國裕剶改原版行款,改稱《太古正音琴經》,分為金、石、絲、竹四集,并列入沈氏重校姓名,重印出版。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沈氏本個別校閱人行款又被剶改,并在琴譜部分《太古正音琴譜》中,增入馬世道重校序,又再次刊印?,F將《楊春堂琴經》與剶改后的《太古正音琴經》所收曲目進行比較如下:
另外,《楊春堂琴譜》與剶改后的《太古正音琴譜》,兩者出入較大。比較了《琴曲集成》所影印版本,將所收琴曲不同之處及琴歌收錄歸納如下:
本文將所收琴曲進行比較后,歸納得出:《琴曲集成》中所收《楊春堂琴譜》版本的曲譜最后一首《昭君怨》是將《太古正音琴譜》中的《昭君怨》附列于后(《楊春堂琴譜》原譜本是沒有此曲的)。本文是引用《琴曲集成》中所收版本,故也將此曲放入文中。此外,除《昭君怨》一曲外,《琴曲集成》所用版本還將董其昌序、馬世道序均列于后,作為參考。
通過比較,《太古正音琴譜》比《楊春堂琴譜》多出了《昭君怨》《赤壁賦》《湘妃怨》三首曲譜,另外,還有明萬歷己酉董其昌序、康熙八年馬世道重校序及《又說》《論樂元聲》《調音入弄》;但是少了一首《山居吟》。其他所收曲譜均相同。
三、版本存目
現在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楊春堂琴經》清抄本與沈國裕本的殘本(存卷九至十四卷)及康熙本的全帙。三本中清抄本較為清晰,故《琴曲集成》中以清抄本為影印。殘缺部分則用康熙本補配,并且將《太古正音琴經》葉向高序列于后,作為參考?!短耪羟俳洝肥木怼肚僮V》四卷現存善本為明萬歷刻本,規(guī)格為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北京圖書館藏。
四、結語
本文在查閱了宋、元乃至明清的史書、目錄書以及琴學文獻的基礎上,對明代閩派存見琴譜做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
文章理清了為清代閩派奠定基礎的明代閩派淵源存見琴譜譜名及相關信息,并對存見琴譜的版本做了較清晰的梳理。通過文獻資料考證出為清代閩派奠定基礎的明代閩派淵源存見琴譜一部。
閩派古琴在明代雖然勢利很小,但也有其代表性的琴人與琴譜,為清代閩派的興起與《與古齋琴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明代閩派存見二部琴譜《楊春堂琴譜》與《太古正音琴譜》相比,《太古正音琴譜》比《楊春堂琴譜》多出了《昭君怨》《赤壁賦》《湘妃怨》三首曲譜,另外,還有明萬歷己酉董其昌序、康熙八年馬世道重校序及《又說》《論樂元聲》《調音入弄》;但是少了一首《山居吟》。其他所收曲譜均相同。
參考文獻:
[1]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
[2]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4]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琴曲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子部藝術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許萍,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