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歐盟與東盟當前制度化發(fā)展差異的原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視角

2020-10-09 10:39韓彩珍肖一芳
東南亞縱橫 2020年2期
關鍵詞:歐盟東盟交易成本

韓彩珍 肖一芳

摘要:歐盟與東盟的制度化水平差異一直是從事比較地區(qū)主義研究的學者重點關注的對象。全球金融危機發(fā)生之后,歐洲一體化進程因歐債危機等事件停滯不前,與此同時,東盟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卻越來越緊密,此種差異使得學者們再度聚焦于對“歐盟的制度化水平高于東盟”這一論斷的討論。針對此前比較地區(qū)主義研究重歷史和實踐而理論不足的問題,本文引入國家間交易成本模型從問題領域敏感性、國家同質性、透明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6個角度解釋了造成歐盟與東盟制度化水平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歐盟;東盟;制度化水平;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 D814.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文章編號] 1003-2479(2020)02-042-12

Abstract: Scholars engaged in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research have always kept a focus 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U and the ASEAN.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progr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s stagnant due to the events like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however,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ASEAN member countries becomes increasingly closer. This difference makes scholars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that “EU is more institutionalized than ASEAN” again. Since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regionalism focus on history and practice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rstate transaction cost model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level between EU and ASEAN from six perspectives---the sensitivity of issues, the homogeneity of countries, transparency, asset specificity, uncertainty and transaction frequency.

Key Words: Words: The European Unio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Institutionalization; Transaction Cost

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當今最引人注目的兩個區(qū)域組織——歐盟和東盟的發(fā)展走向引發(fā)了全球關注,一系列的危機讓歐盟深入一體化的道路受阻,東盟的一體化進程卻在持續(xù)穩(wěn)健地向前推進。這種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走向激發(fā)了學者們對研究歐盟與東盟制度化發(fā)展差異的興趣,目前,歐盟的制度化水平高于東盟這一論斷已成為學界共識,但對于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卻缺乏理論和系統(tǒng)的解釋。本文引入國家間交易成本模型,旨在從問題領域敏感性、國家同質性、 透明度、 資產專用性、 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6個角度為此種制度發(fā)展差異的形成提供一種理論解釋。

一、 問題的提出

冷戰(zhàn)結束以后,區(qū)域一體化與全球化一起成為當今世界兩大重要發(fā)展趨勢①。區(qū)域組織是區(qū)域合作的產物,在眾多區(qū)域組織中,歐盟和東盟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兩個代表,它們不僅在區(qū)域內部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還極大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歐盟和東盟的發(fā)展也引發(fā)了全世界的關注。

一方面,歐盟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阻礙。歐債危機的爆發(fā)為歐洲各國持疑歐言論的(極)右翼民粹政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中東和非洲難民引起的經濟和社會安全問題更是助長了民粹主義勢力的復興。2016年6月,英國“脫歐”極大地鼓舞了歐洲各國的右翼政黨,他們紛紛鼓吹“脫歐”言論,煽動民意。事態(tài)的發(fā)展引發(fā)了國際社會對歐洲一體化未來的思考,有關“團結的歐洲”還是“分裂的歐洲”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英國“脫歐”一事似乎成為歐洲從整合趨勢走向倒退的拐點。另一方面,東盟的一體化進程卻在持續(xù)穩(wěn)健地向前推進。2015年12月31日,東盟宣布涵蓋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個領域的東盟共同體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東盟一體化發(fā)展進入新的階段。此外,東盟自身的發(fā)展還帶動了整個東亞乃至亞太地區(qū)的合作:2012年,東盟邀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韓國、日本和中國一同加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的談判,打造地區(qū)發(fā)展新模式。

兩大組織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走向再度激發(fā)了學者們對以歐盟和東盟為典型案例的比較地區(qū)主義研究的興趣。在分析導致此種不同發(fā)展趨勢的原因時,部分學者將其歸結于組織的制度建設問題。長期以來,歐洲一體化都是其他區(qū)域合作的良好典范,歐盟以其超國家性質、高水平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為顯著特點,東盟則以靈活、協(xié)商一致和弱機制化的“東盟方式”(ASEAN way)而聞名。然而,學者們認為,正是因為超國家制度的建設進程過快,部分成員國無法適應高水平的主權讓渡,歐盟才陷入如今的分裂狀態(tài)中。相反,東盟的弱機制化照顧了全體成員國的利益,合作進程也由此順利推進。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歐盟與東盟在當前階段制度發(fā)展上的差異呢?這是本文所要研究和回答的問題。

二、既有解釋及其不足

目前,在比較地區(qū)主義研究領域內學術成果頗豐,已有文獻在解釋造成當前階段歐盟與東盟制度化水平差異的原因上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6個方面。

第一,核心國家存在與否。中國學者唐笑虹認為,區(qū)域一體化進程中軸心國家的力量決定了制度供給的水平, 歐洲一體化存在著法德軸心,而東南亞一體化卻缺乏這樣的核心國家②。 第二, 域外制度存在與否。該說法認為當域內國家同域外國家建立了制度性的合作之后,域內國家相互之間就沒有必要再建立類似的制度了③。東南亞各國與美國建立了高水平的軍事合作,與中國、 歐盟等建立了緊密的經濟合作,所以,東盟本身的合作是否能夠有效約束機會主義并不重要。與此不同,歐盟成員國很少與域外國家建立雙邊合作制度,因此,區(qū)域內部的多邊合作意義重大,以有效的制度來約束成員國也就非常有必要。第三,歐洲與東南亞地區(qū)的法律文化和制度文化不同。歐洲法治思想發(fā)源于古希臘及古羅馬,商業(yè)發(fā)展促進了契約和法理精神的擴散,因此,法治理念在歐洲根基牢固,這使得歐洲國家在一體化進程中偏好法律和制度建設。而在東南亞地區(qū),封閉的小農經濟促成了“關系型文化”的形成,這種文化強調建立在私人關系上的信任與忠誠而非法律約束。因此,這種文化價值觀取向導致了東南亞國家對“和諧、共識、非正式性制度”的偏好以及對法律主義的謹慎①。第四,美國在兩個地區(qū)扮演的角色不同。冷戰(zhàn)背景下,美國力圖將西歐整合為一個強大的整體以在冷戰(zhàn)的前沿地帶抵御蘇聯(lián)的威脅,因此通過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支持并參與西歐多邊主義的發(fā)展及制度建設。而在東亞,美國絕對霸權的存在則使其更多地是以雙邊合作的方式建立國家間關系,因為在東亞地區(qū)建立一個制度性的多邊組織不符合美國和東亞國家雙方的利益:這樣的組織不但會制約美國在東亞的獨立決策權,也會減少東亞國家搭便車的機會②。 第五, 歐盟與東盟成員國的政治生態(tài)不同。首先,歐盟與東盟成員國對國家主權的認識不同。在歐洲,15世紀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就已確立了國家主權原則,到了20世紀,歐洲國家對于主權的認知已經逐漸過渡到后威斯特伐利亞時代,這有利于他們在主權讓渡的基礎上建立法律機制進行合作。而在東南亞,被殖民的歷史使這些國家在民族獨立以后格外珍視主權,維護國家主權也一直是東南亞國家合作的焦點。其次,歐盟與東盟成員國的憲政制度大為不同。東盟成員國中威權政體的影響較大,威權政體不會讓有約束力的制度來束縛自己的行為③。對比之下,歐盟成員國均是民主國家,他們在國家建設中對法律和制度的依賴由來已久。再次,歐盟與東盟成員國在法律實踐方面有差距。在自15世紀以來漫長的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歐洲國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典,積累了豐富的法律案例和實踐。而在東南亞地區(qū),國家建設從二戰(zhàn)后才緩慢開始,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及司法體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內法律實踐的缺失使得東盟成員國在地區(qū)層次上難以接受正式的、約束性的法律制度安排④。第六,一體化程度的不同讓歐盟與東盟成員國對法制化的制度建設的需求程度不同。米爾斯·卡勒(Miles Kahler)指出,隨著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成員國對地區(qū)的依賴程度也會加深,進而,“他們在國際經濟交易中會更加偏好一個穩(wěn)定的、受規(guī)則制約的環(huán)境來管理市場準入和約束政府政策,因此就會有更多的法律化的制度出現(xiàn)”⑤。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東盟的一體化程度遠不及歐盟,這種差距也就說明了為何東盟對正式制度的需求遠遠小于歐盟。

不過,以上論述并未對造成兩大組織制度化發(fā)展差異的原因進行系統(tǒng)地分析,總體而言,上述文獻存在兩大不足。首先,幾乎沒有文獻在比較時特意強調歐盟和東盟在一體化進程中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應當說,兩大組織的制度建設都是動態(tài)的,今天的歐盟與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相比已經大有不同,現(xiàn)在的東盟與剛成立時相比差異也十分明顯。忽略發(fā)展階段使得這些比較研究只能籠統(tǒng)地描述兩大組織制度化水平的差異性,同時,在分析造成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時,忽略發(fā)展階段也使得研究遺漏了許多重要的影響因素。其次,現(xiàn)有的文獻基本停留在對兩大組織發(fā)展歷史和一體化實踐的表面分析上,很少有理論的探討。這些研究大多就事論事,沒有運用一個適用于各類制度的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來對這種制度化水平的差異性進行解釋。

有鑒于此,本文將沿著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路徑,從國家間交易成本視角出發(fā)解釋歐盟與東盟目前制度化發(fā)展存在差異的原因。

三、國際制度形式選擇的交易成本解釋

交易成本最初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所謂“交易”,在亞當·斯密時代被認為是實行勞動分工以后的一物換一物①,在舊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康芒斯(John Commons)的眼中,“交易”發(fā)展為權利(所有權)的交換②。20世紀30年代,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羅納德·科斯正式使用了“交易成本”一詞,科斯將其定義為“使用價格機制的成本”③,奧利弗·威廉姆森則將其形象地比喻為“物理學中的摩擦力”④。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個體的有限理性特征和機會主義傾向,“交易成本為零”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因此,當交易行為注定要發(fā)生時(這意味著交易收益已經確定了),理性的個體將選擇讓交易成本盡可能小的產權結構或治理模式以從交易中獲得盡可能多的凈收益。

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中國學者田野發(fā)展出一種基于交易成本視角的國際制度選擇模型。田野認為,與經濟學中的個體一樣,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家間關系中,擁有有限理性的國家將會選擇一種合適的國際制度安排來使自身可獲得的凈交易收益盡可能地大。對于即將發(fā)生或注定要發(fā)生的交易行為,交易收益可以看作是已定的,那么,交易各方所要做的就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該模型包含6個變量,即問題領域敏感性、國家同質性、透明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在其他變量給定的情況下,問題領域敏感性程度越低、國家同質性程度越高、透明度越高、資產專用性程度越高、不確定性越大、交易頻率越高,締約國就越有可能選擇制度化水平較高的國際治理結構⑤。

四、當前階段歐盟與東盟階段制度化發(fā)展差異的交易成本分析

(一)一體化發(fā)展的當前階段

本文所要回答的問題是造成當前階段歐盟與東盟階段制度化發(fā)展差異的原因,在分析論證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一體化發(fā)展的當前階段”這一概念?;仡櫄v史,歐盟在發(fā)展歷程中一直在進行改革,而每一次重大改革總是通過一部條約來體現(xiàn)。目前,歐盟最新的條約是《里斯本條約》,條約生效以后,歐盟的制度建設以經條約修訂后的《歐洲聯(lián)盟條約》和《歐洲聯(lián)盟運行條約》為根本依據。那么,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當前階段自然就是指《里斯本條約》生效以后的時期(2009年12月1日至今)。同理,東盟目前的制度建設以《東盟憲章》為基礎性文件,所以,東南亞一體化進程的當前階段指的是《東盟憲章》生效以后的時期(2008年12月15日至今)。因此,在分析造成當前階段歐盟與東盟制度化水平差異性的原因時,本文將分別考察歐盟成員國在批準《里斯本條約》時(2007—2009年)和東盟成員國在批準《東盟憲章》(2007—2008年)時所處的情境⑥。為了行文方便,后文中有時使用“2007—2009年這一時期”來概指兩大組織成員國在批準上述文件時所處的時間段。

(二)問題領域敏感性

通過比較歐盟與東盟的合作范圍可以發(fā)現(xiàn),兩大組織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都將合作擴展到了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領域。歐盟不僅涵蓋了東盟所有的合作領域,而且還在東盟未曾涉及的議題上進行了探索,如防務合作。在每一個具體的議題上,由于東盟成員國對主權有著更高的敏感性,所以它們在每個領域內的敏感性程度都高于歐盟成員國。這種對主權的敏感性差異不僅源自歷史,還源自多年的地區(qū)合作進程中民族國家與區(qū)域組織的互動。

從歷史來看,東盟國家在歷史上曾被西方列強殖民/占領①,在二戰(zhàn)后經歷艱辛的斗爭才獲得國家獨立,獨立之后,殖民時代留下的民族和領土爭端又耗費了它們大量的精力,真正的國家建設起步很晚。因此,東盟國家在涉及到主權問題時都特別敏感。相比之下,歐盟成員國則沒有類似的歷史,數百年的民族國家建設歷程已經讓他們對主權有了比較成熟的認識。

從民族國家與區(qū)域組織的互動來看,在一體化起步時,歐洲國家為合作而建立的機構,如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等就擁有了超國家機構的性質,所以,一體化的發(fā)展進程也是成員國與超國家機構的互動過程。在互動中,成員國逐漸習慣了超國家機構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以及與合作伙伴分享主權,這進一步推動著成員國不斷深化對主權的認識,敏感性也因此降低。而東盟與成員國之間的互動就不具有這樣的性質,在東盟組織成立之初,東盟國家之間的主權分享程度就很低,無助于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降低各國對主權的敏感性。

因此,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較低的主權敏感程度使得歐盟成員國在每一個合作領域內都會選擇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治理結構,進而歐盟的制度化水平在整體上高于東盟。

(三)國家同質性

國家同質性意指各國在“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意識形態(tài)、法律體系、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以及語言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相似程度”②。

1. 政治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東盟成員國的政治制度十分多元。泰國和柬埔寨實行君主立憲制,馬來西亞實行君主立憲聯(lián)邦制,文萊實行“馬來伊斯蘭君主制”,越南和老撾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新加坡實行議會共和制,印度尼西亞為單一的共和制國家,菲律賓實行總統(tǒng)制,緬甸直到2010年才建立起總統(tǒng)制共和制政體,此前則由軍政府把權實行專制。歐洲的情勢則與此不同,歐盟成員國均實行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實際上,民主政體也是加入歐盟的標準之一③。為了方便比較,本文選取“民主指數的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這一指標來衡量歐盟和東盟成員國各自政治制度的差異程度④,變異系數的值越大,數據的離散/差異程度就越大,即政治制度同質性越低。通過計算可以發(fā)現(xiàn),歐盟在這一指標上的得分為0.095(2007年)、0.096(2008年)和0.097(2009年),低于東盟的0.367(2007年)和0.383(2008年)⑤。因此,歐盟國家在政治制度上的差異性明顯小于東盟國家。

2. 經濟體制

東盟成員國的經濟體制差異性也十分明顯: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越南實行由越共九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老撾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階段,經濟制度也兼有二者的特點;新加坡的經濟體制比較特殊,其在發(fā)展經濟時采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在分配財富時卻采用社會主義的方式;剩下的7個國家則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不過各國經濟的自由程度也不同①。與此不同, 在歐洲, 歐盟擴員以后,成員國均采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發(fā)展。在經濟自由度指數的變異系數這一指標上,東盟得分為0.206(2007年)和0.21(2008年),歐盟得分為0.094(2007年)、0.089(2008年)和0.085(2009年)②。前者較高的得分說明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國家在經濟體制上的差異性小于東盟國家。

3. 經濟發(fā)展水平

在衡量經濟發(fā)展水平時,本文選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類發(fā)展指數(HDI)③兩個指標來對歐盟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比較人均GDP數值可以發(fā)現(xiàn)歐盟成員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整體上高于東盟成員國,前者均值為33958.8美元(2007年)、37033.1美元(2008年)和32875.4美元(2009年),而后者只有8931.9美元(2007年)和9783美元(2008年)④。人類發(fā)展指數的比較結果也是相同的,歐盟成員國HDI的均值為0.856(2007年)、0.86(2008年)和0.86(2009年),而東盟成員國則為0.664(2007年)和0.76(2008年)⑤。在人均GDP的變異系數上,歐盟得分為0.638(2007年)、0.611(2008年)和0.624(2009年),低于東盟的1.54(2007年)和1.5(2008年);在HDI的變異系數上,歐盟是0.048(2007年)、0.045(2008年)和0.044(2009年),同樣低于東盟的0.19(2007年)和0.185(2008年)。這說明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國家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性小于東盟國家。

4. 宗教文化、法律體系和語言

東南亞一直是世界上宗教文化最具多元性的地區(qū),集聚了世界上三大宗教和四大文化:中南半島上的老撾、柬埔寨、緬甸與泰國是佛教國家;越南與新加坡繼承了中國的儒釋道文化;菲律賓深受天主教文化影響,文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多數國民信奉伊斯蘭教⑥。在歐洲,歐盟成員國的主要宗教信仰集中在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教派上,這些宗教都有共同的來源——基督教文明。在法律體系方面,受西方殖民者的影響⑦,東盟成員國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大派別,其中,文萊的法律體系略微復雜,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國家,文萊實行兩套平行的法律體系——基于英美法系的世俗法和基于伊斯蘭法系的宗教法。與此不同,歐盟成員國之中除了英國(英美法系),其余國家基本都采用大陸法系。在語言方面,東南亞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然而,雖然歐盟成員國的語言情況也不盡相同,但這些語言大多都源于拉丁文字。因此,歐盟國家在宗教文化、語言和法律體系上的差異性小于東盟國家。

綜合考察政治制度等多個影響因素以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國家的同質性程度高于東盟國家,因而歐盟國家會選擇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治理結構。

(四)透明度

透明度指的是“公眾對信息的可獲得性以及政府規(guī)則(rules)、法規(guī)(regulations)和決定(decisions)的明確性”①。本文選用透明國際發(fā)布的腐敗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來說明兩大組織成員國的透明度。透明國際認為腐敗是由于政府不透明而導致的,因而對于腐敗的衡量能夠說明國家的透明度。腐敗印象指數顯示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除了新加坡,歐盟成員國的腐敗印象指數大多高于東盟成員國,分別計算兩組成員國腐敗印象指數的平均值可以發(fā)現(xiàn),歐盟國家的得分為7.09(2007年)、6.49(2008年)和6.36(2009年),高于東盟國家的5.16分(2007年和2008年)②。這表明歐盟國家的透明度更高。盡管該指數僅僅反映了經濟領域的透明度,但這也能從側面反映歐盟和東盟成員國整體透明度的差異。綜上所述,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成員國擁有更高的透明度,所以歐盟國家會選擇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治理結構。

(五)資產專用性

資產專用性包括物資資產專用性、人力資產專用性和地點專用性,在當前階段,歐盟和東盟已經涵蓋了多個合作議題,由于每個領域內的專用資產差別較大且難以量化,因而從整體上對兩大組織成員國的資產專用性程度進行比較十分困難,同時,分別考察每一個合作領域內的資產專用性也不現(xiàn)實,因此,本文將選取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領域,即經濟領域內的貿易議題以及政治安全領域內的外交與傳統(tǒng)安全議題來具體說明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成員國和東盟成員國在合作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

在貿易議題上,人力和物資專用性難以計量,故本文主要考察兩大組織成員國在合作中地點專用性上的差別③。根據國際貿易的引力模型,國家間的貿易量同距離成反比。在歐洲,歐盟已經包含了成員國可以進行貿易合作的所有鄰國:西歐國家的所有鄰國都是歐盟成員國;南歐國家的北非鄰國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差且局勢動蕩,不具備合作條件;北歐和中東歐國家的東邊鄰國整體上也較落后。并且,歐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具有互補性,中東歐、南歐國家具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其余國家則在資本上較為充裕,同時,成員國中既有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如中東歐國家,也有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如德國。東盟國家的貿易合作則不具備這樣的性質。在與東南亞國家相鄰的經濟體中,中國、日本和韓國都是東盟成員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東盟內部貿易占比為25%(2007年)和24.8%(2008年),與中日兩國的貿易在東盟國家總體貿易中的比例也分別達到了10.6%(2007年)和10.7%(2007年),以及10.3%(2008年)和11.3%(2008年)①。而且,相較于東盟國家高度相似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經濟,這三個貿易伙伴與成員國的經濟結構互補性更高,日本和韓國擁有充足的資本,中國雖然與部分東盟國家存在著競爭,但同時也能成為新加坡等國資本的東道國。因此,在貿易議題上,歐盟國家在合作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高于東盟國家。

在外交與傳統(tǒng)安全議題上,歐盟已經發(fā)展到了共同政策階段。在這個領域內,歐盟成員國不僅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而且還將合作擴展到了共同防務與安全政策(CSDP)。CSDP的建立極大地增強了合作中的資產專用性。首先,物質資產專用性體現(xiàn)為各國為合作提供的軍事物資,這里主要是指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先進軍事物資和情報,如英法兩國的核武器。此外,對于成員國沒有能力進行獨立研發(fā)的軍備項目,歐盟將進行統(tǒng)一研發(fā)和采購。其次,人力資產專用性體現(xiàn)為多國部隊集團內部的分工,例如,英國在為合作提供核潛艇與航母的同時也就提供了用于作戰(zhàn)的海軍力量。最后,地點專用性一方面體現(xiàn)為成員國之間可以共享的海外基地②,另一方面體現(xiàn)為鄰國合作的戰(zhàn)略安全意義。面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威脅,中東歐小國為了維持生存必須與西邊鄰國攜手以增強自己的政治經濟實力。對于西邊鄰國而言,中東歐國家在地緣上充當了他們與俄羅斯之間的戰(zhàn)略緩沖區(qū),通過合作增強中東歐國家的軍事實力既有助于抵擋俄羅斯的威脅,也能借強化歐盟實力來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與話語權,后一點對于法德這樣的大國而言尤為重要。

與此不同,東盟在外交和傳統(tǒng)安全議題上排除了多邊防務等軍事合作③,目前成員國在該領域內的合作主要體現(xiàn)為東盟地區(qū)論壇(ARF)。當前,ARF的外交與傳統(tǒng)安全合作主要是成員國之間的外交協(xié)調和溝通④,基本不涉及人員分工,專用物資也一般體現(xiàn)為各國情報信息的交流,合作中的專用性資產主要涉及地點專用性。東盟成員國之間長期存在的領土(海)和資源等沖突使得其與鄰國的外交協(xié)調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合作不僅有助于緩和矛盾、營造良好的地區(qū)發(fā)展環(huán)境,也有助于以團結增強國際地位進而防止大國干涉地區(qū)事務??偠灾?,在外交與傳統(tǒng)安全議題上,歐盟國家的資產專用性程度高于東盟國家。

綜上可知,在上述議題內,歐盟國家在合作中投入的專用性資產多于東盟國家,因此,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國家在各個合作領域內都會選擇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治理結構。

(六)不確定性

影響不確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3個:(潛在)交易伙伴數量、信號傳遞和外生震動。

1. (潛在)交易伙伴數量

(潛在)交易伙伴的數量越多,交易各方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越大。《里斯本條約》生效時,歐盟共有27個成員國,東盟則有10個成員國。就潛在交易伙伴而言,在經濟方面,每個歐盟成員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都是歐盟自身,內部貿易在成員國貿易總額中的占比大多在60%~80%⑤,內部外國直接投資(FDI)占比也接近50%⑥。作為經濟活動的記賬單位,貨幣與貿易和投資緊密相連,因此,成員國在貿易和投資上對歐盟的高度依賴性讓他們在貨幣合作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再沒有別的合作伙伴。所以,歐盟成員國在經濟合作中基本不存在潛在的交易伙伴。

東盟成員國則有所不同,除了東盟,中國、美國、日本和歐盟也是各個成員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從貿易份額來看,除了老撾和緬甸①,與東盟的貿易額在成員國貿易總額中的占比多為20%~30%②。在2007年和2008年,來自東盟的FDI在各國接受FDI總量中的份額也基本都在30%以下③,內部FDI在成員國接受FDI總額中的比例僅分別為11.3%和21%④。東盟成員國的主要投資伙伴國還是歐盟、美國和韓國等。貿易和投資上的松散聯(lián)系也使得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成員國并沒有在東盟框架下進行貨幣合作,此類合作在當時主要是通過《清邁倡議》下的多個雙邊協(xié)定進行的且互換金額都很小。此外,東盟國家在貨幣議題上的潛在合作伙伴還有IMF和國際貿易常用計價單位美元和歐元的發(fā)行方——美國和歐盟。所以,在經濟合作上,美國、中國、日本、歐盟和韓國都可以算作東盟成員國的潛在交易伙伴。

在政治安全方面,歐盟合作的政治安全意義既包括抵擋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和伊朗的核威脅,也包括應對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的犯罪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不過,這些目的通過北約和美國也能實現(xiàn)。事實上,盡管科索沃戰(zhàn)爭以后,歐盟國家開始著手發(fā)展CSDP,但歐盟的防務主要還是依靠北約。毫無疑問,北約和美國是歐盟國家在政治安全上最大的潛在合作伙伴。對東盟國家而言,合作的政治安全意義主要有四重:第一,防范中國和印度的威脅;第二,聯(lián)合打擊毒品走私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第三,解決成員國之間的矛盾,營造良好的地區(qū)發(fā)展環(huán)境;第四,通過團結一致增強力量來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防止大國干涉。針對前兩個目的,尋求美國及其亞太盟友的幫助似乎比東盟自己團結合作更為有效,事實上,東盟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推行“大國平衡”戰(zhàn)略,但最后兩個目的的達成就只能依靠東盟國家自身的努力了。當面臨多重安全威脅時,各國的戰(zhàn)略優(yōu)先考慮決定了他們的選擇,隨著21世紀以來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發(fā)展,防范鄰國威脅成了東盟各國最主要的安全任務,因而,美國和它的亞太盟國也就成為東盟國家的潛在合作伙伴。

綜上可知,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國家所擁有的(潛在)合作伙伴數目大于東盟國家,因而前者比后者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

2. 信號傳遞

在國家間交易中,如果國家能夠向交易伙伴國傳遞真實的信號,那么不確定性就會降低。在東南亞,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對于合作而言是極其消極的信號。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因領土與領海糾紛、宗教等因素而錯綜復雜,進而影響著東盟的合作進程。為了防范鄰國威脅,在世界裁軍背景之下,東盟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起仍然紛紛擴充軍備, 2004—2008年, 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國防開支平均增長率為14%⑤,競相擴軍的舉動逐步演化出軍備競賽的趨勢, 致使東南亞國家陷入安全困境之中, 給合作帶來負面影響。此外,緬甸的民主問題也曾一度讓其他成員國詬病, 阻礙著相互合作??傊?成員國的行為和態(tài)度讓東盟的未來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歐洲,以英國、波蘭和捷克為代表的疑歐國家的舉動也為歐洲聯(lián)合蒙上了一層陰影。數百年來,英國一直保持著“光榮孤立”,在歐洲大陸上推行均勢戰(zhàn)略,并不想過多地介入大陸事務。這樣的歷史傳統(tǒng)加上對主權的重視深深地影響了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態(tài)度。盡管歐洲大陸國家自合作伊始就邀請英國參與歐洲聯(lián)合,但英國還是拒絕了邀請,即使在加入歐共體/歐盟之后,英國也常常是決策中的那個不一樣的聲音,停留在歐元區(qū)和申根區(qū)之外,英國民眾時常擔心成為歐共體/歐盟的一員會損害英國的獨立地位。波蘭和捷克對歐洲聯(lián)合也心存疑慮,兩國在歷史上屢次遭受德國侵略,對于加入一個由法德領導的歐盟,波捷兩國非常擔心自己將會淪為聯(lián)盟中的下等公民①。在歐盟啟動制憲以后,波蘭一直不同意采用雙重代表制,甚至多次威脅將使用否決權,波蘭總理在眾參兩院批準《里斯本條約》以后遲遲不肯簽字給成員國之間的互信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捷克②。其實,波蘭和捷克只是新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的一個縮影,在力爭加入歐盟時,這些國家極力掩藏對歐盟的疑慮與不信任,而加入歐盟以后,由于被“開除”的可能性很小,中東歐國家對主權讓渡的擔憂開始逐漸顯現(xiàn),國家內部疑歐政黨力量也有所增強。疑歐國家和疑歐勢力的存在給歐盟成員國的合作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分別考察東盟成員國和歐盟成員國在信號傳遞方面的表現(xiàn)以后,本文發(fā)現(xiàn),兩個組織成員國的有關態(tài)度和行動都增大了合作中的不確定性,由于無法定量比較哪個組織的成員國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本文認為,就性質而言,歐盟成員國和東盟成員國在信號傳遞中的表現(xiàn)給各自的合作伙伴帶來的不確定程度是相同的。

3. 外生震動

外生震動指的是交易國集團外部發(fā)生的劇烈變化,這些變化使得交易各方無法準確評估其所面臨的交易環(huán)境,從而帶來大量的不確定性。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也給歐盟和東盟成員國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以后,與美國經濟高度的關聯(lián)性導致歐洲和東南亞地區(qū)受損嚴重。在歐洲,金融危機引發(fā)了席卷歐盟多個成員國的歐債危機;在東南亞,美國是該地區(qū)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美元還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危機爆發(fā)后,東南亞多國股市暴跌,外匯貶值,實體制造業(yè)受損。

其次,歐盟和東盟還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形勢。在歐洲,北約和歐盟的東擴嚴重壓縮了俄羅斯的戰(zhàn)略生存空間,致使俄歐、俄美關系更加復雜化,西、南、北歐國家也常常被卷入中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的恩怨之中。2007年,美國宣布將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反導系統(tǒng)以抵御伊朗的攻擊。作為反擊,俄羅斯宣布暫停履行《歐洲常規(guī)武裝力量條約》,并警告若美國執(zhí)意如此,俄羅斯將在其歐洲領土上部署導彈。不僅如此,中東局勢也日益復雜化:巴以沖突、伊拉克和阿富汗反恐戰(zhàn)爭的演變等新問題不斷涌現(xiàn),俄美兩國在此地的博弈使情勢更加嚴峻,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上臺后又對前任政府的中東政策做了一些調整。以上事態(tài)的發(fā)展都給作為美國盟友和中東近鄰的歐洲國家?guī)砹舜罅康牟淮_定性。

與此同時,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也愈益復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貿易規(guī)模的不斷增大使得“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尤其是在與中國緊鄰的東南亞地區(qū)。同時,21世紀以來,印度也在加快向東發(fā)展的腳步,大力推進以東盟為中心的東進戰(zhàn)略。中印實力的增強引發(fā)了美日的擔憂,兩國逐漸把眼光投向東南亞,這直接體現(xiàn)在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戰(zhàn)略之中。東盟國家出于對中印兩大國的恐懼,也希望美日兩國加入以形成大國平衡的局面,進而在地緣競爭中為自己贏得主動權。

總之,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外生震動給歐盟成員國和東盟成員國都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性質而言,這種不確定性都很高,因此本文認為,外生震動給兩大組織成員國帶來的不確定性程度是相同的。

綜上可知,由于歐盟成員國在合作中總是擁有更多的(潛在)交易伙伴,他們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更大,因此,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歐盟國家會選擇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治理結構。

(七)交易頻率

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 歐盟和東盟的合作都擴展到了多個領域,這讓衡量總體交易頻率變得更加困難。 不過, 考慮到經濟合作是一體化進程的奠基石,而且交易頻率在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影響力顯著地低于其在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所以,本文主要考察經濟領域內的兩個指標——貿易情況和FDI情況——來說明歐盟和東盟在交易頻率上的差別。作為經濟活動的記賬單位, 有關貨幣的交易頻率與貿易和投資活動的總和相同。

2007—2009年,歐盟成員國的內部貿易額(包括進口和出口)分別為5.94萬億美元(2007年)、6.06萬億美元(2008年)和4.89萬億美元(2009年),內部投資額在2009年接近3000億美元①。東盟成員國在2007年和2008年的內部貿易額分別為4032億美元和4718億美元,相互直接投資額分別為96.3億美元和104.5億美元②。

因此,在2007—2009年這一時期,更高的交易頻率使得歐盟成員國會選擇更高制度化水平的治理結構。

五、結語

歐盟與東盟制度化水平的差異一直都是從事比較地區(qū)主義研究的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在早期的地區(qū)主義研究中,學者們專注于對歐洲一體化的考察,并發(fā)展出一種“歐洲中心論”的觀點,即所有與歐洲一體化道路和歐共體/歐盟建設模式不同的區(qū)域組織都是異端。不過,隨著東盟和南方共同市場等多個區(qū)域組織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這種思想在晚近時期被打破。在今天的研究中,學者們逐漸意識到區(qū)域組織的制度建設模式并沒有普適性,各組織的具體建設應遵循地區(qū)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歐盟高度機制化的組織和運行方式以及東盟松散的組織結構都有其存在的依據。本文的研究恰好是從交易成本的視角說明了這種制度化水平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即歐盟成員國和東盟成員國面臨著不同的交易成本,因此,兩大組織的成員國會選擇不同制度化水平的治理結構。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歐盟和東盟的制度建設在當下都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和英國“脫歐”等事件的發(fā)生,歐盟成員國所面臨的交易成本有所上升,這導致呼吁歐盟機構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東盟共同體的建設看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水平依然很低,而且只有經濟共同體建設有著實質性的進展,政治安全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的發(fā)展十分緩慢,因此,東盟想要在未來進行更高效地合作無疑需要從現(xiàn)在開始就謹慎思考制度建設問題。

參考文獻:

1. Asian Development Bank.“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Overview”, March 14th, 2019, https://www.adb.org/sectors/governance/overview-old.

2.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Secretariat.“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 Jakarta, https://www.aseanstats.org/wp-content/uploads/2016/10/ASEAN-Statistical-Yearbook-2015_small_size.pdf.

3. Carl J. GREEN. “APEC and Trans-Pacific Dispute Management”,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26, No.3, 1995, pp.719~734.

4. Miles Kahler. “Legalization as Strategy: The Asia-Pacific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4, No.3, 2000, pp.549~571.

5. Ronald H.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 No.16, 1937, pp.386~405.

6. 耿協(xié)峰:《新地區(qū)主義的核心價值》,《國際經濟評論》2004年第4期, 第61~64頁。

7. (美國)奧利弗·E. 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王偉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年版。

8. (美國)康芒斯著,于樹生譯:《制度經濟學(上冊) 》,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2年版。

9. 唐笑虹:《東南亞地區(qū)一體化滯后的制度原因分析——東盟與歐盟的比較研究》,《理論前沿》2007年第4期, 第27~28頁。

10. 田野:《國際關系中的制度選擇:一種交易成本的視角》,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1. 田野:《中國參與區(qū)域經濟合作的制度形式選擇——基于APEC和CAFTA的比較分析》,《教學與研究》 2008年第9期, 第59~65頁。

12. 吳崇伯:《東盟國家海軍現(xiàn)代化建設及其對周邊局勢的影響》,《太平洋學報》2010年第 2期, 第84~92頁。

13. 吳江:《〈里斯本條約〉的出臺、解析和展望》,《歐洲研究》2008年第1期, 第99~112頁。

14. 邢瑞磊:《比較地區(qū)主義:概念與理論演化》,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4年版。

15. 楊靜林、莊國土編:《東盟發(fā)展報告(2017年)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版。

16. (英國)亞當·斯密著,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17. 周玉淵:《地區(qū)治理的法制化——以歐盟和東盟制憲為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3期, 第36~44頁。

注: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項目《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的資助,項目編號為:2018010202。

(責任編輯: 張? 磊)

猜你喜歡
歐盟東盟交易成本
專用性資產、生命周期與企業(yè)價值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義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臺商投資大陸的產業(yè)網絡分析與啟示
中國和東盟經貿關系前景展望
中國—東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綜述
中國與東盟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比較分析
歐盟鋼材反傾銷對酒鋼(集團)公司出口影響的調查
探究反傾銷措施中的價格承諾
文成县| 逊克县| 社旗县| 昌邑市| 宝清县| 玉龙| 嵊泗县| 南丹县| 东至县| 西充县| 景谷| 抚州市| 南充市| 汾西县| 潜山县| 内乡县| 弥勒县| 麻江县| 宁阳县| 常州市| 芷江| 香格里拉县| 西城区| 昌江| 邹城市| 湘潭县| 海林市| 博湖县| 蓝田县| 德兴市| 塔城市| 邓州市| 正蓝旗| 潼南县| 墨江| 喀喇沁旗| 辉县市| 平顶山市| 宜阳县| 新昌县| 农安县|