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這為法治新聞傳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法治新聞工作提出來明確要求。
關鍵詞:自媒體;法制新聞;傳播途徑
法治新聞是媒介關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方位外在反應,法治新聞的傳播彰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媒體在法治報道中傳達出的關于立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責任等等各方面的信息,影響甚至決定了民眾關于國家法治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認知和總體判斷。
一、現(xiàn)狀簡述
自媒體異軍突起,沖擊了官媒體和新聞媒體,改變了朝九晚五的信息播報和閱讀。法治新聞的“一次傳播”、官方媒體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逐漸被“二次傳播”甚至“n次傳播”。官媒一家獨大的局面,逐漸演變?yōu)椤白悦襟w、官媒體、新聞媒體”三分天下。隨著官媒體和新聞媒體和自媒體的融合,信息傳播的速度、力度、廣度互動的深度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新聞的傳播確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但是,法治新聞的現(xiàn)象仍然是“冷熱”兩重天。
1、自媒體時代的冷飯
區(qū)別于其他新聞,法治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如同人沒有生病的時候不會去醫(yī)院一般,沒有司法需求的老百姓不會主動關注與自身無關的法治新聞。
即便是在熱火朝天的微博、微信、知乎等自媒體平臺,即便是營銷號挖空心思的在已生效法律文書里尋找能刺激人們閱讀欲望的情節(jié),標題黨絞盡腦汁炮制標題,都無濟于事。在自媒體時代,民眾對于日常的法治新聞多是冷眼旁觀。即便是在敏感案事件較為集中的省份或地區(qū),相對于司法機關信息發(fā)布的頻率和總數(shù)而言,日常的法治新聞也是鮮有人問津。
當然,這與法治新聞的發(fā)布者的理念和能力有關,有些原本很有價值的工作和精彩的故事,卻沒有得到更好的制作,卻沒有在相關的新聞里得應有認同和傳播。是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2、輿論熱點里的現(xiàn)象級事件
即便日常無人問津的法治新聞,一旦爆出負面輿情或者被網(wǎng)友認同,必然會急速升溫,成為熱點話題,升上熱搜,甚至長時間霸屏,傳播速度卻是現(xiàn)象級的驚人。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近期而言,比如“有癥狀返京”“外國人永居條例”“死刑改死緩”“民法典草案相關”等等。都成了熱點中的熱點。還有一些機關,靠專業(yè)來蹭熱點,有時候也能達到里程碑式的傳播效果。在這些被自媒體廣泛追捧的法治新聞里,負面的案事件占有較重的比例。
一方面民眾參政意識增強,通過個案表達對公平追求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法治新聞發(fā)布單位水平層次不齊,關鍵時候失語或者誤操作也為輿論負面走向推波助瀾。不容忽視的是,在每一次法治輿論熱點事件背后,總能看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操作的痕跡。
二、傳播理論探討
1、法治新聞傳播的功能
思想認識是決定行為的總開關。法治新聞傳播歸屬于政治傳播的范疇,法治新聞傳播現(xiàn)代化必然推動政治傳播的現(xiàn)代化。中國政治傳播的現(xiàn)代化,意味著政治傳播不僅服務于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的良性互動,還需要有利于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1“服務”和“提高”是傳播主要功能,理論上如此,現(xiàn)實中的法治新聞傳播也反映出了同樣的特征。從正向的看,反映司法機關修復社會關系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事跡被認可,越來越多的違法犯罪行為被預防。從反向的看,司法新聞反映出來的司法機關執(zhí)法辦案的不足得到改正。比如“福建趙宇見義勇為被拘留14天”的案件,在檢察機關依法監(jiān)督下,公安機關撤銷之前對趙宇刑事立案,趙宇的行為被認定為見義勇為。
2、傳播的模式。關于自媒體時代法治新聞的傳播種類,一般分為模式,在媒介技術不斷進步和民眾參與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互動式傳播,在融媒體條件下逐步形成的融合式傳播,法治新聞信息被充分挖掘而形成的嵌入式傳播2。這種劃分方法以傳播方式的不同進行劃分,有一定合理性,但沒有站在閱讀受眾的角度進行分析,只停留在技術合作和手法的討論,現(xiàn)實指導意義不大。還有人按照節(jié)點間的“弱連帶”和信息“圈子化”對自媒體的傳播模式和傳播形態(tài)進行研究,雖然能對人有所啟發(fā),但并不完全符合法治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和特征。3
筆者認為,自媒體時代法治新聞的傳播種類,應根據(jù)受眾的特點進行區(qū)分。在此背景之下,可以具體分為三種形態(tài),即圈內傳播、圈外傳播以及社會關系傳播。自媒體只所謂稱之為自媒體,除了作者可以“隨時、隨地、隨性”發(fā)表信息外,更為重要的是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隨性”選擇閱讀、傳播信息。好比開飯店,自媒體經(jīng)營的作品是特定的,但顧客的興趣卻是有顧客決定的。
在計算機計算能力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精準推送、用戶畫像等等有手段高頻率反復使用。久而久之,在不同的自媒體平臺會形成不同的具有特定特質的用戶。抖音、頭條、微信、微博、微信等等,雖然都是自媒體,但他們的用戶特質是不盡相同的。即便在同一平臺,也會因為特定的興趣點或者特定時間、特定話題而形成特定的討論圈、粉絲圈。雖然圈子的受眾時刻都在變化,但相對穩(wěn)定的是,同一自媒體賬號下的粉絲,會第一時間看到他關注或者特別關注甚至熱門推送的信息。粉絲圈子內的傳播就從閱讀和評論開始。
關于社會關系傳播。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 Stanley Milgram) 所提及的六度分隔理論認為: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即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作為上個世紀末已經(jīng)離世的心理學家,這種觀點顯然不能完全揭露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規(guī)律,但這種傳播社會關系傳播的方法一直在使用。比如上級單位對下級單位提出轉贊評的要求,大V求助熟人幫忙等等。雖然做法有些老,但就當前的情況而言,卻能達到短期實現(xiàn)目的的效果。
三、破解途徑
“內容為王”是自媒體時代法治新聞傳播的基礎,但如何提高內容質量和創(chuàng)作的水平,卻很少有普遍適用的方法和答案。對自媒體新聞傳播形態(tài)的探討,只是對傳播規(guī)律研究的一部分,但卻是較為核心的一部分。法治新聞的理性表達與自媒體激情澎湃的有機統(tǒng)一,至少還有做以下的探討:
1、做強圈子傳播。圈子是自媒體賬號的根據(jù)地,粉絲流的鞏固和維護,是每一個法治新聞自媒體管理者和運營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除了對粉絲進行精準畫像之外,更多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持之以恒的推送高質量信息。另外,還有反復不停的嘗試,最終確定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風格,增強與粉絲的粘合度。
2、做大圈子外傳播。法治新聞運營機構、互聯(lián)網(wǎng)大V,官方媒體之間有增強線上線下的交流和互動,求同存異,尊重事實,消除誤解,達成共識。比如建立自媒體賬號聯(lián)盟,在遵守立法的基礎上形成同業(yè)行為準則等等。
3、做好社會關系傳播。上下級之間的互動是最為直接有效的,但從目前來看,互動理念、互動方式、激勵機制、人才儲備等等,都嚴重滯后于客觀形勢發(fā)展的需要,落后的傳播理念和人民群眾豐富的信息需求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
4、做符合百姓盼望的自己。法治新聞傳播的“冷熱”兩重天,并不僅僅是法治新聞而導致的。一方面,實情決定輿情,司法機關工作的紕漏,必然會導致輿論浪潮的洶涌澎湃。另一方面,思想認識的錯誤定位,又讓人民群眾中對法治新聞失去興趣。新聞只有有人看才有價值,僅僅為了完成任務,創(chuàng)作不出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僅僅為了自己和同事滿意,卻不一定能換來百姓的認同。這是一個良心活,但一定要相信,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參考文獻:
[1]于淑婧 荊學民《自媒體時代的中國政治傳播及其治理》刊載于《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
[2] 劉徐州 陳路坤《法治新聞傳播的當代特征》刊載于《新聞與寫作》2012年第11期。
[3]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刊載于《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