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晉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青藤道人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詩文、戲劇、書畫等方面都頗有建樹的才子文人。但其一生坎坷,八次鄉(xiāng)試不第,九次自殺未死,正直壯年因狂病發(fā)作而殺妻入獄七載。徐渭的繪畫以水墨淋漓、不拘繩墨的大寫意花鳥畫為主,人物畫作品并不多見,卻也形象生動,神韻自存。本文擬通過對徐渭人物畫作品的梳理,對其繪畫風格與師承加以評述。
徐渭傳世人物畫作品共16件(不包括私人藏品及雖見于著錄但未見圖像之作品):
1.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謁陵圖》軸(1575)
2.故宮博物院藏《墨筆人物花卉圖》冊(1588)
3.故宮博物院藏《驢背吟詩圖》軸
4.故宮博物院藏《潑墨十二種圖》冊
5.故宮博物院藏《橫江獨釣圖》扇頁
6.國家博物館藏《花卉人物圖》冊
7.上海博物館藏《花鳥人物圖》卷
8.上海博物館藏《擬鳶圖》卷
9.上海博物館藏《漁婦圖》軸
10.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藏《擬鳶圖》卷
11.天一閣博物館藏《渡海觀音圖》軸
12.中國美術(shù)館藏《蓮舟觀音圖》軸
13.南京博物院藏《柳蔭讀易 秋郊策蹇圖》卷
14.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雜花圖》卷之壽星一段
15.安徽省博物館藏《林蔭行吟圖》軸
16.黃賓虹紀念館藏《十賢集饌圖》頁
其人物畫作品與花鳥畫作品同樣多不署年款,兩件有年款的作品均作于55歲之后,正是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從風格來看可分為兩類。一類以《驢背吟詩圖》軸(圖1)為代表,另有《漁婦圖》軸(圖2)、《渡海觀音圖》軸(圖3)、《蓮舟觀音圖》軸(圖4)等,畫面均以人物為主體,以減筆法塑造形象,造型相對準確,背景幾乎空白。北宋孫光憲在其《北夢瑣言》中記載,唐末鄭棨被人問到“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此處何以得之?”①此后,越來越多的畫家熱衷于表現(xiàn)詩人騎驢游覽于山水之間尋覓靈感的題材。徐渭《驢背吟詩圖》軸(圖5)即繪一文士騎于驢背,人物衣紋以若有若無的線條勾勒,側(cè)面的形象則僅以寥寥數(shù)筆點出眼睛、鼻子及須發(fā),一位遠離凡塵俗世的文士形象躍然紙上。驢整體以淡墨掃出簡潔干凈的輪廓,四肢則以稍濃墨色用草書勁健的筆法寫出,步伐輕快之態(tài)頓現(xiàn)。宗白華在《美學散步》里這樣寫道:“徐渭《驢背吟詩圖》,使人產(chǎn)生一種驢蹄行進的節(jié)奏感,似乎聽見了驢蹄的答答的聲音,傳達出畫家微妙的音樂感覺。還具有一種戲劇感?!雹谛煳纪ㄒ袈?,并以書法用筆入畫,加之狹長的構(gòu)圖中,人物背后空無一物,故其筆墨的節(jié)奏感與畫面悠遠的意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另一類風格則是以《擬鳶圖》卷(圖6)為代表,將人物形象置于山水之中,以點景人物不求形似,寥寥數(shù)筆的形式表現(xiàn)人物形象,但畫作主題卻還是以人物為重點意象。徐渭的大部分人物畫均為此種風格。畫家晚年曾作多幅《擬鳶圖》,所“擬”即為畫史中記載的郭忠恕所作《風鳶圖》。③畫中放鳶的孩童,以短促的釘頭鼠尾描來勾勒身體輪廓,線條間幾乎不相連,但筆勢不斷,行筆則迅捷而頓挫有力。面部則僅以墨點作五官,不作細致描繪。足部墨色較濃,表現(xiàn)出奔跑的力量感。孩童右手握著線軸高舉過頭,拉扯著風箏向畫面左方奔跑,另一手平伸在側(cè)。一根極細而淡的墨線若隱若現(xiàn)地連接著風箏,線雖纖細卻一氣呵成,再加上彷佛將要飛出畫面的紙鳶,將風箏線的緊繃感以及風勢表現(xiàn)出來。《擬鳶圖》卷對孩童形象示意性的塑造,完全不求形似,卻十分生動有趣。故宮博物院藏《墨筆人物花卉圖》冊(圖7)等,均屬于此類“非典型”的人物畫作品。
圖1 明 徐渭 驢背吟詩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13 元 無款 魚籃觀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2 明 徐渭 漁婦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圖3 明 徐渭 渡海觀音圖軸 天一閣博物館藏
圖4 明 徐渭 蓮舟觀音圖軸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7 明 徐渭 墨筆人物花卉圖冊(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
圖9 五代 石恪 二祖調(diào)心圖(之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5 明 徐渭 驢背吟詩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徐渭人物畫的題材亦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宗教題材,今所見以觀音圖為主;另一類則以詩人、漁隱、孩童等意象表達文人意趣。上海博物館藏《漁婦圖》軸(圖8),畫面所作實應為“魚籃觀音”。④此圖構(gòu)圖與《驢背吟詩圖》軸類似,畫面上半部頂天畫家有贊道:“潑剌潑剌,婀娜婀娜。金剛法華,一棍打破。瞞得馬郎,瞞不得我?!碑嬅嫦路剿鳚O婦約占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其余紙幅均為留白,使畫面有深遠無盡之感。人物形象則是純以水墨作一民婦模樣女子,圓臉,五官并不精細描繪,削肩,手提盛滿魚鮮的竹籃,身體微微前傾,似乎正款款前行。筆墨方面,畫家以極淡的墨白描衣袍輪廓及皺褶,通過線條粗細的變化表現(xiàn)衣紋不同的形態(tài),多筆短促線條構(gòu)成的裙擺以及飄蕩的衣帶,營造出女子正款步前行之態(tài)。濃墨則僅用于暈染頭發(fā)、衣領(lǐng)、衣帶、魚鮮、竹籃,使得畫面重點突出,濃墨與淡墨間相得益彰,層次分明,加之筆法的粗率,線條粗細的變化,將竹籃內(nèi)魚鮮“潑剌潑剌”的掙扎聲以及魚婦(實為觀音所化)“婀娜婀娜”的曼妙身形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F(xiàn)存另兩幅觀音圖則均表現(xiàn)渡海觀音,人物開臉及姿態(tài)幾乎相同,唇部上揚略帶笑意,八字眉則顯出慈悲為懷的氣度。筆墨的表現(xiàn)方式則與《漁婦圖》軸無異。
圖6 明 徐渭 擬鳶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關(guān)于徐渭繪畫的師承,因未見明確記載,⑤故前人學者已多有探討。具體到人物畫的師承,亦有多種說法,其中梁楷說筆者認為更為貼切,更準確地說徐渭人物畫是與禪宗畫一脈相承的,尤其是僧人所作禪宗人物畫。禪宗畫的興起得益于中晚唐以后禪宗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之后,禪宗畫不重畫而重禪,旨在以畫寓禪,因畫悟佛,又因作畫者多為未受過繪畫專門訓練的僧人,故不苛求形象的塑造,而專注于意境的傳達。其畫風在宋初以石恪為肇始,后為南宋梁楷、李確發(fā)揚,元代有梵因(因陀羅)等人傳承。
從圖像風格來看,傳世禪畫中如石恪《二祖調(diào)心圖》(圖9)、梁楷《李白行吟圖》軸(圖10)、梵因《寒山圖》軸(圖11)、《拾得圖》軸(圖12),均將人物置于空無一物的背景之中,線條以淡墨為主,濃墨點醒,用筆瀟灑流暢。徐渭如《驢背吟詩圖》軸等人物畫作品在筆墨及構(gòu)圖方式上與前人禪宗人物畫如出一轍,傳承關(guān)系一目了然。而徐渭將書法用筆融入到任務線條中,使圖像的節(jié)奏感更加明顯。
從題材來看,禪宗人物畫必然多表現(xiàn)佛教人物,如元無款《魚籃觀音圖》軸(圖13)。徐渭《魚籃觀音圖》軸除表現(xiàn)相同題材外,筆墨表現(xiàn)形式亦與之相似。只是元《魚籃觀音圖》軸人物形象端莊肅穆,而徐渭所作觀音則更接近尋常漁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明代中期世俗文化的影響。
徐渭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開始師事季本,⑥學習王陽明心學。后因心學與佛教禪宗有相似之處,又開始學佛。⑦約嘉靖二十八年(1549),徐渭結(jié)識了玉芝禪師的弟子祖玉,進而結(jié)交玉芝禪師,⑧并拜其為師,學習佛法。其后一直與方外師友相唱和。起初徐渭學佛,意在鉆研“心學”,而隨著八試不第、殺妻入獄的人生坎坷后,漸漸開始以佛理觀照現(xiàn)實,中年之后多作畫以寫“胸中之逸氣”,且有印為“墨三昧”,禪境禪理自然流露于筆端,不露痕跡。而禪畫的特點恰恰在于筆法簡約、畫面質(zhì)樸、題材單純、意境幽遠,體現(xiàn)出禪宗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即要能傳達出畫者之禪意、禪境,要能使觀畫者感知此禪境。未曾專門習畫的徐渭,雖無法做到“應物象形”,但因其深厚的書法功力所帶來的超強的筆墨表現(xiàn)力,以及對佛理的深刻理解,禪畫自然成為其以筆寫心的最佳選擇。
圖8 明 徐渭 漁婦圖軸(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徐渭繪畫,尤其是人物畫中的禪畫風格也解釋了為何徐渭的畫名在當時并未顯于世。其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并非自謙。明中期以后,蘇州地區(qū)文脈綿長,成為文化藝術(shù)的中心,繪畫史上明四家文沈唐仇,均居蘇州。明王士性《廣志繹》載“明人有謂,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雹峤B興與蘇州雖相去不遠,但縱觀徐渭一生行跡,與吳門畫家似乎并無交游。其選擇師法的禪宗畫,雖在浙江地區(qū)一直有所流傳,但正如張珩先生評述梵音《天臺三圣圖》語:“人物貌相衣紋皆極草草,望而知為沙門之筆,故元明以來皆黜不論”⑩,由“沙門之筆”而來的徐渭繪畫則同樣難以受到更多人尤其是書畫收藏家的重視。直至清初八大、石濤橫空出世,到后來的揚州八怪,再到齊白石等眾多畫家將文人畫空中樓閣的精英趣味向大眾轉(zhuǎn)變后,徐渭繪畫的價值才慢慢顯現(xiàn)出來。
圖10 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圖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12 元 梵因 拾得圖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11 元 梵因 寒山圖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注釋:
①[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宗白華《美學散步》,第8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擬鳶圖》卷后徐渭自題點出了創(chuàng)作緣由:郭恕先為富人子作《風鳶圖》。富人子怒而謝絕,意其時圖必毀裂。余慕而擬作之。恕先何人。余殆跛鱉逐驥耳。葷髡渡海禮補陀。那得便見一葉蓮相。取其意而已矣。王元章放鳶詩八首,元十一首存者八,先子抄本具焉。當亦慕恕先作也,因書于此。
④佛教三十三觀音之一,應與“馬郎婦”觀音同源。
⑤晚年所作《畸譜》中的紀師、師類中,記錄了他在文、琴、劍、哲學方面的老師,卻沒有繪畫師承的記錄。見《徐渭集·補編》,第四冊,第1331、1332頁,中華書局,1983。
⑥季本(1485~1563),字明德,號彭山,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王陽明弟子,著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
⑦徐渭在其《自為墓志銘》中寫道:“謂道類禪,又去扣于禪,久之,人稍許之……”記述了其學禪的緣由。見《徐渭集·徐文長三集》,第一冊,第638頁,中華書局,1983。
⑧玉芝(1491~1563),諱法聚,號月泉,隱居住錫于天池禪寺。
⑨[明]王士性《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廣志繹》,第33頁,中華書局,1981。
⑩張珩《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第三冊,第186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