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敏
小學是兒童進入學校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決定著他未來的人生走向。所以,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不但在育人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助力著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該如何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擬確定以下教學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
(一)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構建思品課的教學樣態(tài)
做一個有品格的人,學會理解接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秩序規(guī)則,做一個有規(guī)矩的人,這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程意義。在課堂上教師通常就核心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以發(fā)散思維的策略讓大家組內暢所欲言,讓盡可能多的同學貢獻出自己的“成果”,然后小組推出代表進行班級交流,最后分享小組發(fā)現(xiàn)。在生生交流碰撞中,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道法課教學樣態(tài)就逐漸建構出來了。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學力”得到提升,“活力”得到彰顯,“潛力”得到挖掘,“成長內驅力”得到增強。
(二)給足時空,充分理解與總結,形成和內化素養(yǎng)
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的說教缺陷,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時間,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探究、討論分享、情感共鳴、內化提升。
比如,在《社會生活中的規(guī)則》的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辨析,就“規(guī)則多是方便還是不方便”展開討論,理解各個規(guī)則的作用,體現(xiàn)規(guī)則的價值和其存在的必要,這樣的辨析加深了學生的認知,對他們后面的實踐行為起到了指引作用。
二、優(yōu)化教學過程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品質,我們就要認真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學習過程,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對話交流,自我建構
學習就是一種自我建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設置與生活相關的話題或任務,開展平等雙向的交流對話,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索道德價值觀的學習中去,他們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意想不到的精彩。比如,在學習《購物的學問》一課時,筆者就設置了“巧花五元錢”的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獨立購買生活和學習用品,使其具備初步的維權意識。
(二)知識累積,精制認知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激發(fā)出更多的探究欲望,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進而提升認知的精制能力。比如,在《節(jié)約用水》一課,教師可以通過大量計算活動的創(chuàng)設,從一小時浪費的水、一天浪費的水,類推到一個月、一年的浪費用量,再計算用水的金額,讓學生感知數(shù)據(jù)之大,浪費之嚴重,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節(jié)約的意義,進而規(guī)范他們自己的日常行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留白,深化體驗
消化需要時間,成長需要等待。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他們對知識有更多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突破。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不斷勾連調整,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突破已有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不斷調適學習與生活的關系,解決他們實際面臨的諸多問題。比如,在教學《怎樣面對煩惱》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后留白:課后走訪身邊的老師、家長、同學,了解他們的煩惱,再請教他們是如何面對和解決的?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學生通過課中的學習,課后的實踐,他們的體驗會更加深刻。
三、落實知行合一
學生成長的土壤里課堂是首要的環(huán)境,而課外的環(huán)境也不能讓學生回避,直面社會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真正成長。打通學校、家庭、社會的三個體系,把這些變成學生成長的平臺,學生才能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一)緊緊圍繞課堂,落實“知”的厚度
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德性養(yǎng)成,智性發(fā)展,靈性培育。
(二)跟蹤實踐活動,落實“行”的力度
量的積累才會引起質的變化,我們需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將課本知識與生活有效對接,引導他們向真、向善、向美。
總之,要能夠體現(xiàn)統(tǒng)編教材的國家意志,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理念的轉變,其次才是教者教學行為的改進,我們要做到按照學習規(guī)律去改變我們的課堂,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出更多情景,給予學生展示的空間,這樣道德與法治課程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育人價值和課程意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師訓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