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容
【摘要】:在我們開展“先探后展·互編互練”教學模式中,其有效性在把握教材,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不同學段中處理好學與教的關系,用好模式;處理好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關系,運用模式,引導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達到有效學習。
【關鍵詞】: 語文課堂? ? 教學模式? ? 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怎樣讓學生能掌握學習方法,具有學習的能力,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我校開展的《“先探后展·互編互練”教學模式研究》課題中,我們提出了先探后展·互編互練的教學模式,即在整堂課中學生自己設疑、自己解決、自己展示、自己評議,當堂訓練也由學生自己編題來相互訓練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基本上全部是學生在展現,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自覺、快樂的學習,把學到的知識理解記憶、消化,然后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喜歡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呢?經過課題的研究,我就小學語文課堂中 “先探后展·互編互練”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把握教材,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我們研究時,通讀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對我校 “先學后展·當堂訓練”教學模式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先探后展·互編互練”的教學模式:
A.設疑自探。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用問學單收集學生的疑問,在此基礎上老師整理成自探提示再返回學生,指導學生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自探。
B.解疑合探。在自探的基礎上進行合探,力爭把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解決,人人都展示,個個都發(fā)言,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C.展示點評。以小組為單位,把小組研究的成果及研究的廣度、深度進行全班展示,并接受其他組同學的點評,老師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
D.互編互練。學生根據所探究的知識生成練習題,同桌互相交換進行練習,老師也可在學生出的題中選題供全班練習。
確立了教學模式后,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在語文課堂實際中,“互編互練”并不適用于小學語文中。于是,在我們對“先探后展·互編互練”模式進行了修改。如:小學語文習作課“先探后展·導評應用”模式研究,就把“互編互練”改為“導評應用”。
習作講評課課堂教學模式:
(1)設疑自探
①導入;②出示學習目標;③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質疑。如:怎樣修改習作?你會從哪些方面來修改?④出示自探提示(出示修改習作的方法)⑤學生根據自探提示修改自己的習作
(2)解疑合探
①同桌交換修改習作;②匯報展示,其他同學評價,學生上臺展示如何修改。
(3)教師小結,學生再次修改習作。
不難發(fā)現,我們把“互編互練”環(huán)節(jié)改為適合小學語文作文課的的“導評應用”,這樣不為模式而模式,使之有效。
二、不同學段中處理好學與教的關系,用好模式,達到有效。
不同學段中處理學與教的關系,老師的作用是引導,學和導要自然地融合,要實現深度學習,那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才能夠使學習真正發(fā)生。在實踐中,不同內容和不同的學段的模式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如小學語文精讀課文中低段和高段的模式即《小學語文精讀課文“先探后展·升華運用”模式研究》:
(一)中低年級精讀課文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課時
A、設疑自探:1、根據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板書課題。2、出示學習目標。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利用多種形式讀,教師正音、指導)4、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梳理問題。(梳理出難于掌握和理解的字詞,教師也可根據本節(jié)課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5、學生自探。
B、解疑合探:1、小組內交流自探問題。2、匯報自學生字、詞語的情況和課文的主要內容。
C、當堂檢測。
(二)高段精讀課文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課時
A、設疑自探:1、導入新課。2、出示學習目標。3、讀課文。4學生質疑,師生梳理。(重在詞語理解及主要內容的概括)5、自探。
B、解疑合探:1、小組內交流。2、全班展示匯報。
C、當堂檢測。
都是精讀課文,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低段和高段的學習目標和內容的不同,模式側重點也不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知識是需要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完成的。特別是第一課時的漢字教學,給學生充分的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分享他們的心得成果,讓他們感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樂趣。所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把握好學生學與老師教的關系,用好模式,從而達到有效。
三、處理好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關系,運用模式,引導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達到有效學習。
沒有讓學生經歷過程,不可能有效學習。那么為什么要讓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呢?
比如學習《兩小兒辯日》,在自讀課文質疑環(huán)節(jié)里有這樣一個問:太陽是遠是近,兩小兒各有不同的結論,其根據是什么?兩小兒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前面兩個問學生很好回答,在第三個問學生答道“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這個道理,但是顯然這樣學習的任務,沒有把學生真實的思維暴露出來。我沒有急于告訴學生正確答案,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課文中除了兩小兒,還有人物是誰?”學生各種不同的答案就把呈現出來了。用這樣的學習任務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這就是學習過程,非常關鍵。
當教師實現教學有效時,學生的學習活動也隨之展開。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這樣學生的學習真正的做到了學習語文,具備學習的能力。
以上是我們在《“先探后展·互編互練”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研究中一點淺薄的看法,課題研究還在繼續(x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不斷的探索研究,以“先探后展·互編互練”教學模式為載體,讓學生會學習,會思考,課堂真正有效。
【參考文獻】
[1]關于全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金鋤頭文庫?https://www.jinchutou.com/p-36443001.html
[2]《“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學術期刊《發(fā)現(教育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