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扎
摘要: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漢語文教學不僅能豐富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知識的儲備,還能有效增進當?shù)孛褡鍒F結,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其中,藏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文時多因自身語言應用及思想道德等層面的差異,存在一定相關知識理解困境。此種境況下,學生的學習及寫作興趣相對較低。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便成了當?shù)貪h語文學科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本文從多個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并針對藏族學生漢語文寫作興趣培養(yǎng),列舉了幾項具體策略,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漢語文教學;學生;寫作興趣
引言
寫作練習是漢語言學科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過往的藏族漢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能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寫作相關的學習興趣,究其原因,是因為藏族學生整體漢語基礎較弱,多自認缺乏此類知識的學習天賦。出于此類情況,高校教師應協(xié)助其發(fā)現(xiàn)自身漢語言學習優(yōu)勢,逐步提升學習自信,產生創(chuàng)作欲望,進而展開寫作的相關練習。因此,本文對漢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口語交際能力訓練
口語交際是人們展現(xiàn)自身思維最直接的表達形式,而寫作則屬于更為細致的處理,其構成會更加簡練,內容亦會更加豐富。反之,如想實現(xiàn)寫作興趣的提升,就要優(yōu)先激活思維,而口述則是與思維相互驗證的最佳辦法。從發(fā)展角度來看,口頭語的應用亦是書面語的起點?!坝兴疾庞醒?,有言才有論?!睂懽骷礊椤罢摗钡木呦蟊憩F(xiàn)形式。單獨傳授書面語言的應用技巧,只能實現(xiàn)“事倍功半”的效果。多數(shù)學生經常會產生“學會這門學科的知識有什么用”的想法。從藏族學生的視角來看,學好漢語文可幫助自己熟練掌握國家最廣為使用的交流方式,感受自身作為華夏民族一份子的榮光。藏族學生多性格豪爽,善于與人交流,但因自身成長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很難應用漢語口語與他人交流。漢語文的學習與熟練的口語應用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師應以照顧藏族學生口語表達“害羞”的境況,為其制定合理的口語練習計劃。寫作能力的鍛煉本需“興趣使然”的驅動,只有藏族學生親身感受到一口流利漢語口語所帶來的自信與滿足感,才能使其真正熱愛漢語文寫作這項活動。教師可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學習特性進行分組口語教學,期間,應優(yōu)先熟悉藏語的特點,搜尋與藏語“音似”、“形似”的漢語詞語進行口語“試學”,看學生比較熱衷于哪種“簡易化”教學模式,進而以此為基礎,逐步構建科學、合理的口語練習模式。最終協(xié)助學生實現(xiàn)“所思、所視即為所言”的漢語口語學習目標。此時,學生已實現(xiàn)了部分詞匯及語法的熟練應用,再觀漢語文寫作,則會較以往產生更多的興致[1]。
二、探尋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藏族人民生活豐富多彩,本身便擁有諸多可以用于寫作創(chuàng)作的內容。但反觀之,對于其他地域學子相對新奇的高原環(huán)境及民族服飾,對于當?shù)貙W子來說,也只是相對常見的生活元素罷了。因此,漢語文教師亦應遵循“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教學思想,幫助學生在稀松平常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趣的事物。以此為興趣培養(yǎng)展開點,教師可優(yōu)先在課堂中講述自身生活中發(fā)現(xiàn)趣事。如與學生分享自己學生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文拿到家中展示的趣事——教師書寫了一篇自己與爺爺一同勞作的作文,受到了班主任及同學們的好評,便拿回家向媽媽“炫耀”。媽媽在家閱讀的時候忍不住被教師幽默的描寫逗笑了,并在飯桌上向家里人講述了這件事。爺爺聽說自己成了教師班級里的“名人”,便高興地給教師的碗里加了雞腿。這個故事教師后來又寫成了作文,再次受到了班主任與同學的稱贊,還被賦予了“連載小作家”的稱號。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一定也存在著諸多樂趣,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優(yōu)先想起能勾起自身寫作欲望的人物,進而聯(lián)想自身與其生活的點滴。寫作處于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chuàng)作靈感的誕生往往基于“興趣使然”,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重拾“生活”的美好,并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從以往的“提筆詞窮”逐漸向“思如泉涌”的方向發(fā)展[2]。
三、豐富閱讀經歷,帶動寫作欲望
當前的漢語文教學講求“讀寫合一”,閱讀是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大量文章后,能從中汲取優(yōu)質的詞匯及語法的應用。在過往的寫作教學過程中,部分藏族學生的作文或被教師評為“索然無味”、“語言匱乏”,這是因為學生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缺乏熱情。教材內容的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盡管教師將其中內容進行了十分詳盡的講解,但學生只從中看到了“知識要點”,而非創(chuàng)作“素材”。教師應帶領學生展開課外閱讀,大量內容豐富的新素材涌入腦海,能使學生逐漸意識到寫作并不是一件“磨人”的學習任務,而是抒發(fā)自身情感,展現(xiàn)自身“文氣”的絕佳途徑。教師應加強藏族學生閱讀指導,保證學生閱讀選材的質量,適當選擇富有民族元素的讀物,亦不失為一項優(yōu)選。
結論
總的來說,盡管寫作是漢語言教學的“成果驗收”部分,但相關教師亦要追本溯源,從當前藏族學生寫作興趣缺失的情況逐步分析其學科學習困境產生的原因。在初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后,相關教師應采用加強口語交際能力訓練、探尋生活中的寫作素材、豐富閱讀經歷,帶動寫作欲望等策略,幫助學生從思想層面從新審視漢語文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多項教學活動,逐漸產生寫作興趣。
參考文獻:
[1]胡翠柏.內地高校藏族生漢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以南昌工學院為例[J].漢字文化,2017(18):40-42.
[2]熊江林.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漢字文化,2017(0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