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湘夫人》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古代詩歌散文賞析》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中的第一篇文章,屬于“自主賞析”的篇目。這篇文章想象新奇、辭彩考究,但是,高中生普遍覺得難以理解。那么,如何化艱澀為淺顯、化繁瑣為簡易呢?在實踐中,筆者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即提問。
第一次準備《湘夫人》的教學方案時,筆者設計了四個問題:
1詩歌中的主人公是誰?他經(jīng)歷了什么事?
2.詩中選用了哪些意象?該如何理解?
3.這首詩僅僅是一首人神戀歌嗎?
4.從《湘夫人》到《離騷》,從浪漫到現(xiàn)實,你如何看待屈原“愛而不見”時的人生選擇?
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對此,筆者對上述問題進行了修改。
我將第一個問題修改為:詩歌題為《湘夫人》,主人公是她嗎?詩中主要寫了主人公的哪些事?將第3個問題修改為:湘君沒有等到湘夫人,詩歌結尾說“聊逍遙兮容與”,湘君真的能“逍遙容與”嗎?這首詩僅僅是一曲人神戀歌嗎?
修改后的問題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與文本密切相關。特別是第三個問題,不僅與文本結合得很緊密,而且還符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一下子就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打開他們的思維大門。
在這兩個問題的引領下,他們開始研讀課文,自主解決了陌生字詞的問題,還結合屈原的生平資料及課后的“相關鏈接”展開解讀與交流。
筆者經(jīng)過仔細推敲發(fā)現(xiàn),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看起來是層層推進的,但究其根本,一個關注的是故事本身,另一個關注的是表達技巧。第二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沒有關聯(lián)起來,顯得過于生硬,影響了思維的連貫性。
于是,筆者就將第二個問題改為:詩人在敘述這個纏綿哀婉的故事時主要選用了哪類意象?有什么意圖?學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荷”“蓀”“紫”“芳椒“杜衡”等意象,并說明這些香草在詩中是美好愛情的象征,是湘君的一腔赤誠,展現(xiàn)其對愛情的無限向往。還有的學生指出,自屈原后,“香草美人”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便成了忠君愛國的象征,成了美好理想、美好追求的象征。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就能縱深發(fā)展,一步步走向“深刻”。
第四個問題對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限制,很難深化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因此,筆者將其改為:你怎樣看待屈原的做法?屈原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生的反應大大出乎了筆者的意料。
有一個學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認為屈原的追求是一種‘愚忠’,他活著的時候不被重用,最后又在亡國的時刻自沉汨羅江,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選擇死亡乃是下下策。真的勇士,應該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勇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而屈原沒有這樣的勇氣。他在楚國滅亡之后選擇了死亡,而不是奮起反抗,歷史的進程也并不會因他而停駐,他的死只不過是歷史的一抹虛影,沒有實際意義??杀】蓱z!可嘆!”針對這種觀點,筆者趕緊介入:“同學們,你們贊同他的觀點嗎?如果有不同意見,請講出你的理由。”
馬上有學生進行了反駁:“自古以來,每一個中國人都受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熏陶。在那個戰(zhàn)火交加的時代,屈原誓死守衛(wèi)著自己的國家。他與國家共存亡,將自己的身家性命拋之腦后,不茍活于世。他用自己悲壯的一生來告訴世人:這個國家便是他最堅定的信仰!我們不能站在個人的角度去評判將屈原的行為和選擇,而應站在歷史的洪流中回望這位偉大的詩人,感受他對國家的愛。我們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沒有遭受過戰(zhàn)火的侵擾,又怎么能體會他當時的心情呢?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他是愚忠呢?”可見,第四個問題打開了他們的思路。
以上是筆者對這節(jié)課的思考。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并不切合課文和學生的實際,經(jīng)過修改,四個問題均發(fā)揮了它們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梢?,教師只要不斷地努力,就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自由飛翔。
(作者單位:陜西省成陽市旬邑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