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遠 彭華清
摘要 國際理解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多元文化意識,在不同文化之間形成尊重、理解、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文章結(jié)合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闡述運用國際理解教育的原則、目標與方法,探討如何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增進對不同文明的理解,積極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同時關注自然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之和諧共生。
關鍵詞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國際理解教育;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李明遠,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中學,一級教師;彭華清,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中學,一級教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2016年教育部發(fā)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出國際理解素養(yǎng)是指“使我國學生在中國語境下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tài),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nèi)涵與價值等”。[1]英語學科相較其他學科而言,在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fā)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盵2]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是可行的。
一、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原則
國際理解教育不只是字面意思的“國際化”,而是深層教育理念和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改變,其教學實施過程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課程內(nèi)容的多元性
國際理解教育提倡思維的開放、多元價值的包容、多樣的課堂教學機制以及多元化的教學內(nèi)容和課程資源體系。思維的開放是指師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構(gòu)建思維,形成個性化創(chuàng)新思維;多元價值的包容是指尊重、品鑒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文化的差異性;多樣的課堂教學機制是指課堂授課與課外拓展訓練相融合,活動設計貫穿于課前、課中以及課后教學任務中;多元化的教學內(nèi)容和課程資源體系是開放思維、包容多元價值和構(gòu)建靈活教學機制的基石。多元化的教學內(nèi)容和課程資源體系為創(chuàng)建教學實踐中的多樣體驗情境,以及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任務提供素材。
(二)能力培養(yǎng)的梯度性
國際理解教育是引導學生在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包容文化的差異性,理解文化的共性,探究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機理,樹立正確的價值態(tài)度和個人價值取向,產(chǎn)生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展的意愿和行動,其中理解是核心關鍵要素。為達成此教學目的,國際理解教育提出知識、能力、態(tài)度及價值觀層層遞進、呈梯度型發(fā)展的三層目標培養(yǎng)體系。三層目標體系的具體內(nèi)容見表1。
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任務的設計要遵循引導學生了解知識、提升個人能力、形成個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的思路,逐步剖析語篇閱讀,體驗思維“爬坡”的過程,促進在了解基礎上的深度閱讀理解,進而形成個人國際見解。
(三)互動體驗的移情性
國際理解教育三層目標培養(yǎng)體系表明國際理解素養(yǎng)的提升是漸進式、不斷發(fā)展和構(gòu)建的過程。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樹立需要學生自主參與大量的互動交流活動?;咏涣骰顒邮菍崿F(xiàn)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的途徑,其設計應跨文化、真實化、生活化和情境化,將提升學生的移情意識和轉(zhuǎn)換思考能力貫穿活動始終。教師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活動中擁有全球胸懷、全球視野和責任意識,關注全球問題并能采取相應的行動,認同和傳承中國文化,尊重、品鑒、包容多元文化,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促進全球文化的共生、共美與共進。
二、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毋庸置疑,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實現(xiàn)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尤其是中學英語教師應加強對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本文以人教版《Go for it!》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文本為例,在深人探討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案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一)培養(yǎng)化解差異的積極交流心態(tài),增強國際交流能力
國際理解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增進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培養(yǎng)開放包容合作的心態(tài),這對中外交流日益增強的今天來說意義重大。讓學生關注中外文化的差異與融通,正確認識和對待他國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華,積極發(fā)展跨文化溝通策略和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話題,通過不同場景的設置,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文化內(nèi)容,并在情景中體會、分析、對比各國文化異同,從而開闊文化視野,形成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素養(yǎng)。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10單元“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ectionA3a語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交際,讓學生感受在不同國家人們初次見面時慣用的間候方式。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組代表不同國家。在情景對話中,學生不但鞏固了句型,而且對于不同國家的問候習慣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如時間觀念與見面時的禮節(jié)差異)及其對日常交際的影響,并對不適當?shù)奈幕绞浇o予評價。這類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得體的舉止、行為,提高國際文化素養(yǎng)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再如,在10單元“You're supposed to shakehands”SectionAB 2b語篇閱讀教學時,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比中法兩國餐桌禮儀的不同,并以本單元文化內(nèi)容為基礎,引申相關的文化知識,如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餐飲禮儀文化,如何正確使用不同的餐具及就餐行為舉止,等。同時,教師通過設置“擺刀叉、選刀叉”的游戲,讓學生體會不同餐具的使用規(guī)則。學生認識到不同國家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會選擇不同的餐具。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不同國家的餐具使用文化,教師意在讓學生意識到中法文化差異,以及面對文化差異時應尊重和理解他國文化并保持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的重要性,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寬容心和跨文化交際意識打下基礎。
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下冊8單元SectionB2b的閱讀材料介紹了美國的“countrymusic”,九年級8單元SectionB2b的閱讀材料介紹了“stonehenge”,12單元SectionB2b的閱讀材料介紹了“April Fools Day”。這些內(nèi)容都有利于學生增進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文明的理解,幫助他們養(yǎng)成尊重當?shù)仫L俗習慣、入鄉(xiāng)隨俗的觀念,使其具備化解差異、積極交流的心態(tài)。
(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陳紅認為,國際理解教育應以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為輻射點,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向外擴展,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人們的不同文化,初步感知世界文化的多元,在體驗參與中逐步形成尊重差異、理解多元、接納汲取、合作共享的品質(zhì)[3]。教師應以課本為依托,讓學生通過材料閱讀了解不同國家的地理、歷史、習俗等,同時理解中國文化,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
初中英語閱讀材料既包含豐富的中國本土文化,如八年級上冊4單元介紹了中國才藝節(jié)目“Chinas Got Talent”,七年級與九年級閱讀材料中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和端午節(jié)、文化名人屈原和阿炳、中國剪紙、中國餐桌禮儀等,又蘊含了大量的英國文化,如在八年級閱讀材料中介紹了西方國家的主要節(jié)日、卡通片和機器人等。學生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習中華文化,可以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培養(yǎng)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同時,學生也要學習西方優(yōu)秀文化,通過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nèi)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外國文化的精髓,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10單元Sectioni32b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Do youreally think chopsticks in China are better thatlknives and forks in western countries?”(你是否真的認為中國筷子比西方國家的刀叉好?)熱烈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筷子的確用處根大,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產(chǎn)物,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筷子優(yōu)于刀叉”的結(jié)論。吃不同的食物應選用適合的餐具,吃西餐,筷子就不如刀叉方便。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對待不同的文化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通過師生交流和討論,學生逐漸意識到,各國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對此我們應給予尊重,而不能單純從狹隘的衛(wèi)生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討論的過程在涉及語言能力、思維品質(zhì)、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更是用實際行動踐行國際理解教育。
(三)關注自然生態(tài)司持續(xù)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之和諧共生
國際理解教育除了聚焦于全球視野下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外,也要關注自然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之和諧共生。通過國際理解教育,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人類與動植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熱愛環(huán)境,對大自然懷有敬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教師在七年級下冊5單元閱讀語篇“Let' sSave the Elephants”、八年級下冊7單元3a“Qomolangma”和2b“Talk about Pandas”及九單元2b“Singapore”等語篇的教學時,應緊扣主題,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和保護動物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類和自然應該和諧共生,確保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 此外,教師還應從國際視野出發(fā)深度解讀文本主題。如在九年級13單元討論“How to takeaction to save the sharks"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到部分國際組織也為保護中國瀕危動物作出了貢獻,如美國野生救援協(xié)會(WildAid)的宗旨是保護及救助世界范圍內(nèi)的野生動物。還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徽標是一只大熊貓)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創(chuàng)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這些瀕危動物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教師要堵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而這正是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精神。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教師要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能力培養(yǎng)的梯度性、互動體驗的移情性,并在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強主體、強思辨、強責任,從而提升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yǎng)和英語核心素養(yǎng)。怎樣通過觀察外顯的多元文化現(xiàn)象,了解國際組織,探討全球間題,深入探究看不見的文化內(nèi)涵與內(nèi)核并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國際了解到國際理解,再到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國際見解,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3]陳紅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價值及路徑[J].人民教育,2014(15):81-83.
責任編輯|龐雪
本文系襄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重點立項課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研究”(XJKGA18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