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魏明
摘 要:本文從歷史沿襲的角度出發(fā),真實而詳細地探索并論述了孝歌——這一獨特的民間喪葬禮儀的表現(xiàn)形式、內(nèi)容分類、進展流程、音樂演奏的具體情況,并追溯了它的歷史淵源和沿襲演變過程,從而為我們繼承“孝歌”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提供翔實的依據(jù)和有效地幫助。
關鍵詞:孝歌;傳統(tǒng)音樂;喪禮習俗;禮祭儀式
在商洛城鄉(xiāng),特別是在江淮移民后裔“下湖人”所居的廣大山村,普遍流行著一種獨特的喪禮習俗——唱孝歌。
孝歌,顧名思義,是在孝家靈堂里演唱的一種挽歌。當?shù)亓曀?,中老年人去世,都要擺設靈堂致祭,訃告親朋戚友前來吊唁,時間最短三日,長者五日、七日不等。在此期間,孝家的子女、親屬每天晚上要在靈堂守喪,習稱“坐夜”。孝歌正是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中演唱的一種特殊的民間歌謠。
源遠流長的禮祭儀式
孝歌的演唱形式,具有喪葬禮儀和祭祀禮儀的性質(zhì)。人死入殮,停柩堂中。棺前案上擺放靈牌、香爐、蠟臺、靈屋、引魂幡以及鮮花、水果等祭品,案下置“孝子盆”、拜墊,供人焚香化紙和跪拜。歌手三、五人,分操鑼、鼓、鈸等樂器,踏著節(jié)拍,繞棺而歌。一般自天黑開唱,徹夜不息,唱至天明休止。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三、五夜的,但不能唱二、四夜,俗以孝歌場次,只唱單數(shù),不唱雙數(shù)。
在商洛,一般認為孝歌起源于莊子的鼓盆歌。其真實性如何,無須考證,但莊子“擊缶而歌”則是有典可考的?!f子的結發(fā)妻先他而去,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呢。惠子質(zhì)問莊子:“你妻子為你生兒育女,現(xiàn)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卻敲著盆在那里唱歌,你也太過分啦!”莊子卻淡淡地對惠子說:“不是這樣?。∷齽傋叩臅r候,我心里怎能不難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人不都沒有生命嗎?沒有生命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氣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間,若有若無之際,聚起來一股氣息,氣息逐漸變成形體,形體又孕育出了生命,生命又走向了死亡。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嗎?現(xiàn)在我妻子又循著這條路回去了,此時此刻她在天地之間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睡著了,我卻要在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諦了嗎?”
莊子的“生命形成說”自然不可置信,但他的“生死轉化論”表明: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夠重來;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莊子這種“不知悅生,不知悅死”的思想也正是道家宣揚的“達觀看人生”思想。
廣義的“孝歌”通稱“挽歌”?!对娊?jīng)》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為我劬勞”;《漢樂府民歌》中的《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曦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以及諸葛亮、陶淵明、李太白等人所唱所作的《梁甫吟》都屬于挽歌的范疇,可見其內(nèi)容豐富,源遠流長。
孝歌作為喪葬禮儀,方便娛夜守靈,取代誦經(jīng)做道,有利于節(jié)儉辦喪事,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人一生只死一回,死亡是單程車票,有去無回。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的死亡喪失,其實是活人之悲。為了寄托哀思,于是調(diào)動自己的哀悼機制,或請僧尼誦經(jīng),或請道士做道,或請文藝班子唱戲、放電影……同這些形式相比,唱孝歌的形式相對優(yōu)越些、方便些、節(jié)儉些、合情合理些。
第一,孝歌可以“長歌當哭”,把內(nèi)心的哀痛用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寄托人們的哀思。喪葬之哭乃人之常情,哭喪的發(fā)源大概自從有人類就有了。如大禹哭父鯀,孔子哭子路,劉備哭關羽,程鐵??蕹桃Ы?,周恩來哭葉挺,億萬百姓哭毛澤東,哭得痛心疾首,天昏地暗。這些哭無不凝系著民族的情結和人性的感悟。孝歌這種有詞有韻的哭,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活,又是一本教科書,它潛移默化地傳衍著孝道文化。
第二,唱孝歌可以幫助孝家方便辦喪事。孝家老了人,諸多親朋戚友前來吊孝,晚上不可能一一安歇。大家徹夜守靈,到了夜深以后,往往坐不住,有了孝歌這種儀式,大伙輪流唱著聽著,說著哭著,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第三,孝歌儀式有著驅除人們對死亡恐懼的功效。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家,孝家的子女親屬,耽怕對親人照顧不周,耽怕死去的親人怪罪自己,總有一種無法言傳的恐懼感。在孝歌儀式中,他們可以“視死如生”,去為亡者燒一炷香,化幾張紙,或獻點祭品,奠幾杯酒,磕幾個頭,悄悄說幾句心里話,許多恐懼、困惑、是非、恩怨,一拿到靈堂,就可以得到緩解。
包羅萬象的孝歌內(nèi)容
商洛孝歌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十分豐富。恰如《開歌路》中所云,舉凡“五尊天地君親師,五數(shù)一二三四五,五方東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蘊生老病死苦”等等,都包羅在孝歌的內(nèi)容中,真所謂“包羅萬象”。有首孝歌叫“歌引子”,其詞略云:“我一上場把歌引,引來歌師獻才能。孝歌只為祭亡靈,啥歌都可唱來聽?;虺?,或唱今,或唱盤古與混沌?;虺?,或唱神,或唱地府與天庭?;虺?,或唱經(jīng),或唱地理與天文?;虺?,或唱東,或唱五洲四海情?;虺垼虺P,或唱草木與妖精?;虺?,或唱生,或把亡者來歌頌。一夜唱到大天明,鬧熱亡者上天庭。”——這既是歌師的自我表白,也是孝歌內(nèi)容的概括。
就孝歌內(nèi)容分析,大略有五個來源和五個類別。
一是歷史類。這類孝歌多取材于歷史演義,借古人喻今人。這方面內(nèi)容較多,諸如“三十六朝”“三十六計”“唱三國”“張良辭朝”“貍貓換太子”“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其歌詞是在歷史演義的基礎上,經(jīng)過作者的再演義、再創(chuàng)作,成為鑒古觀今,警世醒世的歌謠,且合轍押韻,通俗易懂,好學易記,利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傳誦傳唱。
二是國學類。這類孝歌多取材于儒家經(jīng)典,教化忠孝禮義。這方面的內(nèi)容最多,不僅有《勸世文》《勸孝經(jīng)》《小姑賢》《二十四孝》《五更論語》《十二月賢文》以及《為人在世要學好》和《兒女難報父母恩》等組歌。還有《孟母三遷》《董永賣身》《安安送米》《五娘剪發(fā)》等長編。通過孝歌歌詞,傳播國學知識,弘揚忠君、愛國、孝悌、仁義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德情懷。
三是佛教類。這方面的內(nèi)容也很多。其中的《出五關》(人死后,靈魂先要經(jīng)過“餓狗村”“望鄉(xiāng)臺”“奈何橋”“豐都城”和“孟家莊”等五個關口)和《游十殿》是根據(jù)《玉歷鈔傳》《閻王經(jīng)》等佛教圖書改編的,旨在奉勸世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其長編還有《目連尋母》《劉全進瓜》《烏盆記》《司馬茂斷陰曹》等等,不一而足。
四是道情類。這類孝歌的內(nèi)容同古代道土們開壇布道所誦的“道經(jīng)”“道勸”有些相似。其所宣揚的大都是老莊學說中的“齊萬物”“等貴賤”“天人合一”“隱忍求全”和“修行成仙”等“無為”思想。諸如《嘆人生》《嘆無?!贰赌峡聣簟贰稙槿嗽谑烙泻魏谩贰度松皇罌]來頭》等組歌,還有《八仙過海》《湘子化齋》《洞賓點藥》《劉海打柴》《劈山救母》《魏征斬老龍》等神仙故事長編。
五是風俗類。這類孝歌的形式和內(nèi)容緊密配合當?shù)貑试崃曀走M行。諸如:《開歌路》的請神和《還陽》中的送神,與當?shù)氐朗總儭伴_壇布道”所請所送的“神”大體相似。孝歌中的“奠酒”“獻茶”“五更香”等儀式,與當?shù)貑试崃曀字惺⑿械摹矮I祭禮儀”內(nèi)容基本相同。形式上,“獻祭”只用哀樂,“獻酒”“獻茶”則有唱詞,顯得更為真切。孝歌開唱的“進門吊”“奉孝堂”等歌詞,是專為悼念亡者一生功德和奉承孝家喪事辦得風光而寫的,其內(nèi)容相比一般追悼會的“悼辭”更具體、更生動、更有情。
一詠三嘆的傳統(tǒng)音樂
孝歌的演唱形式和次序,大體分為三大部分。
起頭部分是《開歌路》(包括《開五方》)。其儀式,先燃放鞭炮,再由孝子將歌手領至孝堂前的三岔路口或丁字路口,然后放炮、燒紙、擂鼓、起唱。每唱一小節(jié),往回走幾步。就這樣行行止止,走走唱唱,唱至棺前或靈前,唱完《開歌路》,接唱《開五方》。
中間部分為“陰歌”,除“奠酒”“獻茶”“五更香”“游十殿”等儀式可以坐唱或對立而唱外,其余部分皆按“逆時針”方向,圍繞著靈柩旋走旋唱,習稱“打轉轉鼓”。
結尾部分叫《還陽》(包括《安五方》),先在靈前唱完《安五方》,再接唱《還陽》。唱《還陽》時,要先按“逆時針”、再“順時針”方向各繞棺數(shù)匝,旋走旋唱,直唱出門外,唱到“開歌路”的起點上,唱完《還陽》歌詞后,則擲樂器于地,宣告終場。
孝歌的伴奏樂器只用鼓樂而不用弦樂。鼓樂主要用于間奏,一般只有鼓、鈸、鑼“三大件”。也有加入馬鑼、勾鑼“兩小件”的,以營造氣氛。打擊樂譜有《三通雷》《兩頭忙》《慢趕?!贰妒B捶》《老鼠搓牙》《水按葫蘆》《鳳凰三點頭》和《野雞三卜弄》等十多種。
孝歌的傳統(tǒng)唱腔也可分為三大部分,即“開歌路”“陰歌”和“還陽”,習稱“三部曲”。
“開歌路”的曲調(diào)名叫《長流水》,其特點是行腔幽緩,結構自由,兩句一韻,吐字悠揚。類似《信天游》。樂器開頭打擊《三通雷》,間奏《長流水》。
“陰歌”的基本曲調(diào)是《三起頭四落尾》,行腔緩慢哀怨,如泣如訴。其歌詞結構分上下兩闋。上闋必須是三句,而且必須葉韻,類似詞牌《浣溪沙》。下闋最少四句,多者不限,而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必須葉韻。上下闋之間的間奏或結尾的打擊樂一般是《十二連錘》或《野雞三卜弄》。
“還陽”的曲調(diào)叫《畬田調(diào)》,行腔高亢短促,歌詞一句一頓,每句八拍,以便與有力的行進步伐相配合。每句之間的打擊樂為《兩頭忙》。
需要說明的是,“開歌路”和“還陽”的唱腔各自只有一種曲調(diào),而“陰歌”的唱腔則不止一種曲調(diào),除主調(diào)《三起頭四落尾》外,還附有當?shù)孛窀柚性S多小調(diào),諸如《小放?!贰秳濤埓贰遏[五更》《嘆四季》《十二月花》等等。鎮(zhèn)安和丹鳳竹林關的歌手們還在奠酒儀式中,把《壇腔》引入孝歌。這種《壇腔》本為道經(jīng)寶卷中的曲調(diào)《木魚歌》,因道士們開壇做道場時常唱,故名《壇腔》,其旋律較《三起頭四落尾》更顯清婉哀傷些。
公元2013年,“商洛孝歌”被公布為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孝歌的傳承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和農(nóng)村人口的減少,以及孝歌的傳唱后繼乏人等因素,孝歌也存在著式微問題。有學者認為,孝歌是本土化的道德功課,一旦這種功課消失,歌聲不再響起,那種寂靜會透出更多的不祥。商洛各縣的領導和一些有識之士,正在從事孝歌文化的發(fā)掘、整理、繼承、創(chuàng)新,應是一項功德無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