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麥積方言“著”做介詞時,有兩種用法:①表示被動②引進處所;經(jīng)分析我們認為被動標記“著”來源于該動詞的“使讓”義。“著”在與把字句共現(xiàn)表示被動的過程中,“著”擺脫了把字句而獨立表示被動的意義,其過程是“著‘動+N +VP>著+NP1+把+NP2+VP >著‘被+N +VP”。“趕”在方言中的用法相對較單一,大多數(shù)情況下用作介詞表示比較,只能用于差比和漸比。我們認為麥積“趕”做介詞表比較的用法借自其他方言,是方言接觸的結(jié)果。
[關(guān)鍵詞]介詞;“著”; “趕”;比較;被動
[中圖分類號] H1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4649(2020)03-0035-04
Abstract:There are two ways of using "zhe" as preposition in Maiji Dialect: ① to indicate passivity; ② to introduce place; through analysis, we think that the passive sign "zhe" come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verb "to make". In the process of co-occurrence of "zhe" and "Ba" to express passivity, "zhe" gets rid of the meaning of "Ba" to express passivity independently. Its process is "Zhe Dong + N + VP > zhe + NP1 + zhe + NP2 + VP > Zhe Bei + N + VP". The usage of "Gan" in dialects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most cases, it can only be used as preposition for comparison, and only for difference comparison and gradual comparison. We think that the use of "rush" as preposition table comparison is the result of dialect contact.
Key words: Preposition; Zhe; Gan; Comparison; Passivity
引 言
麥積區(qū)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的東南部,東接陜西省寶雞市,南鄰秦城區(qū)、兩當(dāng)縣、徽縣,西靠甘谷縣,北連清水縣、秦安縣。麥積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隴中片,內(nèi)部差異較小。李藍(2006)“著”字式被動句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及華南地區(qū)的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海南、福建等九省市。此外“著”字式被動句也見于華東地區(qū)的山東和西北地區(qū)的寧夏等地。這里指出甘肅麥積也存在“著”字式被動句字。麥積方言的“著”來自《廣韻》藥韻入聲知母,讀 [t13],“著”字十分活躍, 使用頻率極高, 可以做動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等;“趕”用法較單一,一般只做介詞。本文主要探討介詞“著”和“趕”在方言中的用法,并分別對介詞“著”和“趕”的來源進行了探討。
一、介詞“著”的用法
(一 )“著”引進處所
麥積方言的“著”字一般放在動詞的后面 , 連接一個受事賓語或一個處所賓語,構(gòu)成“V+著+O”格式,此時“著”是介詞,起引出處所賓語或受事賓語的作用,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在”、“到”。一般可與把字句套用,表示一種處置義,構(gòu)成“把+N+V+著+O”格式,如:
①吃下了就把碗放著案子上,我等會去洗。吃完了就把碗放在案板上,我等一會去洗。楊曉林.甘肅麥積方言的介詞“趕”和“著”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20,(3).
②碎娃娃把錢藏著柜子里了,尋都尋不著。小孩把錢藏在衣柜里了,找都找不著。
③把桌子挪著外前去,擋人著哩。把桌子挪到外面去,擋到人了。
當(dāng)然也可以不用“把”引出處置對象,直接說:
①放著案子上。放在案板上。
②藏著柜子里。錢藏在衣柜里。
③挪著外前去。挪到外面去。
以上例子中的動詞都具有處置義,“著”引出放置的處所,也可以不跟把連用,如:
①兀個燕兒飛著樹上了去了。那個燕子飛到樹上去了。
②一放學(xué),他就跑著商店買吃的去了。一放學(xué),他就跑到商店去買吃的了。
③走著阿里了?走著小寨了。走到哪里了,走到小寨了。
這時動詞都為表示位移的詞,沒有了處置義,“著”引出動作使物體到達的處所。
(二)“著”表示被動
1.麥積方言“著”可用作被動標記,用來引出施事,其中施事可出現(xiàn)也可不出現(xiàn)。構(gòu)成“(S)+著+N+VP”格式,如:
①(肉)著貓吃了。(肉)被貓吃了。
②(兀個娃娃)著老師罵了。(那個娃娃)被老師打了。
③(蘋果)還沒長好就著他摘了。(蘋果)還沒有成熟就被他摘了。
其中動詞后還可以加補語,如:
①(衣服)著樹梢梢劃破了,趕緊著你媽補好。(衣服)被樹梢劃破了,趕緊讓你媽媽補一補。
②(玻璃)著小剛打破了。(玻璃)被小剛打破了。
③(剛買的碗)著你打爛了。(剛買的碗)被你打爛了。
與普通話“被”字被動句不同的是,方言“著”字被動句中施事必須出現(xiàn),受事可出現(xiàn),也可不出現(xiàn),如果施事不出現(xiàn),則不能成話。
方言普通話
(肉)著吃了。*(肉) 被貓吃了/被吃了
(兀個娃娃)著罵了。* (那個娃娃)被老師罵了/被罵了
(燈)著關(guān)了。*(燈)被他關(guān)了/被關(guān)了
2.“著”字被動句也可以和“把”字句連用,這時“著”需放在句首,后面緊跟施事,再用“把”引出受事,這時的“著”被動義減弱,并帶有致使的意味,構(gòu)成“著+N1+把+N2+VP”的格式,請比較:
①肉著貓吃了。②著貓把肉吃了。③玻璃著小剛打破了。④著小剛把玻璃打破了。
例②④的“著”由于跟把連用,被動義沒有例①③強,這可能是把字句的處置義帶來的影響。這種用法的“著”與表致使義的“著”有很大關(guān)系,留待下文詳談。另外方言中表被動的“著”字句中的動詞不能是光桿動詞,如是光桿動詞就變成致使意而不是被動義了。
二、“著”表被動來源和性質(zhì)
甘肅麥積方言中的“著”有兩個中古來源,來源不同,語音形式和意義也不同,其一來自《廣韻》藥韻入聲澄母,讀 [th13](麥積方言濁音清化絕大多數(shù)讀送氣),是個動詞,表示遭受、遭遇意,如著火、著涼;其二來自《廣韻》藥韻入聲知母,讀 [t13],方言中用做動詞、介詞、助詞等的“著”就來源于第二個“著”。表遭受義的“著”與表被動的“著”語音形式不合,所以不可能是“著”字被動句的來源。因此麥積方言中的被動標記“著”來源第二個“著”的動詞的“使讓”義。李藍 (2006)認為南方方言的“著”字句來自“著” 的遭受義,北方方言的“著”字句來自“著”的使役義。麥積方言中表被動“著”與此結(jié)論相印證。
麥積方言表示致使意的“著”,一般放在句首,構(gòu)成“著+N +VP”格式,“著”是動詞,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讓”、“叫”。如:
①著林霞(去)買(醋)去,沒醋了。讓林霞去買醋,沒有醋了。
②著娃娃寫作業(yè)去,么了寫不住了。讓孩子們寫作業(yè)去,要不然寫不完了。
表被動的“著”在不帶施事時與動詞“著”構(gòu)成相同的句式:“著+N +VP”,不同的地方是:前者用于已然句,后者用于未然句。試比較“著貓吃了”與“著貓吃”。前者表被動,是被貓吃了的意思,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后者是致使,是讓貓吃的意思,還沒有發(fā)生。前面我們講到與把字句套用的被動句既有[+被動]又有[+使讓]意義。如“著貓把肉吃了。”就沒有“(肉)著貓吃了”被動意味強,帶有一些致使的意味,試比較:
①著貓吃 [+使讓]
②著貓把肉吃了。 [+被動]與[+使讓]
③肉著貓吃了。 [+被動]
因為方言中“著”字被動式的受事可出現(xiàn),也可不出現(xiàn),在對話中受事已知的情況下經(jīng)常省略,所以麥積方言“著”在與把字句共現(xiàn)表被動的過程中,“著”擺脫了把字句而獨立表示被動的意義,我們認為 “著”字被動句經(jīng)歷了這樣的演變“著(動)+N +VP>著+NP1+把+NP2+VP >著+NP1+(把+NP2)+VP>著(被)+N +VP”??梢院喕癁椤爸▌樱?[+使讓] >著(介+動) [+被動]與[+使讓] >著(被)”。
三、介詞“趕”的用法
方言中的“趕”只用做介詞,不用做動詞,方言中表示追趕義一般用“攆”和“徭”,“攆”一般用于人與人之間,“徭”用于馬牛羊等動物如:你追我攆;把羊徭(趕)著圈里。做介詞的“趕”只在比較句中用作比較標記。
A.構(gòu)成差比句,比較性狀和程度。例如:
(1)鵬鵬趕陽陽高。鵬鵬比陽陽高。
(2)三班趕五班考的好。三班比五班考的好。
(3)今年的雪趕年時的厚。今年的雪比年時的雪厚。
表示不及,麥積方言一般用“么”。例如:
(1)今個么夜個熱。今天沒有昨天熱。
(2)郭老師么王老師唱的好。郭老師沒有王老師唱的好。
(3)兵兵么文文掙得多。兵兵沒有文文掙得多。
B.構(gòu)成漸進比較句 。表示程度的逐漸增強、加深,他的格式是:名詞或是名詞短語+—+量詞+趕+—+量詞+比較項。例如:
(1)活一年趕(比)一年難做。
(2)他家姊妹幾個一個趕(比)一個能干。
(3)陽陽的數(shù)學(xué)成績一年趕(比)一年差。
C.構(gòu)成極比句。其中一項比較的對象為任指,是不定的,動詞前面用總括副詞“都”,例如:
(1)屋里的飯趕外面的飯都好吃。家里的飯比外面的任何飯都好吃。
(2)我的個子趕誰的都高。我的個子比誰的都高。
比較句中的“趕”都可以換成“比” , 意思不變。一般來說, 方言中常用“趕”,偶爾用“比”,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一些小青年也開始改用“比”。
四、介詞“趕”的來源
就目前資料來看,“趕”字比較句主要出現(xiàn)在山西大同方言(劉靜2009)、湖北襄陽方言(朱瑩2014)、西寧方言(張安生2016)山西萬榮方言(吳靜2002)、西安方言(武雅楠、王瑤2019),還有甘肅麥積等地區(qū)。關(guān)于“趕”字比較句的來源,朱瑩(2014)描寫了“趕”字在湖北襄陽方言中做介詞表示比較的用法,認為是由“追趕、驅(qū)逐”之義引申而來。指出古文獻中“趕”字表示比較義的書面文字屈指可數(shù),但仍有實例可循。
“趕”《說文解字》“舉尾走也。從走干聲。”意為“獸畜翹著尾巴奔跑”后引申為“趕馬”、“追趕”義。用于比較句的“趕”在方言中讀[k ~53],前文提到方言中表示追趕,追逐義一般用“黏”和“徭”,這與方言中表比較的“著”語音形式不合,因此麥積方言中的“趕”字比較句不可能來自“趕”的追趕、追逐義。“趕”在方言中也可以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意思是就在那個時間點附近或在什么時間之前,讀為[ ~53],其例如:
(1)新房趕明年能蓋處。新房明年之前能蓋完。
(2)跟集的人趕8點能回來。趕集的人8點或8點之前能回來。
(3)路阿時能修好?趕下個月。路啥時候能修好?下個月之前。
表時間的“趕”與用于比較句的“趕”語音形式不同,但都為“趕”字,方言中不乏見母讀為疑母的例子,如該讀[e13]。讀為[ ~53]用在時間前表示時間的“趕”是方言原有的,而用于比較句的“趕”[k ~53]是借入的。所以我們認為用“趕”字作為比較標記的比較句是從其他方言介入的。至于借自什么方言,如何介入的,因目前對方言中“趕”字比較句研究的資料較少,還不能做出判斷,要等“趕”字比較句問題研究成熟以后,這個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3: 526.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7.
[3]黃伯榮.漢語方言語法類編[M].青島: 青島出版社,1996.
[4]劉靜.大同方言中的“趕”[J].山西大同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23(02).
[5]吳靜.萬榮方言的“趕”[J].語文研究,2002(04).
[6]朱瑩.湖北襄陽方言中表比較義的介詞“趕”[J]. 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4,35(04).
[7]張安生.甘青河湟方言的差比句——類型學(xué)和接觸語言學(xué)視角[J]. 中國語文,2016(01).
[責(zé)任編輯 張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