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蓉
摘要: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與憑借,閱讀教學的本質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構文本并進行有意義的重構。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合理解讀文本,促進課堂教學的規(guī)范、高效。
關鍵詞:解讀文本;課堂效率;合理性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與憑借,閱讀教學的本質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構文本并進行有意義的重構。那么,小學語文老師究竟應該如何解讀文本,促進課堂教學規(guī)范、高效呢?本文以《青山處處埋忠骨》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提出一點淺見。
一、增強文本的趣味性
學生本能地對富有趣味性的文章更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注重挖掘文本的趣味點,不僅要尊重文本,也要尊重孩子的思維習慣,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思考問題,激發(fā)兒童的興趣。以下是《青山處處埋忠骨》第一課時的教學片段:
師:朱熹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剛剛讀完課文的你應該有很多的疑問吧?
生:老師,毛岸英為什么要奔赴朝鮮?
師:是呀!他為什么要奔赴朝鮮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當時抗美援朝的社會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27日,美國宣布武裝干涉朝鮮內政,派兵入侵朝鮮,并不顧我國政府的多次警告,把戰(zhàn)火燒到了我國東北邊境,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為此,我國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大批志愿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并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我國人民志愿軍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接近12萬志愿軍戰(zhàn)士永遠地長眠于異國土地,其中就有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
此片段以學生的視角為出發(fā)點,引出毛岸英為什么要奔赴朝鮮,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抗美援朝的社會背景,更富趣味。學生通過對社會背景的了解,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增強了求知欲。
二、凸顯文本的韻味
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學習并發(fā)展語言,在解讀文本時,我們一定要注重對文本中的字、詞、句進行揣摩、賞析,充分感受語言之魅力,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一邊讀一邊斟字酌句,以此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感受能力。以下是《青山處處埋忠骨》第一課時的教學片段:
師:請你帶著這份悲痛的心情再讀一遍課文,一邊讀一邊圈畫關鍵詞,并試著用小標題概括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生:我把“電報”這個詞圈起來了。
師:接到兒子去世的電報后,毛澤東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生:“沒說一句話”“飯菜熱了幾次”“緊鎖眉頭”。
師:現在你能先試著用一句話概括第一部分嗎?
生:得知兒子去世悲痛欲絕。
師:沒錯,接到兒子去世的電報,毛澤東茶飯不思、悲痛不已,所以第一部分的小標題是:痛失愛子。
師:我們再看第二部分,你又圈了哪些關鍵詞呢?
生:我圈了“請示”。
生:我圈了“是否將遺體運回國”。
師:那對此毛澤東的心情如何呢?
生:“悲痛、眷戀”。
師: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
師:因此,第二部分的小標題是:異國葬子。同學們,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就可以用“畫關鍵詞”的方式把重點的內容圈起來,然后再串聯起來,就知道它的主要內容了。
師:此時的你還有哪些困惑呢?
生:朝鮮人民為什么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鮮呢?毛澤東又為什么要同意這個要求呢?
師:對呀,當時奔赴朝鮮,英勇犧牲的黃繼光、楊根思、邱少云等,他們的遺體最終都能運回祖國安葬,為什么朝鮮方面單單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鮮呢?
師:其實呀,不僅是你們,當時彭德懷得知這一消息后也是不知所措,十分困惑,但是他覺得把毛岸英的尸骨運回國不太妥當,應當與12萬犧牲在朝鮮土地上的戰(zhàn)士們一樣安葬在朝鮮,作為中朝兩國友誼的象征,但又覺得事關國家主席,自己不好擅作主張,于是便請示周恩來。周恩來也認同他的做法,便將電報轉發(fā)給毛澤東批閱,于是便有書上第二部分的這句話。
此部分學生通過圈畫重點字詞感受文本中語言的魅力,體會詞句背后的“語文味”。
三、挖掘文本背后的東西
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了教學的高度,倘若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僅僅流于膚淺的表層解讀,匆忙走過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自然也就變得膚淺?!肚嗌教幪幝裰夜恰房此坪唵危档梦覀兺诰虻臇|西還有很多,不僅僅在文本層次上有挖掘的必要,而且在文本背后還潛藏著可茲利用的語文要素。本單元的主題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為有福祉就追求,有禍患就避開呢?這其實飽含著林則徐的“愛國”之情。
師:那回顧一下本單元我們已經學過的《古詩三首》,我猜你可能想到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讀著“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你的眼前此時也浮現出了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壓迫下悲痛欲絕的樣子,通過他們的神態(tài)你感受到了他們渴望北伐的心理。你還可能想到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你一定感受到杜甫喜極而悲、悲喜交加的心情。那么,1954年,當毛澤東突然得知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在前線離世,他會是怎樣的悲痛?當朝鮮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鮮,作為一國領袖的他又是怎樣體現偉人風范的呢?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要學會:通過課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內心。這是《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文本需要學生深層次掌握的知識技能。
【教學反思】語文線上教學存在著諸多局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較為有限,加之這篇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為了提高趣味性,我通過提問自然而然地引出矛盾點,引到鏈接資料,讓學生于無形中拉近與文本的距離。除此之外,我通過抓關鍵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以順利達到本文的教學目標。由于線上教學時間的限制,第三部分“挖掘文本背后的語文要素”這塊僅僅拋出了問題,沒來得及引領學生去體悟。整體而言,這堂課基本做到了合理解讀文本,提高課堂效率。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