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沛娟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基本理念提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傳統(tǒng)文化濃厚的古詩,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傳承文化德育?以杜牧的《清明》一詩教學為例,淺談在課堂上如何進行古詩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德育相融合,讓古詩詞教學迸發(fā)活力。
【關鍵詞】古詩教學;傳統(tǒng)文化;文化
德育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部分。因為它那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情感、深遠的意蘊,是集人文、語言、藝術、德育等于一身。我對古詩詞教學進行了一些研究,并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以實踐探索、反思。下面,我以《清明》為例,談談我在課堂上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讓古詩詞教學突出個性,煥發(fā)活力。
一、一詩一世界,抓“詩眼”是關鍵
對于小學生來說,無論生活經驗還是知識積累都比較少,閱歷層次較低,一首新的古詩往往很難感知它的大意。成功的課堂都有一個精彩的導入。古詩詞的教學需要抓住學生的心理,激起興趣,促使學生熱情高漲地投入學習。我對古詩詞的教學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一首詩就是一個世界,導入各有不同,但關鍵是:我們要抓住“詩眼”,從“詩眼”入手,激情的導入也會拈手而來。
如《山行》這首古詩,“山”是風景,“行”指行走,與旅途有關。這首詩,我們可以利用插圖或學生熟悉的“山景”導入,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境的鑰匙。又如,《贈汪倫》這首詩,我們抓詩眼“贈”,是贈送的意思,我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緊扣這古詩內容講述一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就會很快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習這古詩上來。
我們也可以把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場景引入,讓古今零距離,提高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清明》這首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先播放二年級學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首兒歌,不用說什么,學生本能地跟著拍手唱起來了,然后我說,我們一年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多,還記得“清明”嗎?接著直接出示《清明》這詩的題目,對孩子說:“清明是一個節(jié)氣又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這天你家是怎么過的呀?”因為上這首詩時,剛好是放清明假,回來上課的第一天。以這兒歌和話題導入,孩子們關于清明節(jié)的情景歷歷在目,一下子感覺穿越古今,孩子們侃侃而談,有的說清明節(jié)全家族一起抬燒豬祭祖,場面熱鬧非凡;有的說回鄉(xiāng)團聚一起吃殺豬飯,比過年還齊人;有的說去附近旅游……其實從古至今,人們過清明節(jié)的方式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這樣自然而然地轉入《清明》詩的學習。
二、一詩一意境,品讀詩中魂
觀摩古詩課堂,各位專家在古詩詞教學上的三個特點讓我深有感觸。一是在教學古詩詞時,讓學生盡情欣賞古詩詞的美,學習讀、唱、吟的古詩詞表現(xiàn)方法,從而滲透古詩詞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最后自然就瑯瑯上口。二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單,由情境導入到學習詩文探究含義,最后是拓展閱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理解,運用現(xiàn)學的讀、唱、吟等方式進一步釋義、會意,讓詩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深入詩意,受到教育啟迪,從而真正使古詩詞教學在課堂上、學生的心中煥發(fā)活力。三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尊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他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成為他們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學、唱到吟;從學生自主讀詩詞到師、生各自感悟讀詩、評價;從想象到互相交流對詩句的補白;從課前欣賞吟唱、課上學習新知到課后拓展積累。學生在充滿活力地讀、唱、吟中體驗意境。使學生在探知中獲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迸發(fā)古詩詞的活力。
如在教學《清明》一詩時,第一步,我先范讀詩文,然后抓住孩子們的心理,出示詩文,先滿足學生,讓孩子反復誦讀,當然讀之前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字音準確,有一定的節(jié)奏。因為是三年級,孩子們有一定的讀詩經驗。認字識字的方法、能力也不錯。這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大膽放聲朗讀,一來練習字音,二來可以熟悉詩文。接著,我通過抽個別學生、分組讀詩文來檢查學生字音是否正確,并讓學生當小老師,帶全體孩子識字認字。這個時候,我是把課堂是交給孩子,我只是聆聽就好了。當然,如果發(fā)現(xiàn)有錯,我會提醒孩子。如小魏同學帶學生學“牧”字時,沒注意到牛字旁的筆順和第四筆的寫法,我就提醒道:牛字旁與牛字的寫法是一樣的嗎?第二步,我抓住詩句的關鍵字,讓孩子在讀中補白從而理解詩意。如:第一句抓住“雨紛紛”,這是怎樣的雨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通過圖片對比“傾盆大雨”與“細雨紛紛”。然后,轉入“欲斷魂”——人的心情。這需要聯(lián)系清明節(jié)活動而補白:路上可能會有哪些人?神情怎樣?一二句詩的沉悶惆悵之情,第三四句的“酒家”和“遙指”卻讓人覺得柳暗花明,有如黑夜的指路明星,這是整首詩的精氣神。第三步,我引導孩子回歸整首詩的意境,讓孩子想象補白:當你輕輕誦讀詩文,你似乎看到——如此,整首詩都是在讀、想、說中品味詩中的“魂”。一堂課下來,相信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首28個字的《清明》,而是《清明》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
學生在品讀理解詩的過程中會因認知結構、人生閱歷、對問題認識的深度等,使孩子們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學中又采用對比、聯(lián)系生活背景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情感積累,進一步地去感受、思索,從中不斷地獲得新的體驗,并力求在朗讀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正是這樣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里,放飛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美,親近美,凈化心靈,發(fā)展智慧。
三、一詩一示范,積累與拓展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惫旁娫~學習也要從教材出發(fā),而推及其他,適當選擇古詩加以拓展,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同時能夠加深課內所學,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本人在教學《清明》時,在理解“雨紛紛”時,我引出“天街小雨潤如酥”一詩,引導學生采取對比的學習方法體會毛毛細雨的意境;在理解“路上行人欲斷魂”中的“欲”時,我又出示舊知識“李白乘舟將欲行”,兩個“欲”字的對比,學生很容易就明白“欲”是指“將要”的意思;學習過程中,我還引導學生通過背誦、、小品、配樂唱詩、改成長短句(小令)、三言詩等,來表演《清明》詩;最后,我引出《元日》《正月十五夜燈》《乞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首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詩,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自學,效果不錯。將不同的詩作進一步地對比分析,尋找他們的共同點,體會其不同特點,進而深刻體會其表現(xiàn)的情與意境。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帶學生穿越古今,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元勛.小學古詩意境教學淺探[J].教育藝術在線,2008,(11).
[3]項紅.小學語文低年級兒童詩教學淺探[J].好家長,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