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惟彬, 許 靜, 余 敏, 張 恒, 王凌偉
毛霉普遍存在于腐敗的植物和土壤中,為條件致病菌,多發(fā)生在有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可侵入呼吸道產(chǎn)生急性炎癥,是一種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極高、較為罕見的嚴重肺部真菌感染。由于該病在臨床上缺乏特征性,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不足,容易誤診或漏診。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2019年1月成功診治肺毛霉病1例,現(xiàn)予報道。
患者男,66歲,因“反復咳嗽、咯黃膿痰伴右側(cè)胸痛40余天”于2019年1月4日入住我院胸外科?;颊?018年11月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xiàn)咳嗽,咯黃膿痰,偶有痰中帶血,咳嗽劇烈時伴右胸部疼痛,無發(fā)熱、盜汗、呼吸困難。于當?shù)蒯t(yī)院行胸部CT提示右上肺占位,電子支氣管鏡下見右主支氣管“新生物”堵塞,未行活檢,初步診斷“肺癌”收入我院胸外科?;颊呒韧?型糖尿病史14年,使用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查體:體溫36.3 ℃,脈搏116次/min,呼吸20次 / min,血壓121/67 mmHg,口腔未見齲齒,胸廓對稱無畸形,呼吸運動對稱,雙肺叩診清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余查體無特殊?;颊呷胛以盒赝饪坪笸晟葡嚓P(guān)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4×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0.851,超敏C反應蛋白(hsCRP)111.56 mg/L,空腹血糖16.38 mmol/L, 糖化血紅蛋白15.5%,1,3-β-D葡聚糖檢測(G試驗)及半乳甘露聚糖檢測(GM試驗)陰性,隱球菌抗原陰性,癌胚抗原(CEA)16.11 μg/L,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5.95 μg/L。2019年1月4日胸部CT:右上肺大片實變,見“反暈征”(圖1A)。2019年1月7日支氣管鏡示:右側(cè)支氣管黏膜廣泛增厚,右上葉和右中葉支氣管重度狹窄,右下葉見中量黃色分泌物,分泌物細菌、真菌培養(yǎng)(-)。支氣管黏膜活檢病理:見較多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局部可見炎性壞死,部分肺泡上皮輕度異型增生伴鱗化,結(jié)合特殊染色結(jié)果PAS(+)、GMS(+)、抗酸染色(-),考慮“肺隱球菌病”。于2019年1月7日轉(zhuǎn)入我所進一步治療,轉(zhuǎn)入后靜脈滴注氟康唑 400 mg,1次/d抗感染,同時強化降糖治療。2019年1月13日患者突發(fā)咯血,約5 mL,色鮮紅,考慮氟康唑治療效果不佳。上級醫(yī)師再次閱片,結(jié)合臨床認為肺隱球菌病可能性不大,與微生物室溝通,行痰涂片鏡檢,發(fā)現(xiàn)真菌菌絲及孢子,考慮毛霉可能性大。支氣管黏膜標本送至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理會診,結(jié)果回報:(右側(cè)支氣管黏膜)見菌絲、孢子,菌絲粗大,未見分隔,特殊染色:GMS(+)、PAS(+)、真菌熒光(+),考慮毛霉感染可能性大。故診斷修正:2型糖尿病合并肺毛霉病。2019年1月13日改用兩性霉素B治療[起始劑量5 mg,1次/d,逐漸增量至55 mg,1次/d(0.8 mg·kg-1·d-1)維持,同時予兩性霉素B 5 mg,2次/d霧化治療]。2019年1月14日復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病灶較前進展(圖1B),當日行氣管鏡檢查并送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組二代測序(mNGS),結(jié)果示:米根霉(3個序列數(shù))、放線菌(81個序列數(shù)),考慮患者肺毛霉合并放線菌感染可能性大。2019年1月17日加用青霉素鈉320萬 IU,1 次 /6 h及甲硝唑氯化鈉0.5 g,2次/d靜脈滴注(覆蓋厭氧菌)。治療2周后患者癥狀較前改善,咯血停止。2019年1月28日復查胸部CT病灶較前吸收(圖1C)。2019年2月3日復查支氣管鏡見右側(cè)支氣管廣泛黏膜病變較前明顯好轉(zhuǎn),右上葉和右中葉支氣管重度狹窄。2019年2月7日停用兩性霉素B(累計劑量達1 021 mg),序貫泊沙康唑400 mg,2次/d口服治療。2019年2月13日本研究所內(nèi)疑難病例討論認為患者毛霉感染診斷明確,僅憑mNGS診斷放線菌依據(jù)暫不充分,故停用青霉素鈉及甲硝唑氯化鈉。2019年2月18日出院,出院后繼續(xù)口服泊沙康唑400 mg,2次/d。2019年3月16日門診復查胸部CT(圖1D),病灶較前進展,考慮與停用抗放線菌藥物有關(guān),患者臨床經(jīng)過仍然支持肺毛霉合并放線菌感染,故加用口服阿莫西林500 mg,3 次/d及甲硝唑200 mg,2次/d。2019年8月15日復查胸部CT病灶較前吸收(圖1E)。
圖1 肺毛霉病患者治療前后胸部CT圖像Figure 1 Chest CT images of patient with pulmonary mucormycos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不同國家報道的肺毛霉病發(fā)病率差異較大,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發(fā)病率約為0.01/100 000~0.2/100 000[1-3],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發(fā)病率約為14/100 000[4]。劉又寧等[5]報道,47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排前5位的病原體依次為曲霉、念珠菌、隱球菌、肺孢菌、毛霉,其中肺毛霉占2.1%。Patel等[6]報道毛霉病病死率高達61%,是一種嚴重的致死性疾病。患者多具有1個或多個危險因素,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粒細胞缺乏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營養(yǎng)不良、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或去鐵胺等,而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高危因素[6-7]。肺毛霉病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咯血和胸痛是突出的癥狀,與毛霉釋放的彈力酶樣蛋白水解酶極易侵犯血管有關(guān)。Feng等[8]的研究納入了92例肺毛霉病患者, 28.3%患者有咯血癥狀,因咯血致死的患者占死亡人數(shù)21.4%。本例患者有糖尿病,影像學進展極為迅速,可見反暈征,故應警惕真菌感染。肺毛霉病的胸部CT表現(xiàn)無特異性,常見表現(xiàn)為肺部多發(fā)結(jié)節(jié)(>10個)、胸腔積液、肺梗死、“反暈征”[9],肺毛霉病的影像中87%可出現(xiàn)“反暈征”[10],但該征象并不具有特征性,可見于侵襲性肺曲霉病、繼發(fā)型肺結(jié)核、細菌性肺炎、隱源性機化性肺炎、間質(zhì)性肺炎、結(jié)節(jié)病、多血管炎性肉芽腫、肺腺癌和肺癌射頻治療和放療后改變、肺栓塞等[11]。肺毛霉病確診依賴于組織病理,該患者支氣管黏膜的病理最初誤診為“隱球菌”,經(jīng)外院會診才最終確診,說明臨床及輔助科室醫(yī)師對毛霉的認識尚不充分。肺毛霉病治療的關(guān)鍵為:①基礎疾病的治療,如控制血糖是本例患者治療的基礎。②抗毛霉治療,兩性霉素B及其脂質(zhì)體是被證明有確切療效的藥物,兩性霉素B使用劑量為0.75~1 mg·kg-1·d-1(起始劑量1~5 mg/ d),兩性霉素B脂質(zhì)體劑量為3~5 mg·kg-1·d-1[12]。該類藥物可發(fā)生過敏、靜脈炎、肝功能損害或低血鉀等不良反應,尤其累積劑量較大時可發(fā)生不可逆的腎功能損害,兩性霉素B脂質(zhì)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該患者兩性霉素B從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增量,并采用微量靜脈泵持續(xù)輸注,延長輸注時間,整個過程未見肝腎功能損害。但患者出現(xiàn)嚴重低血鉀,及時發(fā)現(xiàn)并得以糾正。泊沙康唑可作為兩性霉素B序貫治療,口服劑量400 mg,2次/d,目前無標準療程,平均療程6個月[13],需根據(jù)患者癥狀及影像學改變調(diào)整療程。該患者療程已超過6個月,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改善,故可繼續(xù)原方案治療。③由于毛霉進入呼吸道后,菌絲就會迅速向周圍組織擴散,對于病變局限的肺毛霉感染,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切除病變肺組織。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肺毛霉病患者可發(fā)生致死性大咯血,甚至在臨床各項指標好轉(zhuǎn)后突發(fā)大咯血死亡。
肺放線菌病目前尚無確切的發(fā)病率數(shù)據(jù),該菌為厭氧或微需氧菌,多為混合感染的一部分。臨床進展相對緩慢,對包括青霉素類在內(nèi)的多種藥物均敏感,但療程較長,常規(guī)療程靜脈注射6~8周,序貫口服6~12個月,治愈率約為75.9%[14]。肺放線菌病的影像學亦無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實變、結(jié)節(jié)、空洞、磨玻璃影、胸腔積液等,與肺膿腫、肺結(jié)核、肺部腫瘤難以鑒別[15]。放線菌屬于兼性厭氧菌,培養(yǎng)陽性率低、加之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臨床上檢出率較低。肺放線菌病的診斷需符合BALF中放線菌培養(yǎng)陽性或感染組織病理找到放線菌并結(jié)合臨床綜合判斷[16]。因厭氧條件下的 BALF標本難獲取,普通BALF暴露于空氣20 min后可出現(xiàn)假陰性,用于肺泡灌洗的0.9%氯化鈉溶液還可能抑制放線菌生長,故臨床上限制了BALF放線菌培養(yǎng)的應用,目前確診大多依賴于肺組織病理發(fā)現(xiàn)放線菌團,而支氣管鏡活檢標本為小樣本,病理結(jié)果常為非特異性的慢性炎癥,較難發(fā)現(xiàn)放線菌團,導致診斷率低。本病例雖然達不到確診的標準,但BALF的mNGS檢出放線菌序列,加用青霉素類藥物后病灶縮小,停藥后病灶增大,再次加用大劑量青霉素類藥物后病灶再次縮小,整個治療過程佐證了患者可能合并放線菌感染。放線菌幾乎都是混合感染的一部分,特別是與侵蝕艾肯菌、類桿菌屬或鏈球菌的混合感染,與肺曲霉合并感染也有少量報道[17]。陳娉娉等[18]的臨床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肺放線菌感染鏡下可能存在支氣管病變表現(xiàn)(如狹窄、新生物或伴有膿性分泌物、息肉樣新生物、硫磺顆粒),患者2次病理均無腫瘤依據(jù),且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支氣管鏡下表現(xiàn)及影像學有所改善,不排除“新生物”與放線菌感染有關(guān)。總體而言,肺放線菌病的診斷目前在臨床上仍是難題,mNGS是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的新型病原學檢測方法,在厭氧菌及放線菌的診斷上具有較好的價值[19-21]。
綜上所述,肺毛霉病急性病程,進展迅速,死亡率高,治療不當?shù)幕颊呖赡芩烙谥旅源罂┭?。糖尿病患者是這類特殊感染的高危人群,臨床及病理科、影像科醫(yī)師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放線菌多為混合感染的一部分,診斷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需要結(jié)合臨床、影像學、病原學及治療反應來綜合判斷。新型病原學診斷方法mNGS對于放線菌及厭氧菌的診斷有一定的優(yōu)勢,目前情況下可作為傳統(tǒng)病原學檢測方法有效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