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妮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醫(yī)院藥劑科,陜西榆林 719300
急性胰腺炎是胰蛋白酶被激活后于胰腺組織內誘發(fā)的炎性反應,在臨床中以急性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血胰蛋白酶增高等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1]。生大黃是十分常見的一味中藥材,具有抗感染、抗衰老、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抗炎、解熱、降血脂、止血、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等多種功效[2]。灌腸給藥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腸道內給藥手段,藥液能夠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迅速解除不適癥狀、抑制有害物質的吸收、提高臨床療效[3]。目前生大黃灌腸治療已經(jīng)在急性胰腺炎治療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多集中于重癥患者,在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有待驗證,故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0例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與加用生大黃灌腸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0例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西醫(yī)組及生大黃灌腸組,每組35例。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4]中的診斷標準且病情分度為輕度者;(2)無生大黃灌腸禁忌者;(3)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和(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者;(2)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或不具備保守治療條件者;(3)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4)合并痔瘡或者是腸黏膜損傷者。兩組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一般資料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西醫(yī)組采取西醫(yī)治療,方案包括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抗感染(亞胺培南、喹諾酮類、甲硝唑等)、減少胰液分泌(生長抑素、奧曲肽)、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等,視患者實際情況加用營養(yǎng)支持等,連續(xù)治療7 d。生大黃灌腸組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生大黃灌腸治療,具體實施步驟參照朱海濤等[5]的研究成果,即50 g生大黃置于500 mL清水中煎煮,取汁250 mL并在室溫條件下自然冷卻至35~37 ℃后保留灌腸,置管深度以15~20 cm為宜,給藥后墊高患者臀部,保留灌腸時間≥0.5 h,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7 d,治療期間生大黃灌腸液均為當天現(xiàn)煮現(xiàn)灌。
1.3觀察指標 取總有效率、炎性細胞因子、血清淀粉酶、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排便時間、腹部壓痛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觀察指標。炎性細胞因子包括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檢測儀器為深圳邁瑞醫(yī)療生產(chǎn)的BS-19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清淀粉酶檢測儀器同前,檢測方法為Somogyi法。不良反應包括皮疹、嗜睡、食欲缺乏、腸黏膜損傷。
1.4療效標準 依據(jù)血清淀粉酶恢復至正常(40~180 U)時間制訂此次研究療效標準:(1)顯效,血清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3 d;(2)有效,血清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為3~7 d;(3)無效,血清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7 d。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生大黃灌腸組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西醫(yī)組的74.29%,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血清淀粉酶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TNF-α、IL-6、血清淀粉酶水平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大黃灌腸組治療后炎性細胞因子、血清淀粉酶低于西醫(y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血清淀粉酶比較
2.3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生大黃灌腸組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排便時間、腹部壓痛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西醫(y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2.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生大黃灌腸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4.29%,西醫(yī)組為11.43%,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灌腸給藥于東漢末年由張仲景首創(chuàng),具有上千年歷史,時至今日仍然是臨床重要的治療手段并在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肛腸科、消化科、男科中得到廣泛應用[5]。隨著藥劑以及給藥器械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灌腸給藥已經(jīng)被醫(yī)學界證實為一種無創(chuàng)傷、綠色安全的治療手段[6]。生大黃抗菌譜范圍廣,對真菌、病毒、細菌等均具有較強的殺傷作用[7]。由于腸黏膜為兼具選擇性吸收以及排泄能力的半透膜,表面分布著豐富的靜脈叢,血液循環(huán)旺盛且吸收能力強,實施生大黃灌腸給藥能夠促使藥物有效成分經(jīng)由直腸靜脈、肛管靜脈、直腸淋巴系統(tǒng)快速吸收,避免了靜脈給藥時肝臟代謝滅活、口服給藥時消化液對藥物的分解破壞等弊端,生物利用度高,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8]。
劉海珊等[9]研究指出,加用生大黃灌腸輔助治療的觀察組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排便時間、腹部壓痛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較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更短,炎性反應抑制效果更佳,表明該治療方案取得的療效更為顯著。本次研究中生大黃灌腸組治療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顯著低于西醫(yī)組,腹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排便時間、腹部壓痛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短于西醫(y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已有研究在炎性反應以及癥狀改善效果上相吻合。但與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還從總有效率、血清淀粉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指標出發(fā),探討了生大黃灌腸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給其臨床推廣使用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jù)。尤其是血清淀粉酶屬于糖苷鏈水解酶,主要由胰腺組織分泌,在非重癥急性胰腺炎發(fā)病后迅速釋放,對胰腺組織功能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通過檢測該指標有助于此類疾病的診治以及療效評估。已有研究并未涉及該指標,使得醫(yī)務人員無法確切了解患者胰腺組織生理功能恢復情況,臨床療效評估以癥狀改善為主,缺乏客觀數(shù)據(jù)支持,而本次研究則圍繞血清淀粉酶制訂療效標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性評價更為科學,成為本次研究的亮點及創(chuàng)新之所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合并痔瘡或者是腸道黏膜損傷的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謹慎使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傷[10]。
綜上所述,生大黃灌腸更有助于提高對非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反應的抑制效果,促進其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